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義疏下之上▪P5

  ..續本文上一頁者明對治。自複次究竟下第二明遣著。此中有二。一者遣除治相。二者而有以下撥權顯實。就初中有叁。一者題名。二者當知以下遣情。叁者是故以下遣相。複次究竟離妄執者是題名也。但離邪執非是究竟。亦遣能治名究竟離也。何故雙遣下顯其義。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可說者。若竅論理皆不得染淨相。而就相辨。據妄而望亦得淨相。既無妄執所對治。淨法亦無可立。自下遣相。是故一切法者。是染淨一切法也。本來無相不可說也。自而有言說下第二明其廢權。此中有叁。一者明撥權。二者其旨以下明其顯實。叁者以念以下明其返釋。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方便引道衆生非正顯也。言離念者名妄識念也。歸于真如者是正顯也。以念以下文可解。自下第叁明趣道相。此中有叁。一者總表。二者略說以下列章門。叁者釋章門。分別發趣道相者是題名也。道者所證之道。發趣者修行趣入也。一切諸佛所證之道者釋道相也。一切菩薩修行趣向義者釋發趣也。理行合釋。略說以下初明舉數。後明列章門。言成就發心者十信以上也。解行發心者解行以上也。證發心者初地以上也。信成就發心者自下第叁釋章門釋叁章門。故即分爲叁。就初中有二。一者設問發趣。二者所謂以下正釋。信成就發心者是題名也。依何等人者就人以問。修何等行者就行以辨。得信成就堪能發心者結問信發心也。自下正答。此中有二。一者就人以辨。二者複次信成就發者以下就行以釋。就初中有二。一者明進入。二者若有衆生以下明退之人。此十信中進退位故。恒遭善緣遂入種性。若遇惡緣還退失也。有此二人故分爲二。就初中有叁。一者表位。二者有熏習下明其起行。叁者如是信心以下明其進入。所謂不定聚衆生者。十信是其進退不定聚也。自有熏習下第二明其起行。此中有二。一者明其信佛心。二者諸佛以下明其發心。有熏習善根力者是六識熏習也。信業果報者是報果也。能起十善厭苦求涅槃。值佛供養修信心。迳一萬劫者信心成就也。自諸佛菩薩下第二明其發心。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因大悲或因護法能自發心。自如是信心下第二明其進入。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滿足萬劫也。入正定聚者種性以上決定不退。故名正定聚。性種習種與二佛中種子正因。故名住如來種正因相應也。自若有衆生下第二明還退人。此中退者位行二退也。若論念退種性亦有。自複次信成就下第二就行以辨。此中有二。一者明因分行。二者菩薩發是心故以下明果分行。就初中有二。一者就心以辨。二者略說方便以下就行以辨。就初中有叁。一者總表舉數。二者列名即釋。叁者問答重明。叁種心者即是叁菩提心也。就第叁中有二。一問二答。中有二。一者開喻。二者如是衆生以下明合喻。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者。此喻真如體。而有礦穢之垢者。是心爲煩惱所染也。方便喻其緣修萬行。合中可解。自略說方便下第二明行。此中有二。一者立名。謂行根方便。二者即釋。此有叁。一者明不住生死行。二者觀一切法以下明不住涅槃行。叁者以隨下以行即理。就第二中有叁。一者立名。二者謂慚愧下即釋。叁者隨順下以行即理。後第叁第四中亦同此叁。自下第二菩薩發是心以下二明果分行。此中有叁。一者明真證行。二者以見法身以下明應化行。叁者如修多羅下引經證成。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見法身者是證行體也。自下明應化。此中有叁。一者明依體起用。二者所謂以下明八相益。叁者然是菩薩以下明未盡有漏之業。未名法身者。