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者知禅實相。不亂不味。而能遍修諸禅。余四心類如檀中分別。菩薩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隨所入禅。因中說果。皆具叁義。是以菩薩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羅蜜。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羅蜜。具足成就也。
六般若波羅蜜 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爲智慧。智慧有叁種。一者聲聞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叁者佛智慧。一求聲聞智慧有叁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非學非無學智慧者。如幹慧地。不淨觀。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處。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等。學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羅漢。第九無間中。金剛叁昧慧。無學智者。阿羅漢第九解脫智。從是已後。一切無學。如盡智無生智等。是爲聲聞智慧。求辟支佛道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無漏善根純熟。雖生無佛之世。不從他聞。自然覺悟得禅定。叁界漏盡。所得叁明六通等功德。小勝聲聞。是爲辟支佛智慧。又以觀十二因緣。智慧深利。能侵除習氣。勝于聲聞。從四谛觀門斷結。此爲異也。求佛道智慧者。菩薩從初發心已來。行六波羅蜜。破魔軍衆及諸煩惱。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無余涅槃。隨本願力。從是中間。所有智慧。總相別相。一切盡知。是爲佛智。若菩薩以質直清淨心。修此叁種智慧。故名爲般若。波羅蜜者。翻名如前。若菩薩隨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種心者。是時般若。名波羅蜜也。何等爲五。一者了知智慧實相。非境非智。心無所得。而能遍學叁乘智慧。及一切世間知見。余四心類。如檀中分別。菩薩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隨所得智慧。因中說果。皆具叁義。是以菩薩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羅蜜。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般若波羅蜜。具足成就也。
四依初門第四十叁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叁依義不依語 四依智不依識。
次六波羅蜜。而辯四依者。菩薩既欲學六波羅蜜之正行。而行不孤立。必有所依。而得成就。依憑若正。則具正行。能至菩提。依憑若邪。則墮邪道。故次六度。而明四依也。此四通名依者。依憑也。依憑此四法。能成諸波羅蜜萬行之因。滿足菩提佛果。故雲依也。
一依法。不依人 依法者。實相及一切隨順實相善法。通名爲法。亦名法身。若依實相法身。而修諸波羅蜜。萬行功德。皆悉具足。一切清淨。能至菩提。故雲依法。不依人者。人是攬五陰所成。假名相好之身。若依相好之身。而修諸波羅蜜。萬行功德。則皆墮顛倒。終不得見真實法身。故雲不依人也。所以者何。如涅槃說。魔王波旬。尚能作佛。況不能作四依之人。是故雖是凡夫。若所說行。與實相相應。則可依信。雖現佛身相好。若所說行。乖實相法者。則不應依。況余人也。
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了義經者。謂諸大乘方等十二部經中。皆明中道佛性。實相如如之理。若依此教。而修諸波羅蜜。萬行功德。則心與中道相應。能見佛性如來藏理。故雲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所謂聲聞所應行。九部中不修中道。佛性如來藏理。若依此教。而修諸波羅蜜。萬行功德。則隨二邊。不見佛性如來藏理。故雲不依不了義經也。
叁依義。不依語 依義者。義是中道第一義谛。若依中道第一義谛。而修諸波羅蜜。萬行功德。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破諸顛倒。心心寂滅。自然流入無量禅定。故雲依義。不依語者。語是世間語。文字章句。虛诳無實。乃至二乘所見。真谛涅槃。亦有文字。故法華經。以化城喻。若依如是文字言語。而修諸波羅蜜。萬行功德。則增長诤訟。妄想煩惱。或墮二乘之地。不到大乘大般涅槃。故雲不依語也。
四依智。不依識 依智者。照了之心。名之爲智。若于正觀智慧心無所著。而修諸波羅蜜。萬行功德。則能破散五住煩惱及無邊生死之業。必獲大乘涅槃常樂我淨。故雲依智。不依識者。妄想之心。名之爲識。若依妄識。而修諸波羅蜜。萬行功德。則構集五住煩惱二邊生死之業。是以流轉無際。衆苦不息。故雲不依識。
九種大禅初門第四十四
一自性禅 二一切禅 叁難禅 四一切門禅 五善人禅 六一切行禅 七除煩惱禅 八此世他世禅 九清淨淨禅。
次四依而辯九種禅者。菩薩既得正依憑處。則能進修深廣之大行也。至論深廣之內行。莫若禅定。故大智度論雲。禅最大如王。言禅則一切皆攝。所謂若諸菩薩成道。起轉*輪入涅槃。所有勝妙功德。悉在禅中。今明別觀。菩薩成道。起轉*輪入涅槃。勝妙功德。思惟修法。並在九種禅中。故次四依而辯也。此九種禅。纓絡經中。雖有其意。而不列名。解釋彌勒菩薩造地持處。明六波羅蜜。方乃辯出九種相。並是菩薩不共之禅。從自性禅乃至清淨。不與二乘人共。今爲明菩薩不共次第。深廣內行。思惟修法。于六波羅蜜中。的別出此九種大禅。此九通名禅者。翻釋名同前。是則名同。而法相有別。
