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經證 修行之道

  修行之道

  恒思得慧根,恭敬得義理,

  無貪作事成,不悭財物長。

  --《寶行王正論》

  一、恒思得慧根

  般若是諸佛之母,《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雲:“如來則從智慧度無極生。設人觀察推其本末,過去、當來、現在諸佛,誰爲母者?則當了知:智慧度無極是其母也。”所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智慧。怎麼樣才能有智慧?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智慧的特性在于思考,生吞活剝經論上的文字,縱使能博學強記,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辯聰而已,無法成爲自己的智慧,所謂“如人數他寶,自無半分毫”。只有經過深刻思惟,親自體驗的智識,才能成爲自己的法寶。因此,我們要把自己融入到真理的法海裏,多思惟,多考慮。以恒心願力,锲而不舍地從聽聞、思考、修證中求智慧,如經雲:“以聞思修而入叁摩地。”

  二、恭敬得義理

  恭敬,是自謙而尊重禮敬于他人的意思。通于身口意叁業。《十住毘婆沙論》說:“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此就意業而言;“恭敬,名尊重禮拜,迎來送去,合掌親侍。”乃指身業而言;“以大乘法教化衆生,名爲恭敬。”此以口業之說法教化而名恭敬。

  《西方要決》主張淨土之行人須修五種恭敬:恭敬有緣之聖人;恭敬有緣之像教;恭敬有緣之善知識;恭敬同緣之伴;恭敬叁寶。《優婆塞戒經》載,聽法之人須具十六事,其中之一即是要“恭敬聽”。又修行佛道有四種方法,即恭敬修、無余修、無間修、長時修。此中恭敬修,謂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亦不憍慢。所謂“佛法在恭敬中求”,能以虔誠恭敬的心修行,自然能與佛法相應,故雲“恭敬得義理”。

  叁、無貪作事成

  無貪,又名不貪、不貪欲。爲心所之名。謂于諸境界無愛染,能對治貪煩惱的精神作用。此心所恒與一切善心相應,爲十善地法之一。又此無貪法是善種性,能爲無量善法之根本,故與無瞋、無癡共稱爲叁善根。

  貪,往往使人昧于事理,感情用事,甚至爲了個人的私欲而傷害別人,犧牲大衆的利益,使善事不能成就。《薩遮尼揵子經》說:“貪人多積聚,得不生厭足,無明顛倒心,常念侵損他,現在多怨憎,舍身墮惡道。是故有智者,應當念知足。”無貪,歡歡喜喜幫助他人,沒有目的,沒有企圖,給人利益,廣結善緣,因此所作一切事必能圓滿完成,所以說“無貪作事成”。

  四、不悭財物長

  不悭,爲無貪之一分。悭是對財施、法施悭吝之心理。《攝論》說:“悭惜是多財障。”《薩遮尼揵子經》說:“惜財不布施,藏舉恐人知,舍身空手去,餓鬼中受苦,饑渴寒熱等,憂悲常煎煮。智者不積聚,爲破悭貪故。”不悭,是心不貪著,能隨人所須,一切給予。如此廣結善緣,自然生財有道。《摩诃迦葉度貧母經》說:“施如芥子,獲報如山。”又《大莊嚴論》說:“布施得財富。”所以說“不悭財物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