法身是其初地以上也。此業有二釋。一雲。不系業變易。大悲爲緣。此業爲因墮惡道中不期劫數。名爲變易。二雲。不系業分段。雖受不限劫數報猶名分段。有漏業因四住爲緣所成之業。故名分段。以微細故受不限報也。受苦有二釋。一雲。此業微故小痛小惱無大受苦。二雲。雖業而微墮叁惡故如處受之微故不肯人者。如曲引經證。中有二。一者明其權行。二者又是菩薩下明其實行。如修多羅。或說退者非其實退者非業所墮。未入正位者是不定聚也。就實行中有叁。一者明其不畏墮二乘地。二者若聞以下明其不畏苦難行也。叁者以信知下明五行體。解行發心者以下釋第二章門。此中有二。一者明其總勝。當知。轉勝解行俱明也。二者以是菩薩下明其別勝。就第二中有二。一者明其解勝。二者以知法性下明其行勝。就行勝中以六度辨。此六之中各分有二。一者明理。二者明以理成行。證發心者以下明釋證發心。此中有二。一者明所證法。二者唯真如下明能證行。就初中有五句。從淨心地至究竟地者就人位辨。證何境界者設問發起。十地之中所證理通。所謂真如者表所證法也。以依轉識說爲境界者以熏修緣故所證境異。若廢行緣則無境界之異。而此證者無有境界者是遣相也。自下明其能證之行。此中有叁。一者從初地以上至七地以還明能證行。二者又是菩薩發心以下明八地以上能證之行。叁者又是菩薩功德以下明第十地能證之行。就初中有二雙。一者真應相對以辨。二者而實菩薩以能化相對以辨。就初中有二。一者明真身。唯真如智爲法身也。二者明應身。此中有二。一者別明異化。二者如是以下結明應化無邊。是菩薩于一得頃示越地成正覺。或說無量久遠劫中修行成佛。衆生根性不同則有萬差。而引要言無出此二。謂懈怠怯弱爲此二人故爲此說也。自而實菩薩下第二雙。此中有二。一者明能化。二者以一切菩薩以下明所化。而實菩薩種性發心所證皆等無超過法者。種性以上無利鈍差別。而所化不同故種種不同也。以一切示化菩薩下所見所聞根欲性異者是所化也。故示所行亦有差別者隨示能化也。自又是菩薩下第二明八地已上能證之行。此中二。一者舉數表相。二者雲何以下列名即釋。微細相者無功用故。行相微細名微細相。此叁心中。前一是真後二是妄。自又是菩薩下第叁明第十地能證之行。就此中有二。一者明因滿果成。二者以問答重明。就初中有二。一者明其因滿故報身成立。二者謂以一念下明其惑盡之相。又是菩薩功德成滿者。明因行滿也。于色究竟處示世間高大身者。明其報身成。自下明相。一念相應慧者。是緣智終一念解也。以此解故無明頓盡種智現前。以此種智現前故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充法界能現十方利益衆生也。自下第二明答重明。此中有二。一者初一問答上言一切種智重明。二者第二問答上言自然不思議業重明。就初中有二。一問二答。虛空無邊者大虛也。無有心想斷無明者。妄心差別皆悉無也。若無差別心相者。雲何名種智。即名一切智。就第二答中有叁。一者表理體一。二者以衆生下明凡夫無種智。叁者諸佛以下明佛種智。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想念者。唯真識無妄想也。而凡夫人起妄心故不稱法性。心有分齊無種智也。自諸佛如來下第叁明佛種智。此中有二。一者明佛有智體。二者有大智下明佛有智用。諸佛如來離見想者離妄見也。雖複智體一有智用方便。隨衆生差別開種種法。名種智也。就第二問答有二。一問二答。問中初領上。後正問也。就答中有叁。初法次喻後合。自下結前生後。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也。自下第叁明依理起行。亦可爲下根故說此修行信心分。此中有四。一者就人以辨。二者何等以下設問發起。叁者略說以下正釋信行。四者複次衆生初學以下明修是法恒生淨土。是中依未入正定衆生者就不定位也。第二故設問中有二。一者問信。二者問行。就第叁釋中有二。一者釋信心。二者釋修行。有五門以下明行。就信心中有二。初明舉數。二者列名。即釋叁寶與理故有四也。所信之境無出此四故說四也。