一自性禅 雲何名自性禅。于菩薩藏聞思前。行世間出世間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觀分。或此二同類。或俱分。是自性禅。
二一切禅 雲何名菩薩一切禅。略說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又隨其所應。各有叁種。一者現法樂住禅。二者出生叁昧功德禅。叁者利益衆生禅。菩薩禅定。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自舉心息。舍離味著及一切想。是名現法樂住禅。菩薩禅定。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十力種性。所攝叁昧。彼諸叁昧。一切聲聞。辟支佛。不知其名。況複能知。起及所出生二乘解脫除。入一切無礙慧無诤願智。勝妙功德。是名菩薩出生叁昧功德禅。利益衆生禅者。十一種如前釋。菩薩依布施衆生。所作以義饒益。皆與同事。爲除衆苦。知所應說。知恩報恩。護諸恐怖。諸難憂苦。能爲開解。資生不具。給施所須。如法畜衆。善能隨順。見實功德。歡喜贊歎。等心折伏。神力恐怖。或令歡喜。是名略說一切禅。無余無上。
叁難禅 雲何菩薩難禅。略說叁種。菩薩久習勝妙禅定。于諸叁昧。心得自在。哀愍衆生。欲令成熟。舍第一禅樂而生欲界。是名菩薩第一難禅。菩薩依禅。出生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深叁昧。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是名第二難禅。菩薩依禅。得無上菩提。是名第叁難禅也。
四一切門禅 雲何菩薩一切門禅。略說四種。一者有覺有觀俱禅。二者喜俱禅。叁者樂俱禅。四者舍俱禅。
五善人禅 雲何菩薩善人禅。略說五種。一者不味著。二者慈心俱。叁者悲心俱。四者喜心俱。五者舍心俱。
六一切行禅 雲何菩薩一切行禅。謂六種七種。略說十叁種。善禅。無記化化禅。止分觀分自他利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緣義緣止相緣舉相緣舍相緣現法樂住第一義禅。是十叁種菩薩一切行禅也。
七除惱禅 雲何菩薩除惱禅。略說八種。一者菩薩入定。除諸苦患毒害霜雹熱病鬼。是名咒術所依禅。二者菩薩入定。能除四大所起衆病。是名除病禅。叁者菩薩入定。興致甘雨。能消災旱。救諸饑馑。是名雲雨禅。四者菩薩入定。濟諸恐難。一切水陸。人非人怖。是名等度禅。五者菩薩入定。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衆生。是名饒益禅。六者菩薩入定。能以財物。調伏衆生。是名調伏禅。七者菩薩入定。覺諸迷醉迷十方者等開覺之。是名開覺禅。八者菩薩入定。衆生所作。悉令成就是名等作禅。
八此世他世樂禅 略說九種。一者神足變現調伏衆生禅。二者隨說調伏衆生禅。叁者教誡變現調伏衆生禅。四者爲惡衆生示惡趣禅。五者失辯衆生以辯饒益禅。六者失念衆生以念饒益禅。七者造不顛倒。論微妙贊頌摩得勒伽。爲令正法久住世禅。八者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衆生。所謂書數算計。資生方便法。如是等種種衆具禅。九者暫息惡趣放光。明禅。
九清淨淨禅 雲何菩薩清淨淨禅。略說十種。一者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汙禅。二者出世間清淨淨禅。叁者方便清淨淨禅。四者得根本清淨淨禅。五者得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禅。六者住起力清淨淨禅。七者舍複入力清淨淨禅。八者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禅。九者離一切見清淨淨禅。十者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禅。如是菩薩無量禅。得大菩提果菩薩依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得當得。
是中所明九種禅。從始至終。並是出地持處彌勒菩薩之所說。未有一句私言。讀者自思取其意也。
十八空初門第四十五
一內空 二外空 叁內外空 四空空 五大空 六第一義空 七有爲空 八無爲空 九畢竟空 十無始空 十一散空 十二性空 十叁自相空 十四諸法空 十五不可得空 十六無法空 十七有法空 十八無法有法空。
次九種禅。而辯十八空者。前九種正爲重顯禅波羅蜜深廣之階級。今十八空次成般若波羅蜜。智慧照了。無得無著之妙絕也。故次而明之。此十八通言空者。無也。無此十八種有。故名爲空。若菩薩始從初修自性禅。終至清淨淨禅。雖有大功德神通智慧之用。而禅定是門戶。诠次階級之法。若不善以十八空慧。照了遣蕩。或于所證諸禅叁昧中。十八有法。隨滯一有。則不得無礙解脫。縱任自在。故須修十八空。照了無住無著也。經論明空。開合名數不同。或以略故。合十八空。但爲十四空。或爲十一空。或爲七空。乃至叁空。二空一空。或以廣故。開十八空。爲二十空。二十五空。乃至無量空。今處中用十八空。遣蕩諸有。罄無不盡。則諸波羅蜜禅定叁昧。萬行悉皆清淨也。
一內空 內空者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爲內空也。
二外空 外空者。外法空。外法者。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無我無我所。無色聲香味觸法。亦如是。是爲外空也。
叁內外空 內外空者。內外法空。內外法者。所謂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是爲內外空也。
四空空 空…
《法界次第初門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