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五法不得名根。以其不能定伏結使故名亦有漏。生于信等善法故名亦無漏。叁約得證者。七種學人入諸禅時。雖發真智結漏未盡故。名亦有漏亦無漏乃至退法羅漢亦有此義。所以者何。未得無生智故名亦有漏。得盡智故名亦無漏。四諸學人等從禅定起。隨對衆境隨所斷惑。未盡之處或猶生著故。名亦有漏。斷惑盡處雖對衆境結業不起。名亦無漏。第四釋非有漏非無漏心。亦約四時中明。一約發心者。菩薩大士初發意欲修禅時。不爲生死不爲涅槃。則心不墮二邊。二約修行者。菩薩修禅波羅蜜時。爲福德故不住無爲。爲智慧故不住有爲。叁約得證者。菩薩入諸禅時。若于禅中發無生忍慧。爾時心與法性相應。不著生死不染涅槃。四菩薩從禅定起。隨對衆境心常不依有無二邊。以是因緣。菩薩之心名非有漏非無漏心。第叁料簡法心。問曰。諸佛說一切法皆空絕諸言句。如摩诃衍論偈說。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火焰
四邊不可取 邪見火燒故
今雲何作四句分別。將非墮戲論乎。答曰。佛法中不可得空。于諸法無所礙。因是不可得空故。說一切佛法十二部經。今說有四句無咎。譬如虛空雖無所有。而一切物依以長成。如摩诃衍論偈說。
若信諸法空 是則順于理
若不信法空 一切皆違失
若以無是空 無所應造作
未作已有業 不作有作者
如是諸法相 誰能思量者
唯有得直心 所說無依止
離于有無見 心自然內滅
今爲開發行人方便知見。分別種種法門。故無句義中辨于句義。于理無失。故大品經雲。無句義是菩薩句義。若汝欲離四句求解脫者。即還被無句縛。所以然者。如說有四句。無四句。亦有四句。亦無四句。非有四句。非無四句。汝尚不免無四句縛。豈得免亦有亦無等四句縛。當知了句非句。于句義無礙。而得解脫。非是離句求。于無句而得解脫。如天女呵身子雲。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文字性離即解脫相。複次今明法之與心合爲八句。回轉分別。則有叁十六句。若細曆法而明即出無量句。若能于一句法通達一切句。則此辨若虛空無有邊際。問曰。若爾何以不約法心各作五句。答曰。諸佛出世對緣化物。教門多約四句。如摩诃衍論中說。有四種悉檀。一世界悉檀。二爲人悉檀。叁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初有漏法心即是世界悉檀攝。二無漏法心即是對治悉檀攝。叁亦有漏亦無漏法心即是爲人悉檀攝。四非有漏非無漏法心即是第一義悉檀攝。是中相攝之意細尋可見。複次摩诃衍論。又于第一義悉檀中分別四門。如論偈說。
一切實一切不實 一切亦實亦不實
一切非實非非實 如是皆名諸法實
如是等但有四句。更無第五句。今約四句明法心可以類此。余經論中設有五句明義別有因緣。今取一途義便故。不約五句分別。問曰。此四種法心。法之與心有何等異。如有漏法有漏心。此法心爲當各是有漏爲當各非。故說漏若二各有者。法心合時應有二漏法起。若各無和合亦應無。答曰。今不得言二各是漏。亦不得言二法中各都無漏。何以故。若心即是漏。如阿羅漢。漏盡時。心應盡法亦如是。所以者何。若法定是漏者。聖人入根本四禅。亦應生漏。此四禅法未與心合。亦應自是漏。而聖人入四禅法不生于漏。四禅法未與心相應時。亦自無有漏法生。雲何言法即是有漏。今言此漏不獨在法亦不獨在心。法心合時便有漏生。以有有漏故二處受名譬如仙藥。人若服之即令得仙。而藥之與人本各非仙。藥人和合則便有仙。故藥受仙藥之名。人受仙人之稱。若藥不因人不名仙藥。人不因藥不名仙人。漏法漏心亦複如是。余叁種法心義類爾可知。故阿難說示比丘。爲舍利弗說偈。
諸法從緣生 是法說因緣
是法緣及盡 我師如是說
複次若謂有漏之法自有有漏法。若有漏之法由有漏心故有有漏法。若有漏法由法由心故有有漏法。若有漏之法不由法不由心故有有漏法。如此之計皆墮邪見。所以者何。若謂由有漏法故有有漏法者。即是自性有漏法。若是自性有漏法則應有無窮之漏法。以自性複有自性故。今實不爾。若謂有漏法不能自有。由有漏心故有者。即是他性有漏法。所以者何。若有漏法待有漏心爲自性者。今有漏心待有漏法。豈非他性。若由他性而有有漏法者。他性若是有有漏法。則有漏法還是有漏法。更無心法之別。他性若非有漏法。非有漏法何能有有漏法。故知有漏法不由有漏心故有。若謂有漏法。由有漏法有漏心故有者。即是共有。若是共有則從自他性中。而有有漏法。若爾則一時應有二有漏法。今實不然。故知非自他共故有有漏法。若謂離有漏法離有漏心。有有漏法者。即是無因緣而有有漏法。從因緣有有漏法尚不可。何況無因緣而有有漏法。破因成假廣說如止觀有漏心亦如是。余叁種法心亦如是。複次若有漏法。定是有漏法者。是有漏法即是生滅相續法。爲生故生。爲滅故生。爲生滅故生。爲離生離滅得生。若是生生即是自生。若由滅故生。即是他生。若由生滅故生。即共生。若離生滅而說生者。即是無因緣生。從因緣生尚不可。何況無因緣生。當知有漏生。畢竟不可得。若無生則無滅。若無生滅即無相續若無生滅相續則無有漏法。破相續假廣說如止觀。有漏心亦如是。余叁種法心亦如是。複次若有漏法是生者。爲生生故生。爲不生生故生。爲生不生故生。爲非生非不生故生。若生生則是自性生。若不生生即是他性生。若生不生故生。即是共生。若非生非不生故生。即是無因緣生。從因緣生尚不可。何況無因緣生。是則于相待假中求有漏法生。畢竟不可得。若無生則無有漏。破相待假廣說如止觀。有漏心亦如是。余叁種法心亦如是。當知有漏之法于因成相續。相待中各各四句。求畢竟不可得。若不可得。雲何分別。有有漏法若無有有漏之法。而說有漏法者。當知但有名字。是中不應定有所依生。諸戲論破智慧眼。次明有漏心亦如是。若有漏法心如是。余叁句法心亦如是。但以世間名字故。說名字之法。不在內外兩中間。亦不常自有無名之名故。曰假名問曰。若爾。雲何分別法心之異。答曰。但以世間名字故。分別法心之別。是中無有定實。問曰。雲何于名字中分別法心之別答曰。若知法心無所有但有名字。則還如上分別法心之相無咎 故大品經雲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複次如心數爲法心王。爲心受想行叁陰及色陰。爲法識陰。爲心心相應法心不相應法及色法無爲法。爲法心法。爲心所緣。爲法能緣。爲心能生。爲法所生。爲心所觀之境。爲法能觀之智。爲心法成于心心依于法。如是等于名字中。種種分別法心之別。雖作此分別。皆如幻化。無所取著同歸一相。此義至下第十結會歸趣中當廣釋。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