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與人間佛教(宏印法師)

  阿含經與人間佛教

  宏印法師

  阿含經有四種:雜阿含、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爲何我們說它和人間佛教 有關?過去都將阿含經歸入小乘佛經,但小乘都是厭世的、自了漢的佛教,以證 阿羅漢果爲目的,此種佛法會是最原始的佛法?現代佛教界以成佛爲境界的大乘 思想如何與小乘思想做一區別?事實上大、小乘的名稱是曆史上出現的,佛陀時 代並無此分別,一切佛經均是曆史上形成的,即佛入滅後,印度之佛弟子編集而 成。我曾以“佛經的結集與特色”爲題做演講,有興趣者可向臺北慈濟文化中心 詢問。早結集的經典即被稱爲小乘,晚結集者稱大乘,由此來看阿含經較不致有 偏見。阿含經被視爲小乘之因乃是隋唐佛教禅淨很興盛,尤其是天臺、華嚴之思 想,受其判教的影響,阿含經被判入小乘經典,從此位貶低。近百年來才因曆史 考證的發達而被肯定。二十世紀來,世界佛教的學術研究,對佛陀思想的闡述、 诠釋、進入了新的領域,但我們並非否定、抛棄傳統。佛是神?人?其境界何者 可信?現代佛教對佛經都有一新的看法,修行的觀念亦賦予現代化意義,我們都 將一一討論。以上就阿含經的曆史地位及文獻史上的意義來看。接下來由阿含經 的結構風格來看出人間佛教的特性:

  大小乘佛經結構不同,小乘經有地點、人名、時間,大乘經卻不在人問說法,阿 含經中尤其明白交待地點、對象,由此可看出其人間性。印順長老的妙雲集之“ 以佛法研究佛法”中曾提到:“大乘佛經是藝術化的,小乘佛經是科學化的”。 宗教境界往往是宗教徒的心靈境界,在現實人生環境中或許不存在,但在一個宗 教徒的心靈世界中它是可能真實的,例如入禅定者或能真見十方世界正有佛在說 法,可是未達此境界者卻無法真信之,故不能因大乘經典的藝術化而否定其所述 的世界,只能說其表達方式是藝術化的,讀大乘經典要以宗教的情操、心靈來看, 對其描述的境界不要太執著。

  阿含經處理的問題有其生活性,例如宇宙多大?宇宙初終爲何?此類形上學問題, 佛的回答是“無記”,即無答案,如此可明白原始佛教無形上學,但傳到中國受 叁玄(易、老、莊)的影響,故中國佛學有些玄學化,偏離了非玄學的原始佛教。 尤其阿含經中很貼切的落實在每個人實際問題來談修行。大原則地有神通者不一 定斷盡煩惱,斷盡煩惱者不一定有神通,故不能以神通的有無來判斷修行的境界。 原始佛教的特點是針對我們的身心來討論問題,而身心離不開色受想行識。“色 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于色如實知”;意指感受外物後身心所生起的喜 悅(色味)、煩惱(色患),解除外物所引起的痛苦(色離)等都要就事論事, 清清楚楚,這是修行人很重要的觀念。除色之外,精神上的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受集、受滅、受味、受患、想集、想滅、想味...等,阿含經上均說得明明白 白,可見當年佛陀指導任何人修行都能契其根器而不談玄學,其人間色彩、生活 及親切性。

  阿含經(叁四五):“以叁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何等爲叁?謂貪、 恚、疑...”,其中的“身見”指把一切法、境界執著有永恒不變的實在性; “戒取見”指錯誤的宗教行爲、不會乎因果的修行方法;一疑見一指對佛、法、 僧、戒仍有執疑。此段阿含經告訴我們要斷貪、恚、疑、之前要先斷身見、戒取 見、疑見,在此也可看出修行是有漸次性的。中國佛教講了一大堆但最缺修行方 法,倒是密宗次第論的漸次性很值得探究,今天節錄此段正好談到修行的步驟。 前面所述要斷四疑,經上更說明有在白衣若斷四疑,但戒取見尚未斷者,便已趨 向須陀桓果,且今生或來世,求福得福,求壽得壽,所願皆得,故衆生須稱念叁 寶。另外“不律儀”指好戲論、不端莊;“不信”指不信佛法因果、善知識;“ 難教”指不聽教化。“不欲聞法”針對臺灣目前弘法太多,反致有些信徒自以爲

