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經證 生命的維系

  生命的維系

  田宅衆生有,賢妻第一伴,

  飲食以存命,業爲衆生依。

  --《雜阿含經》

  一、田宅衆生有

  凡人生活在世間上,必須要有良田以資生,因爲色身必須依靠糧食的滋養才能生存下去;要有舍宅以安住,因爲沒有遮風蔽雨的房舍,就要露宿街頭。所以,田宅爲衆生所擁有。

  有人良田非萬頃不能爲足,舍宅非高樓洋房不能爲屋,因此而迷失于物質的誘惑,爲物欲所束縛,不得自在。所以,資生、安住當以方便爲宜,不應盡貪求享受,如此才能適當安排自己的身心,過著安樂自在的生活。

  二、賢妻第一伴

  娑婆世界人類種族的繁衍是靠著家庭的組織,男女的結合生兒育女。所以夫妻是五倫之一,也是一切社會關系的開始。一個家庭要獲得幸福美滿,一個男人要成就偉大的事業,這裏面必定有一個很賢慧的家庭主婦,也就是所謂“賢內助”。如何是賢妻呢?春秋時代齊國黔婁的妻子主張“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堅持丈夫的矢志,名留千古;東漢樂羊子的妻子引刀趨機,勸夫努力向學;這些都是賢妻的典範。

  在《玉耶女經》裏,佛陀說,爲人妻者,應奉行五道:1要做母婦;2要做臣婦;3要做妹婦;4要做婢婦;5要做夫婦。《善生經》裏,佛陀也說,妻子應以五事愛敬其夫:1早晨先起,打掃家內;2請夫先坐,然後入席;3和言愛語,不談粗言;4敬順其意,不可違背;5先承意旨,而後作爲,這都是夫妻相處和睦融洽的美德。而如此賢慧的妻子,必能使先生無後顧之憂,是幫助丈夫成就事業,建立美滿和諧家庭生活的好伴侶。所以說“賢妻第一伴”。

  叁、飲食以存命

  “民以食爲天”,飲食是我們基本生存的條件。佛教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也沒有要求每一個信徒要苦修。當吃,要吃得飽,吃得健康。如何能吃得健康長壽呢?即少肉多菜、少鹽多淡、少糖多果、少食多嚼。也就是要飲食知節量,如《大薩遮尼幹子經》說:“噉食太過人,身重多懈怠,現在未來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于他人,迷悶難覺寤,應時籌量食。”

  此外,進食時,心存五觀想,更是一種健康飲食法。即: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性,全缺應供;3防心離過,貪等爲宗;4正事良藥,爲療形枯;5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四、業爲衆生依

  業,是行爲的意思,其定義有四:1自力創造,不由神力;2機會均等,絕無特殊;3前途光明,希望無窮;4善惡因果,必定有報。

  世間上的人,有的榮華富貴,有的貧苦潦倒,這是爲什麼?有的人把它歸之于命運,其實一個人的貧賤顯達,是依行爲而決定的。行爲有因果的關系,種什麼因,就收什麼果,這種因果循環相報可說毫厘不差。所以,有的人幸福快樂,有的人煩惱痛苦,爲善爲惡,完全在一念之間。一念迷就會造大孽因,一念覺也能登菩提岸。

  《正法念處經.地獄品》說:“火刀怨毒等,雖害猶可忍,若自造惡業,後苦過于是。親眷皆分離,唯業不相舍,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隨逐。隨花何處去,其香亦隨逐,若作善惡業,隨逐亦如是。衆鳥依樹林,旦去暮還集,衆生亦如是,後時還合會。”業維系著我們叁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裏輪回不已。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裏有田宅、妻子、飲食等種種的需求,這是現世生活的依據;而此生中所造的善惡業,就是我們未來的依據,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此,積聚善業是很重要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