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以念佛伏淫欲煩惱

  淨宗以念佛伏淫欲煩惱

  【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爲戒?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楞嚴經》

  交光大師這個科判就是注解,注得很清楚。這四重戒,他老人家首先爲我們說明:“戒是定、慧的前方便。”也就是修定開慧的基礎,如果沒有“淨戒”,就沒有辦法得定發慧。這個淨的標准,要依佛在本經所說的。

  我們學佛的同修,在此地是修念佛法門的占多數;念佛爲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甚至于我們把標准往下面再降一點——工夫成片。

  念這麼多年的佛,工夫成片也沒有得到;參禅不能得禅定,學教不能得圓解,這原因在什麼地方?

  我們在傳記裏面看到,古來那些大德,無論出家、在家,似乎修學得這些境界好像都不難,時間也不太長,利根的人叁、五年就得到了,鈍根的,十年八年成就的很多很多;爲什麼我們今天得不到?細細的去追究其原因,就不難明白,是我們自己基礎的工作沒有做好。像蓋房子一樣,地基沒有打好,雖然拼命往上蓋,總是蓋不成功,道理就在此地。

  尤其是現代人,學佛很時髦,不但在國內,就是在國外也挺時髦的,對于經論很喜歡,談到戒律就搖頭了;而且對于戒律,還有一種誤會。什麼誤會呢?認爲戒律是生活的規範。說到戒律就會想到;這是叁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不適合現代人。因此,把戒律就舍掉了。縱然留一點形式,也沒有認真去體察,當然更沒有認真去修行,這是我們念佛爲什麼不能得工夫成片,參禅不能得禅定的根本原因。所以交光大師的注解,一開端就給我們說出:戒是定、慧的基礎;“前方便”就是基礎。

  通常說到戒律,總是說殺、盜、淫、妄,把“不殺生”擺在第一條;五戒它是第一,八戒它也是第一,菩薩戒它還是第一。但在“楞嚴”會上,佛爲我們宣說四重戒,是把“淫戒”擺在第一,它的次第是:淫、殺、盜、妄。爲什麼排列順序跟通常戒律不一樣呢?交光大師在此地也爲我們說明:諸佛菩薩接引一切衆生是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慈悲爲本,“不殺”是真實的慈悲,所以將不殺生擺在第一條。本經的情形不一樣,這部經它的因緣很特殊,教起因緣跟其他經不一樣,是阿難啓請的,與阿難的修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在本經第一卷裏面,說得很詳細。

  這部《楞嚴經》怎麼來的?發起的因緣是什麼?

  阿難,我們知道他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在佛諸大弟子當中,他是“多聞”第一,又是佛法的傳承之人。我們今天有緣讀到許許多多的佛經,這些經典都是阿難尊者集結流傳給後世,他對我們後世衆生的恩德,實在是非常非常之大。由于多聞,對于修行就疏忽掉了。諸位要曉得,佛法是解門、行門並重,阿難著重在解門,著重在經教,把真正修學疏忽了。

  這個行門修的是什麼呢?

  這一點無論在家、出家的同修都要搞清楚。佛法修學都是一個定字,無論是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統統修的是禅定。所以大家不要誤會禅宗才修禅定;那其他的不叫禅定了嗎?都是一樁事情?只是各宗各派,他用的名稱不一樣;禅宗叫定,淨土宗叫一心不亂,教下叫做止觀。你看天臺宗,有天臺摩诃止觀、天臺小止觀;賢首華嚴宗有法界觀,這是名稱不一樣,其實都是修定,換句話講,統統修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定。楞嚴會上我們看二十五圓通章,這二十五位菩薩,代表著不同的宗派,雖然宗派不同、方法不同,他們所修的都叫做首楞嚴大定。這個是明白告訴我們,佛法修學的中心是定,戒是幫助我們得定,是重要的手段,舍離戒而得定,絕對不可能;如果有可能,佛不必對我們這樣的強調戒律,不必對我們如此嚴格的要求;可見得戒是修定惟一的真實基礎,我們不能不重視。

  阿難對于理論非常有興趣,天天在研教,疏忽了修定,于是乎這一次遇到了摩登伽女就遭了難,其實這是他自己工夫不夠,如果自己有定、有慧,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就拘束不了阿難。世尊知道這個事情,在王宮裏面應供之後,來不及說法,趕緊回去幫助阿難,解除他的困難——佛頂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說出五會楞嚴神咒,佛派文殊師利菩薩,將這個楞嚴神咒帶到阿難處,把阿難救回來。于是阿難尊者這才真正覺悟:有解無行,沒用!這才要求世尊教導他真正修行。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在戒律當中,淫戒是第一。

  所謂“一切衆生”,這是講六道裏面的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你爲什麼會在六道裏面投胎、舍身、受身呢?

  就是這個淫的念頭沒有斷。換句話說,這個念頭不斷,就出不了叁界。諸位要記住,淫的事沒有,仍然不行,你有淫的念頭就不行;粗的念頭沒有,有細的念頭還不行。

  佛在經論上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淫欲是色。五欲裏面的“色”,跟五蘊裏面的“色”不一樣;五蘊的色是代表整個物質界,五欲裏面的色,是指男、女色。一切六道衆生,不能超越叁界輪回,佛跟我們說:決定是叁惡道的時間長,叁善道的時間短。這個經上有個譬喻說:“頭出頭沒。”把叁界比喻做苦海,頭出——從海底頭升出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這個時間短;栽一個筋鬥又到下面去了,這個時間長。下面是叁惡道,上面是人、天二道。這個比喻就是告訴我們,六道衆生在人、天二道的時間很短,機會很少,在叁惡道時間很長,機會很多。原因在哪裏?貪著財、色、名、食、睡,貪著五欲、六塵。五欲裏面最嚴重的是色,所以佛在此地,第一個就把生死的第一個、最主要的因素,爲我們提出來了。教導我們:如果你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要超越六道輪回,那你就必須要遵守不淫戒。念佛求生淨土,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這個淫的念頭不斷,你念佛的工夫再好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呢?因爲有一條繩索綁在娑婆世界,這個繩索沒有解開,阿彌陀佛在招手接你,你去不了啊!這個地方有人拉著你,就是這個念頭妄念在拉住你,使你不能往生;所以說必須要把它斷得幹幹淨淨。因此,佛在此地,一開端就把生死根本說出來。

