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界次第初門卷中▪P4

  ..續本文上一頁精進 七正念 八正定。

  一正見 若修無漏十六行。見四谛分明。故名正見。

  二正思惟 見四谛時。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爲令增長入涅槃。故名正思惟。

  叁正語 以無漏智慧。除四種邪命。攝口業住一切口正語中。是爲正語。

  四正業 以無漏智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是名正業。

  五正命 以無漏智慧。通除叁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是爲正命。何等五種。一爲利養故。詐現異相奇特。二爲利養故。自說功德。叁爲利養故。占相吉凶爲人說法。四爲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爲利養故。稱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邪因緣活命。故是爲邪命。

  六正精進 以無漏智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是爲正精進。

  七正念 以無漏智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名正念。

  八正定 以無漏智慧相應入定故。故名正定。是八通名正道者。正以不邪爲義。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皆名爲正。能通至涅槃故名爲道。

  叁解脫初門第叁十七

  一空解脫門 二無相解脫門 叁無作解脫門。

  次叁十七品。而辯叁解脫門者。大智度論雲。叁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到涅槃。涅槃城有叁門。謂空無相無作。既已說道故。次應說到處門也。此叁通名解脫門者。解脫即是涅槃門。謂能通此叁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名解脫門也。亦雲叁叁昧。叁昧義如前說。但叁昧即是當體得名。解脫從能通之用。以受稱也。此無別法。有師解雲。因時名叁昧。證果則變名解脫。此類如八背舍八解脫也。

  一空解脫門 雲何名空解脫門。觀諸法無我我所故空。所以者何。諸法從因緣和合生。無有作者。無有受者。能如是通達者。是名空解脫門。是空解脫門。緣二行。謂空無我。

  二無相解脫門 雲何名無相解脫門。觀男女相。一異相等。是相中求實皆不可得。故無相。所以者何。若諸法無我我所故空。空故無男無女。一異等法。我我所中。名字是異。以是故。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能如是通達者。是爲無相解脫門。是解脫緣四行。謂盡滅妙出。

  叁無作解脫門 雲何名無作解脫門。若知一切法無相。即都無所作。是名無作。所以者何。若于法有所得者。即于叁界。而有願求。因是造作叁有之業。今一切相。皆不可得故。則于叁界。無所願求。不造一切叁有生死之業。無業故無報。是爲無作解脫門。是無作解脫門。緣十行。謂無常苦集因緣。生道正進乘也。

  叁無漏根初門第叁十八

  一未知欲知根 二知根 叁知已根。

  次叁解脫門而辯叁無漏根者。解脫既是涅槃之門。若善修叁解脫。必定發真無漏。證有余涅槃。得有余涅槃。自有叁道不同。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也。證叁道時。必發叁根故。次叁解脫而辯之。通名根者。根以住立能生爲義。得此叁法。住立不退。生真智照。故名根也。

  一未知欲知根 無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于見谛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謂九根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喜根樂根舍根意根也。

  二知根 信解見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轉名知根。九根如未知欲知根中分別。

  叁知已根 若至無學道中。是九根轉。名知已根。九亦如未知欲知根中分別也。

  十一智初門第叁十九

  一法智 二比智 叁他心智 四世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滅智 八道智 九盡智 十無生智 十一如實智。

  次叁無漏根而辯十一智者。以叁根能生十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知根生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及他心智世智。知已根。生盡智無生智。及如實智。是以次叁根。而辯十一智也。通名智者決定了知。故名爲智。若發此十一智時。各齊位照了分明。故通名爲智也。

  一法智 欲界系法中無漏智。欲界系因中無漏智。欲界法智滅中無漏智。爲斷欲界系法道中無漏智。及法智品中無漏智也。

  二比智 于色界無色界中。約四谛辯四種無漏智。亦如法智中所明。但有法比之殊也。

  叁他心智 知欲界色界系現在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是爲他心智也。

  四世智 諸世間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夫聖人。同有此智。故名等智。亦雲名字智。是智但有名而無理。

  五苦智 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觀時。得無漏智。

  六集智 知諸法因。因集生緣觀。無漏智也。

  七滅智 滅止妙出觀時。無漏智也。

  八道智 道正行遠觀時。無漏智也。

  九盡智 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十無生智 我見苦已。不複更見斷集已。不複更斷盡證已。不複更證修道已。不複更修。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十一如實智 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正智。無有挂礙。是爲如實智。此智獨在佛心中有。二乘之所無也。

