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人間佛教的幾點思考(廖樂根)

  對人間佛教的幾點思考

  廖樂根

  經過太虛大師、印順導師和趙樸初居士的大力提倡與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已成爲當今中國佛教的主流意識。當然對人間佛教的認識 與理解也不盡相同,因爲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本身也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之中。本文1、將對與人間佛教相關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個人的思考。

  一、如何理解人間佛教中"人"的含義

  1、從根本上來說,佛教要解決的間題就是人的問題,也就是人的貪、 瞋 、癡和生老病死等各種煩惱與痛苦。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佛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佛陀誕生于人間、成道于人間、教化于人間,其目的無非是爲了解決人生的迷惑與痛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提出人間佛教似乎沒有必要,因爲佛教本來就是以人爲中心,爲人間服務的(顯然這是從另一種角度來說的,並沒有否認人間佛教的意義)。

  2、在六道輪回中的所有生命形態中,只有人身最具有適合修學佛法的條件,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身難得的真實含義。人身難得修學佛法首先要認識的問題,令人遺憾的是,對于這個看起來似乎人人皆知的問題,我們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思考。當我們擁有這千載難逢的寶貴人身時,往往沒有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所在,也許只有當自己遭受到意外的不幸與痛苦時,才偶然發現,原來我們當下就擁有的圓滿的人身是多麼的珍貴無比。只有對人生難得的觀念有了深夜的體認之後,我們才會加倍珍惜這有限的人生,努力修學修佛法,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

  3、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就是學佛必須從做人開始,也就是說立足點必須是現實的人生,這有兩方面的含義。首先,人間佛教本身就包括了從人到成佛的整個修學解脫的理論體系。其次,人間佛教強調,學佛必須首先要勇敢地面對人性中客觀存在的問題。人性中有太多的缺陷與陰暗面,有無始以來所形成的煩惱與習氣,如自私、貪婪、憤怒、傲慢、嫉妒等等。我們不可能回避這些問題,也不是僅靠信仰就能解決問題。從人到佛總有一段漫長的距離,我們只能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4、衆所周知,太虛大師的人間思想是針對傳統佛教重死人、重鬼神的流弊,以及當時經忏佛事普遍盛行的狀況而提出的。強調佛教要關懷現實、解決現實人生的問題。令人憂慮的是,當今中國佛教這種現象也十分突出,並有不斷蔓延之勢,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人間佛教強調佛教要關懷現實、解決現實人生的問題,無疑有著重大的曆史與現實意義。

  5、必須特別指出的是,人間佛教強調以人爲中心,以人爲本,並不意味著人就絕對高于或優越于其它衆今生,從而可以淩駕于所有衆生之上,爲所欲爲。衆生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法的基本理念,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二、弘揚人間佛教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的幾個關系問題

  1、自利與利他

  針對傳統佛教偏重于自利的情況,人間佛教強調利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事實上,自利和利他是無法絕然分開的,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從自利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自身的能力、智慧與修養不夠,將很難真正利益他人。因此,首先要加強自己在佛法的見地與修證兩方面的訓練,對自己的綜合素質要有清醒的認識, 事應量力而行、對症下藥,不可一廂情願、自作聰明。否則,就會力不從心,乃至好心辦壞事。

  另一方面,從利他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利他之中就包含自利。可以這麼說,任何一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即使是看起來比我們差勁的人,只要我們虛心好學,都能直接或間接地從他們身上學習到許多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事實告訴我們,通過幫助他人,可以不斷地培養自己的慈悲與愛心,擴展自己的心量,開發自己的智慧。因此,不可將自利與利他對立起來,而是要做到兩者的統一,在利他中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己。

  2、出世與入世

  慈悲濟世、普度衆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也是人間佛教所大力提倡的。所謂菩薩"不斷煩惱、不證涅" 其真實含義也就是這種"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積極入世的慈悲精神,因爲菩薩是"悲不離世、智不住世"。從真俗無二的究竟意義上來說,煩惱即是菩提,世間即是出世間,不過,現雖如此,我們卻千萬不可忽視出離心的真實含義與重要意義。