  “若諸世界六道衆生。”這一句我們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的看過。“諸世界”,不只是我們娑婆世界,換句話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世界,只要有六道衆生都是這個情形,都離不開這一個原則。佛講“其心不淫”,心裏頭真的把淫欲的念頭斷幹淨了,那他就“不隨其生死相續”。“生死相續”就是六道輪回;他“不隨”,就超越六道輪回了。由此可知,只要這個念頭不斷,他就決定出不了叁界,決定還要受“生死相續”。這是佛把這個真相爲我們一語道破。這個事實真相,曉得的人太少太少了。諸位一定要知道,世尊開門見山的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

  “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汝”,是叫著阿難,同時也是叫著我們。我們今天念佛,希望得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叫做念佛叁昧;實在講工夫淺的——工夫成片,都叫做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是總名稱,以工夫淺深來分,通常分爲叁等,最淺的是工夫成片,其次是事一心不亂,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亂。

  我們也在修念佛叁昧;修念佛叁昧的目的何在呢?

  是要超越叁界。

  “塵勞”是叁界六道的代名詞。“塵”是汙染,叁界六道都汙染我們的真心本性,所以用一個塵來做代表;“勞”是煩惱,我們曉得叁界之內,充滿了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不斷,就出不了叁界。我們曉得小乘阿羅漢超越叁界了,《楞嚴經》上講,他們的定功很深——九次第定;世間禅定(四禅八定),那個定功雖然是很深,出不了叁界,一定要到第九定把見思煩惱斷掉了,這才超越叁界。也就是本經裏面講殺、盜、淫、妄,他連念頭都沒有了,真的這個妄想斷掉了,這樣才能夠超越叁界。如果“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換句話說,出不了六道輪回。

  或許有同修要問,這個事太難啦!

  是難。

  淨土宗講的帶業往生;我這個念頭沒有斷,能不能往生呢?

  我在此地老實告訴諸位:斷有二種,一種叫滅斷,一種叫伏斷。伏是把它伏住,雖有這個念頭,它不起作用。滅斷難,伏斷容易,這部經上講的是滅斷。爲什麼呢?這部經不是專門對淨土宗講的。換句話說,修其他的法門要滅斷,才能出叁界;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滅斷也行,只要伏斷。

  伏斷是什麼呢?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控製住了,有人比喻叫石頭壓草;其他法門斬草除根,那當然是很徹底;淨宗不必斬草除根,用石頭把草壓住就行了,看不見了,它不起作用了,這樣就能往生。所以淨宗的成就,比其他法門真的來的容易。我們說老實話,這個淨戒,我們一生當中不容易成就,五欲、六塵這個妄念要斷是真難;但是這一句佛號,念得工夫得力把妄念伏住,我想每一個人都做得到,這是淨宗法門無比殊勝之處,古德講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明白事實的真相,努力在斷除這些煩惱,你斷得愈幹淨,當然愈殊勝。我們把煩惱伏住,帶業往生是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我們能將煩惱斷掉,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生到實報莊嚴土。這不一樣,修學其他法門,將妄念斷掉了,像經上講的真正清淨了,滅性亦無了,他的境界才是方便有余土的境界,我們淨宗要有了這個境界就到實報莊嚴土的境界,這個不能相互爲比的,這就顯示出淨宗修學是真的是叫“易行道”,比起一切法門來說——容易、穩當、快速,一生圓滿成就。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這五句話,諸位同修一定要多念幾遍,牢牢地記住,這是佛對于這一生當中,想圓成佛道的人,提出他的要求。不但是“淫機”,“機”就是動機、念頭。不但身要斷,心也沒有,身心俱斷;如果真的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念佛“事一心”決定可以證得;如果達到下一句的境界——斷性亦無——那就證得“理一心不亂”了。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我們縱然不能做到“斷性亦無”,一定要做到“身心俱斷”。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困難。原因在哪裏呢?原因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淫欲,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不好,很想把它斷除,它偏偏斷不了,偏偏有這種意念現前,這就是無始劫的煩惱習氣在作祟,不是自己的能力能控製得住的;但是它危害有這樣的深,怎麼辦呢?淨宗,佛教我們念佛,佛號不夾雜、不間斷,佛號有力量能夠把這個煩惱伏住。何況大經裏頭常說:“我念彌陀,彌陀念我,我想彌陀,彌陀想我。”自自然然能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我們無始劫的煩惱自然不生。這都是真心專念,必然得到的感應;感應的大小,感應的明顯與否,是在自己信願的堅定懇切。如果一心要離開娑婆世界,一心求願往生淨土,那這個感應的力量就大了,就顯著了。能符合這個標准,那于佛菩提我們就有希望了。“斯可希冀”就是有希望、有指望;用在淨宗裏頭,就是“決定得生”。至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呢?那是你自己修持工夫的淺深。所謂“工夫的淺深”,實在說就是你清淨心的純度,心愈清淨,工夫就愈深,品位就愈高,這個事實是如此。

  

  

《淨宗以念佛伏淫欲煩惱》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平等是從心上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