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利人
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衆毒。
--《華嚴經》
一、利己與利人
一般社會上的情形,對利己與利人,可分爲四種,即:利人不利己,利己不利人,人己都不利,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薩發大心,不然可說少之又少。在佛陀的本生事迹中,有割肉喂鷹、舍身飼虎的故事,可說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這在一般人可說是最普遍的,一個人生存在世間
上,處處都以“我”爲前提,爲自己的利益著想。先利人,再利己,佛陀的本生--一切施王,可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大乘佛教中,菩薩發心先爲衆生,後爲自己,所謂“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與宋朝範仲淹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謀而合。阿彌陀佛在菩薩位時,所發四十八大願,願願爲饒益一切衆生;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其利人的精神,可見一斑;近代慈航法師說:“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這都是願代衆生苦,普濟一切衆的菩薩精神。
二、回向的意義
回向,是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轉給一切衆生,以拔除衆生的苦惱,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回向是佛教極爲殊勝而討巧的修行法門,回向的原理就好像手持蠟炬引燃其他的蠟燭,原來蠟燭本身的光芒不但未曾減弱,反而由于點亮其他的蠟燭而使室內更加明亮;回向好比將一粒種子再播種到田裏,種子經過發芽、開花而結成累累的果實。回向的功德猶如聚寶盆,不但能使功德不會流失,反而會轉大。
諸經論有關回向的說法甚多,如《華嚴經疏》列舉有十種回向:
回自向他: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饒益一切衆生。
回少向多:以芥子般少許的功德,發廣大歡喜心,回向法界一切衆生,普獲利益。
回小向大:將自覺的小乘之心,回向趣于大乘的自利利人。
回因向果:將因中所修的一切善根,回向成就一切菩提佛果,令一切衆生同證菩提佛果。
回劣向勝:菩薩能夠隨喜凡夫乃至二乘人所修的劣福,並且使他回向殊勝的無上菩提。
回此向證:一切善根回向永離痛苦的此岸,而到涅槃清淨的彼岸。
回事向理:將所修的事相功德,回向于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體。
回差別行向圓融行:從千差萬別的現象界,回向圓融無礙的平等法性。
回世間向出世:所有世間善法都能隨順回向出世間法,心常回向出世之道,成熟教化一切衆生。
回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從宇宙萬有如如不動的理法界,回向本體與現象“相即相入”的理事無礙法界。
叁、回向的實踐
回向是一種“光榮歸于佛陀,成就歸于大衆,利益歸于常住,功德歸于檀那”無私無我的廣大心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常實踐回向的修行,譬如課誦或法會結束時,唱誦回向文:
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
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法華經.化城喻品》)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觀經玄義》)
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國際佛光會四句偈)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何時何地,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時時都能與上述等回向文的善行相應,並且將這些回向于一切衆生,當下就是佛果,當下就是淨土。
四、回向的功德
實踐回向法門,能使行者深刻了解因緣法,而將一切成就歸于大衆,不敢獨享;回向,能使行者去除我執我貪,明白諸法法性本來平等,實無功德可得,心常清淨,遠離諸毒。所以修持回向,不但自身的功德不曾減少,並且能利益更多人,甚至可廣及法界一切衆生,可謂自他兩利,怨親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