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殺得安隱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爲譬,勿殺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
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隱。
--《法句經》
殺生位居十惡、四波羅夷、十重禁戒、五戒、八戒之首,這首偈語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一、爲什麼戒殺--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
世間上的一切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了,即使小如蝼蟻,遇水尚且奮力掙紮;人們往往甯受刑罰,也要全命而歸。但是人類卻經常忘記自己受到杖打刀割的疼痛苦楚,爲了滿足一時的貪欲,而宰殺畜生,乃至殘害同類。黃山谷的偈語:“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甘肥爲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應何如?”將殺生的罪過闡釋得極爲徹底,《法句經》中的“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則以更平實易懂的方法,讓大家都能明了殺生的殘忍。
二、消極的戒殺--恕己可爲譬,勿殺勿行杖
《大智度論》中,對于戒除殺生,有著具體的說明:“若實是衆生,知是衆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生身業,有作色,是名殺生罪。其余閉系、鞭打等,是助殺法。複次,殺他得殺罪,非自殺身。心知衆生而殺是殺罪,不如夜中見人,謂爲杌樹而殺者,故殺生得殺罪,非不故也。快心殺生得殺罪,非狂癡。命根斷,是殺罪,非作瘡。身業是殺罪,非但口教敕。口教是殺罪,非但心生惡。如是等,名殺罪相,不作是罪,名爲戒。若人受戒,心生、口言:我從今日不複殺生!若身不動,口不言,而獨心生自誓:我從今日不複殺生!是名不殺生戒。”
叁、積極的戒殺--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
殺生,廣而言之,不僅止于用刀杖加害,在日常生活中,惡言厲色也能傷人于無形,所以積極的戒殺,還要更進一步做到覆護衆生,安養有情,例如:給人歡喜、給人信心,乃至于爲親友排難解紛,勸以和敬之道等等。此外,最重要的是必須培養慈悲的胸懷,才能用正確的觀念來待人處世。
四、戒殺的功德--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隱
戒殺不但可以培養慈悲心,減少世間的暴戾,更能帶給我們吉祥幸福的人生,在許多經典裏面都提及戒殺的功德,爲了讓大家了解,我們歸納如下,並且與殺生的罪業相對比照:
殺生者,心常毒念,思惟惡事;戒殺者,心懷慈愍,喜悅長駐。
殺生者,衆生憎惡,眼不見喜;戒殺者,一切衆生,皆樂依附。
殺生者,睡時心怖,覺亦不安;戒殺者,得無所畏,安樂無怖。
殺生者,命終之時,狂怖惡死;戒殺者,命欲終時,不憂不悔。
殺生者,身壞命終,墮叁途中,若出爲人,短命多病;戒殺者,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乃至成佛,住壽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