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之道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六祖壇經》
一、心平何勞持戒
一般人聽到持戒,總是心生畏懼,覺得會給自己帶來約束,其實持戒的人由于不侵犯別人,讓自己得以獲取真正的自由,像監獄裏做奸犯科的人那一個不是因爲犯了五戒而身陷囹圄。持戒最重要在攝心,如果我們能了悟生佛平等、凡聖不二、順逆一如、事理無礙的道理,抱持一顆平等的慈悲心來看待世間萬象,心裏沒有分別,沒有大小,沒有糾紛,沒有瞋惱,行爲自然就不會踰越規矩。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心平何勞持戒”,並不是教我們不必持守戒律,而是直指方寸,從根本的問題上解脫人類的苦惱。
二、行直何用參禅
行,指身、口、意叁業。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神速,人類的六根門頭不停向外攀緣,造成心靈的越發枯竭,現代人開始覺醒今是昨非,藉著參禅打坐來找回自性,已然蔚爲風尚。但是磨磚不能成鏡,枯坐也無法成佛,參禅是爲了明心見性,惟有意不顛倒,身不妄動,口不亂說,不爲富貴所淫,不爲感情所惑,不爲威武所屈,不爲權位所誘,直道而行,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將“禅”真正落實在生活上,所以惠能大師說“行直何用參禅”。
叁、恩則孝養父母
佛教強調報恩,尤其重視孝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又說:“若有男子及女人,爲報母恩行孝養,割肉刺血常供給,如是數盡于一劫,種種勤修于孝道,猶未能報暫時恩。”與世間上僅報答此世父母的孝道比起來,佛教因爲能洞察叁世因緣,所以主張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社會大衆,乃至無量無邊的衆生,以使累劫父母親眷都能得到精神上的解脫,可以看出佛教所提倡的孝道最爲究竟。
四、義則上下相憐
古今中外的曆史中因爲盡忠守義而流芳百世的事迹不勝枚舉,佛教則主張泯除上下尊卑的分別,以彼此憐恤體諒的精神來促進人我和諧,以互相尊重包容的雅量來增進社會團結,以四無量心來利濟有情,以六度萬行來造福大衆。像佛陀在因地修行時爲救五百位商人而甯犯殺戒,富樓那尊者的爲法忘軀,摩诃男爲救同族而舍身成仁,智實大師爲佛教慧命而抗章不屈,法沖法師冒死護僧,印簡法師雖遇兵難而不離常住,他們的偉大不僅在于布施一己之身命、財産,更重要的是,百姓的身家性命因他們的奉獻而獲得平安,乃至大衆的法身慧命也因他們的犧牲而長存千古,可說將“義”的精神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