  聽了不少而失去積極聞法的心,我鼓勵大家要多爭取聞法的機會。此段最後的結 語是離無漸、無愧、放逸後才能依序漸上修行,所以大家要有此觀念。

  “願消叁障諸煩惱”中的叁障指惑、業、苦,要先斷惑(身見、無明惑),才能 消業、苦,方法是修緣起觀,即“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綠滅,此有故彼有、此無 故彼無”。因緣是條件與條件、關系與關系和合,人生的成敗聚散均有其因緣, 從緣起觀的正見才能徹底了解生滅法。至此,仍要將阿含經上的幾個例子來加以 說明,看阿含經要看出佛的真正本懷,佛的知見及對于適應印度文化、社會的內 也要明白,例如從四阿含中可發現早期無持咒修行的,因印度處熱帶,許多出家 衆有時在打坐中會遭毒蛇咬死,引起大家的困擾而向佛陀請示,佛陀教之打坐前 持某咒來避免毒蛇咬;又如結夏安居原是外道所有,出家衆外出托缽常因雨季而 身染泥濘,且雨季蟲多易踏死之而遭外道譏嫌,故佛才製定出家衆亦要結夏安居。 直讀阿含經不太易懂,故須參見學者研究的論文,例如印度宗教與教的關系、印 度哲學與佛教等,才能分析出那些是適應印度傳統宗教的東西,然後把握佛的卓 越正知正見、佛超越古代印度外道理論的地方。直接地說,若從思想上來看其卓 越處,則是緣起論、因緣論,故想深入佛法者一定要證悟這些道理,又如四聖谛、 十二因緣、叁法印、八正道、四念處,均是佛陀的根本思想。在此提醒各位,若 研究原始佛教則要多注意在曆史舞臺上活動的人物和行爲表現,如此讀阿含經較 不偏差,因爲不論有無證果的比丘、比丘尼,其間隨緣度衆的情形很普遍,且那 些阿羅漢很像菩薩,並非自了漢。阿含經早提到菩薩摩诃薩,可見這些觀念是來 自早期佛教經典,只是不常見而已,這是因佛出世于古印度,當時婆羅門的奧義 書解脫思想充滿厭世,急于個人的解脫,佛門下的出家衆又多來自這些厭世的沙 門,而佛的因材施教,才會教之解脫法門。但一些大尊者,如舍利弗、目健連等 已證阿羅漢果,他們表現的就是積極的遊行人間、講經說法,故考證阿含經中的 人物可發現有著濃厚的菩薩精神,若視其不具大乘精神,則是錯誤的。我們要開 始糾正一直深受隨唐判教後對阿含經的看法。

  如何修禅定?初禅、二禅等境界如何?這些在阿含經中都有描述,且無交待不清 的地方。各位若讀阿含經最好倒過來讀,從增一阿含開始,因其對同一件事的描 述要比雜阿含清晰、簡明;中阿含主要在說佛法與外道的關系;長阿含則敘述比 丘修行的境界。

  阿含經中大多是佛陀弟子問法後,佛才開始說法,才有佛陀主動開示。雜阿含經 (六叁九)中提到在修四念處前,佛陀要弟子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我 此點之因乃感于目前臺灣談修行、證果的風氣很盛,若從早期佛教、原始阿含經 來看,必先進入四念處才可能談證果,而進入四念之前又須先淨其戒、直其見、 具足叁業(身、口、意)。戒的含義很廣:五戒、八關齊戒、菩薩戒,五戒事實 就是道德的規範、端正的行爲。修行人若戒的基礎不好,則說能證果是不太可能 的。前面所說臺灣大談自己證果的人,依我所見是不太談戒的。直其見即是正確 質直的知見,有點類似赤子之心;若我們心的動機不正,則所學必有問題,尤其 在學佛的道路上。從因果觀點看,誠實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有就有不懂就說不懂, 均是質直。而阿含經所指的直其見即是出世間的正見,在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上 亦有類似的說法。所以,我想表達的是若一個人無法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 業而說有宗教證悟境界的話,是有問題的。一個人即使能現神通,我們也要先觀 察其佛法的正知見是否有誤,否則其境界雖對當人是很美妙奇異的,但仍不合佛 法。

  阿含經在談論修行的境界、現象、觀念、行爲等概念均清晰說明。例如色、受、 想、行、識,色即是四大(地、水、火、風),其余四蘊亦有解析。修行爲斷煩 惱,煩惱因欲望而起,欲是什麼?所謂:“歸依法,離欲尊。”修行是要斷欲, 但首先得明白何者爲欲,否修行將有誤。阿含經早已將這些說明清楚(七六四) 經:“五欲爲色、聲、香、味、觸,然彼非欲,于彼貪著者,是名爲欲。”意爲 這些境界非真欲,而是心對其産貪戀才是欲。佛陀曾告一婆羅門修行者,佛之比 丘、比丘尼弟子眼見色、耳聞聲(第一支箭),但不受第二支箭,即不起貪、嗔、 不落入第二支箭的痛苦。金剛經:“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乃告知我們不要否定境界。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是在生活 上沒有它們,不去接觸它們,而是身在一切境界中,卻不受其染,否則就否定、 破壞緣起法,落入斷滅法,世尊說法,于法不說斷滅相。金剛經的這種觀念,其 實亦從阿含經中得來。

  佛教的修行是中道的,正知正見的覺悟。覺:不逃避任何境界,故阿含經中均告 示要認識煩惱、如實了知。佛陀以色爲例,色蘊之集(生起)、滅(消失)都要 如實知。也就是指在美妙、痛苦的境界中,心裏很清楚這些境界怎麼來,來多久, 什麼原因會使之消失、過去。阿含經中顯示佛陀指道弟子的修行絕非談玄說妙, 佛法是人道有情衆生現實生活中能感受的、親切的,不離開我們所認識的之外去 談論的,從此點即可謂有人間佛教的色彩。它的確針對在、出家人每天生活的環 境、知見的困惑、感情的體驗,提出實際的描述道引。只可惜佛教在曆史的發展, 尤其是進入中國後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故中國佛學有些玄學化。加上搞哲學的 來搞佛學,亦將形上學加諸于佛法。

  佛法的涅槃是解脫的境界。阿含經載錄有人問:“如何知有涅槃?如何證明?何 以佛陀所開示的涅槃是真實的?”佛陀處理的方…

《阿含經與人間佛教(宏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