  出世是基于對現實人生痛苦的深刻透視而自然産生的出離之心,這種真實的出離心無論是對于小乘行者,還是大乘菩薩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出離心是修學佛法的第一步,也是菩提心的基礎。可以說,沒有真正的出世精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入世情懷。試想,如果一個人自己還沒有真正從內心深處生起出離輪回之苦的決心與信念,他怎麼可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別人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呢?我們經常說"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入世必須以出世爲基礎,菩提心必須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

  3、境與治心

  心與境是很難分開的,治境與治心缺一不可。但從佛法的

  實質來說,心乃是根本。人間佛教強調治境當然有其針對性與必要性,但若不從人心下手,恐怕很維達到治境的效果。所謂"心淨則國土淨",的確有其深刻的含意。其實,佛教要淨化社會、改造社會,終究還是要通過淨化人心來實現。一味地怨天憂人、憤世嫉俗都無濟于事,我們還是要在自心上多不功夫。

  人心變好了,國民素質提高了,社會環境就會隨之改變。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環境與外緣對人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任何一位有志追求佛法真理的人,都有 任在淨化自心的同時,努力改善我們共同的人文與社會環境,創建人間淨土。事實上,在這個治境的過程中,人的心隨之得到了提升與淨化。因此,治境與治心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

  叁、當今中國人間佛教面臨的兩大課題――教育與慈善

  1、強化佛教教育,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優秀弘法人才,全方位弘揚人間正法。

  由于衆所周知的曆史、社會的種種原因,當前中國佛教面臨著人才奇缺、斷層的局面,能真正擔當如來家業、有學有證、獨當一面地弘法利生的法師屈指可數,這與一個佛教大國的身份很不相稱。再說廣大佛教信衆的整體素質和信仰層次還相當低不,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信衆並不多,更不用說廣大教外民衆對于佛教的無知與誤解了。由此可見,辦好佛教教育,培養佛學人才乃是當務之及,刻不容緩。

  新的時代對佛教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當今優秀的佛教人才必須要在對傳統佛教的整體把握與繼承的基礎上,在形式上對佛教進行全新的"包裝"與解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充分了解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心理特征、價值觀念與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以及多元化、信息化對個體生命的影響等等,尤其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語言的藝術技巧來闡釋佛法,這一點非常重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培養通俗而又方便善巧的普及性弘法人才比單純的學術研究人才更爲必需。

  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各種傳統與現代的傳播媒體,全方位,多層次弘揚佛法。首先,要加強佛教書 的出版、發行力度,在質量與特色方面多下功夫,內容應盡量貼近生活,爲社會、人生的種種困惑提供新的思考空間,以便讓更多的社會民衆接觸並了解真正的佛法。其次,要發揮廣播、電視、尤其是國際 聯網的弘法功能。以上兩個方面,臺灣和香港都遠遠走在中國大陸的前面,我們應該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更要有超前意識與戰略眼光,把握機會、大膽探索,不能再等待了。

  2、積極開展並參與社會慈善事業,造福人類。

  社會慈善及其公益事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積極開展、參與社會慈善事業也是人間佛教的真實體現。社會慈善包括的範圍很廣,其中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心、救助是一項年要內容,這一點我們還做得很不夠,尤其是殘疾人、重病患者、特困家庭等最需要社會幫助的人們。此外,對于臨終者的終極關懷、失學兒童或孤兒的撫養與教育、以及因自然災害與意外傷害而陷入困境的人們的救助等方面,我們還有太多的事要做。這佛教慈善事業方面,臺灣的慈濟功德會做得相當成功,從"慈濟"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間佛教的希望與未來。

  以上幾點關于人間的思考,並不一定很成熟,希望能引人們更多的關注與思考,從而共同推動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