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之省思(如石法師)

  人間佛教之省思

  臺灣 如石法師

  【宗教俗化是世界趨勢】

  一九九九年,美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了一本頗得好評的學術論著《印度的佛教聖者——佛教的價值觀與取向之研究》。在該書的序文中,作者 Reginald A. Ray 有感而發地說:

  在西方,或許我應該說,在整個價值觀愈來愈低落的現代世界中,就各種宗教的現況而言,我們正以一種相當庸俗的人性觀念生活著。我們似乎已不再相信人性是可能完美的,或者真正的聖者是可能存在的。這樣的觀念,顯然會深深影響到人們對于靈修生活的想法和實行的方式。依我所見,目前所流行的有關佛教的種種解釋,就像我們將在本書中所看到的,傾向于把聖者貶爲傳統佛教中的次要角色。說得細致一點,這種現象同樣代表著現代人性價值觀的低落。

  基本上,佛教可以被看成是一套倫理體系、一類精致的哲學、一門實用的心理學、一種處理精神危機的技術、一股文化傳統或文明的力量;不過,卻很少被認爲是一個以推崇和培育真正聖者爲主的傳統。然而,依我個人的看法,這才是佛教最終的本質所在。只要這個事實沒有被認清,那麼這種特殊的佛教天才就會被忽略。而能夠對我們這種愈來愈重科技、重功利、好奢靡的人性觀念提供有益對治的,正是這種天才。(106)

  可見,宗教世俗化的現象已經逐漸成爲一種世界性的趨勢。近十年來,臺灣的佛教界也同樣盛行著以俗世爲主的“人間佛教”。既然邊地的歐美學者都已經開始對此現象有所警覺,臺灣教界是否也該好好反省反省呢!以下即是筆者對臺灣“人間佛教”的省思。

  【俗化的近代臺灣佛教——人間佛教之省思】

  ◎人間佛教落人本狹隘

  “我們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應以此抉擇佛教……”(107) 這是人間佛教的基本立場。

  我們是人,當然需要人的佛教。但是若想解脫,想成佛,就不能只要人的佛教。我們還需要超越人天,超越叁界,甚至超越二乘涅槃的佛教。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說法,(108) 乍聽之下非常響亮,其實是似是而非的。例如孔子下學人事而上達了天理,天理的境界究竟如何,夫子“罕言”。但就《論語》本身的內容來看,孔子不但沒有成佛,而且連解脫都談不上。阿羅漢雖然超越了人天,達成了解脫,但仍未成佛。所以,成人只是成佛的基礎或必要條件而已。

  “人間佛教”的倡導者,經常引用《中論·觀四谛品》:“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109),和《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110) 的說法來成立他們的主張。但這顯然是一種曲解;因爲世間和俗谛的說法並不單指人間而已。世間的範疇是叁界,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一切有爲法。《雜阿含經》中,佛告叁彌離提:

  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是名世間。(111)

  所以,佛法所要覺悟的對象是極爲廣義的,它包含了叁界的一切有爲法,不單指人或人間而已。人的佛教,充其量只能作爲以人爲本位的佛教的起點或基礎而已。因此,對于大乘的成佛之道來說,單單只講求人的佛教顯然是不夠的。

  其次,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場,“佛法”是宇宙性的,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112) 它爲宇宙全體的-一個生命層次而存在。釋尊出現人間,佛法在人間弘傳,但卻不是人間的專利。我們不能硬“將佛法割離余有情界,孤取人間爲本”;以人間爲本位的佛教,仍然必須妥善建立在“十方世界一切衆生業果相續的世間”基層上。(113)

  釋尊在人間成佛,他的色身屬于人間,但是他的心卻經常在深定與深觀之中。定心是超越人間和欲天之上的,而慧觀更超越了叁界,超越生命與涅槃等一切相對的層面。所以,釋尊在人間成佛,並不表示“人間至上”,而是爲了方便引導叁界中善根成熟的衆生,或直接超越叁界,或由人而欲天而色天逐漸向上超脫。無論直接解脫或漸次上達而解脫,無論是在人間行菩薩道,或在天上與他方世界行菩薩道而成佛,最重要的是,要超越一切身心世界的種種束縛,而達成究竟圓滿的解脫與正覺境界。這才是最根本、最關鍵的。

  無緣大慈的釋尊,應該不會特別重視人間,也不會特別重視諸天。他重視的是“一切衆生”對自他生命的終極關懷,亦即自我的解脫與自他一體的圓成。在人間自覺覺他,在天上自覺覺他,乃至于在叁界與十方世界自覺覺他。以人的立場而論,人間的佛教無疑是解脫與究竟成佛的基礎,應該給予相當程度的重視。但若因此而矯枉過正,“割離余有情界,孤取人間爲本”,把足以引導人類不斷向上提升的“超人間”層次的佛教貶低下來,那佛教也就名存實亡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