  十二因緣初門第四十

  一無明 二行 叁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次十一智而辯十二因緣者。除如實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聲聞人。但約一世。總觀四谛。成十智則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減少。若緣覺人。通約叁世。細分別觀十二因緣。若成十智則智強。智強故。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廣。是以大聖教門。別開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稱因緣者。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緣也。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叁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爲出世之要術也。教門十二因緣。有叁種不同。一者約叁世明十二因緣。二者約果報二世辯十二因緣。叁者約一念一世辯十二因緣。今無明叁世十二因緣者。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在世攝。是中略說叁事煩惱業苦。是叁事展轉。更互爲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爲展轉。更互爲因緣故。雲叁世十二因緣也。

  一無明 過去世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則一切煩惱得起故。是以過去煩惱悉是無明也。

  二行 從無明生業。業即是行。以善不善業。能作世界果故。故名爲行也。

  叁識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識。即是父母交會初。欲托胎時之名。

  四名色 從識生非色四陰及所任色陰。是名名色。即是歌羅邏時之名也。

  五六入 從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從五疱初開已來。即是六入名也。

  六觸 由入對塵情塵識合。是名爲觸。以六塵觸六根故。即有六識生。故名情塵識合也。

  七受 從觸生受。故名爲受。即是因六觸。觸六根即領受六塵。爲六受也。

  八愛 從受中心著。名之爲愛。謂于所領受六塵中。心生渴愛也。

  九取 從渴愛因緣求。是名爲取。謂求取所愛之塵也。

  十有 從取則後世業因成。是名爲有。因能有果。故名爲有。

  十一生 從有還受後世五衆之身。是名生。所謂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從生五衆身熟壞。是爲老死。老死則生憂悲哭泣。種種愁苦。衆惱合集。若正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衆苦和合皆盡。若能如是。正觀叁世十二因緣。發真無漏。成辟支佛。

  次明從果報。約二世觀十二因緣相。具出大集經。今略出經文。是十二因緣。從歌羅邏而辯無明。故雲果報也。約二世明者。前十因緣屬現在。後二因緣屬未來。二世合爲十二也。

  一無明 大集經言。雲何名爲觀于無明。先觀中陰。于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緣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羅邏。是歌羅邏有叁事。一命二識叁燸。過去世中。業緣果報。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無明。歌羅邏時。氣息入出者。有二種道。所謂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息入出者名爲壽命。是名風道。不臭不爛。是名爲燸。是中心意。名之爲識。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當觀如是十二因緣。

  二行 複觀叁受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雲何爲觀。隨心于念觀息出入。觀于內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雲。是身中風。亦複如是。有風能上。有風能下。有風能滿。有風能焦。有風能增長。是故息之出入。名爲身行。息從覺觀生。故名意行。和合出聲。是名口行。

  叁識 以如是叁行因緣故。有識生。故名爲識。

  四名色 識因緣故。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陰因緣識行六處。故名六入。

  六觸 眼色相對。故名爲觸。乃至意法。亦如是。

  七受 觸因緣故。念色乃至法是名爲受。

  八愛 貪著于色乃至于法。是名爲愛。

  九取 愛因緣故。四方求覓。故名爲取。

  十有 取因緣故。受于後身。故名爲有。

  十一生 有因緣故。有生是爲生也。

  十二老死 生因緣故。則有老死種種諸苦。是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之大樹也此並是略出經文辯。從初受報來。約二世明十二因緣相。孱然無一句私語。讀者善尋。自知與前來約叁世明十二因緣有異也。

  次明一念十二因緣。但約一世中。隨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中。今略出經文明一念十二因緣相。

  一無明 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即是無明。

  二行 爲愛造業。即名爲行。

  叁識 至心專念。故名爲識。

  四名色 識共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處生貪。是名六入。

  六觸 因入求愛。名之爲觸。

  七受 貪著心者。名之爲受。

  八愛 經中脫落。不釋愛相。今私作義釋雲。纏綿不舍。名之爲愛。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爲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爲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斷。是名爲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斷故。名之爲死。生死因緣。衆苦所逼。名之爲惱。乃至意法因緣生貪。亦複如是。

  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皆悉具足。並出大集經文。未有一句私語。讀者善尋。此與常所說叁世因緣迥異。若有欲學因緣佛道者。上來至此叁種辯因緣。相隨用一門修學。即證緣覺智也。

  

《法界次第初門卷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