就第二行中有叁。一者舉數略辨。二者列章門。叁者廣釋。修行有五門能成信者。于六度中定慧合故。故有五也。就廣釋中釋五章門。故複即五。釋施門中有二。一者題名。二者若見以下正釋。就第二中有叁。一者明財施。二者若見厄下明無畏施。叁者若有衆生下明法施。釋戒門中。初題名。次辨正釋。就正釋中有二。一者明行戒。二者不得輕于下明止戒。就初中有二。一者明十善行戒。二者若出家者以下明威儀戒。就第二正戒中有二。一者明性重戒。二者當護以下明威儀戒。就忍門中有二。一者明無報心忍。二者亦當忍下忍世八風。就進門中有二。一者就自明進。二者複次若人以下就他以勸。就初中有叁。一者明無怠精進二者當念以下據昔以勸。叁者是故以下結勸。就第二就他勸中有叁。一明難障衆生以爲勸緣。二者應當以下明勸修因行。叁者回向菩提以下明勸修回向。就止觀中有叁。一者略明止觀。二者若修止下別廣止觀。叁者若修觀者對治以下明止觀相資。就初中有二。一者別釋。二者雲何隨順以下雙釋。奢摩多者變言名定。毗婆舍那者變言名慧。就第二廣中有叁。一者總明其修觀定。二者複次精勤以下明修定得益。叁者複次若人唯修以下別明修觀。以就初中有叁。一者明修方法。二者或有衆生下顯定難相。叁者應知外道以下辨邪正相。就初中有二。一者明能修之方。二者複次依是叁昧以下明其所修叁昧之相。就初中有二。一者明正修人。二者唯除疑以下明不得修人。就初中有叁。一者明前方便。二者是正念者以下明得定相。叁者深伏以下明定伏惑。但釋初段名耳。前方便者一切境界隨取皆除。境相既亡隨心亦除。故文言以心除心。地論之中亦同此說。言真如叁昧者謂理定也。小乘之中但止心流住在一境。名爲得定。大乘之中解其妄理理中住心。名爲得定。故經中雲。諸佛菩薩常在住定遊法性也。就複次依是叁昧以下第二明所修相。此中有叁。一者明其定中體。二者當知以下明其諸定中體本。叁者若人修行以下舉益勸修。複次依是叁昧則知法界一相者。定功用也。解理無二故名一相。下顯其相。謂。諸佛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也。就或有衆生第二定難中有叁。一者明身業亂。二者或現天像以下明口業亂。叁者或複令人以下明意業亂。就初中有二。一者正明身亂。二者當念以下明對治解。就第二口業亂中有四。一者顯能說人。二者若說陀羅尼下明所說法。叁者或令人知以下明神通亂。四者皆是以下明其當知非真之相。就第叁意業亂中有二。一者明其亂相。二者以是義故以下明應觀察。自應知外道下第叁明邪正定。此中有叁。一者明邪正定相。二者真如叁昧者以下明真正定。叁者若諸凡夫以下勸人修定。所言見者謂五見也。言愛者謂五鈍也。言我慢者謂八慢也。自複次精勤下第二明修定益。此中有二。一者總表。二者雲何以下別釋。十止種利益。文顯可解。自複次若人後修于止下第二別明修觀。此中有二。一者結前生後。二者修習觀者正明修觀。就第二中有二。一者就五門觀明修觀慧。二者若余一切以下就二谛門以辨觀慧。就第一中有二。一者正明修觀。二者如是當念以下明發願化廣。此二猶是既自悟解亦令他解。就初中有四。一者明無常觀。二者是以以下明其苦觀。叁者應以下空無我令觀。四者應觀世間以下明不淨觀。就無常觀中有二。一者明分段無常。二者一切心行以下明變易無常。就令觀中據叁世以辨。言如夢者滅無滅相。言電光者住無住相。言如雲者起無起相。就第二發願化度中有叁。一者如是當念以下念所化境。二者作此思惟以下正明發願。叁者以起如是以下明化度行。就第二二谛中有二。一者若余以下總明。二者所謂以下別釋。就第二中有二。一者明俗谛觀。二者雖念因緣以下明真谛觀。自若修觀者對治下第叁明止觀相資。若定過多則是沈沒。若慧偏多則是浮升。定慧平等爾乃調柔故。複次辨定慧相資。此中有叁。一者別明止觀相對。二者以此義故以下明相助成。叁者若止觀下明不具有損。對治之行有正傍義。定能正治凡夫著有散亂之心。兼余二乘怯弱異見。慧能正治二乘無悲。兼除凡夫不修善癡。自下第四明修止恒生淨土。此中有二。一者明其佛力攝護令生。二者如修多羅下引經證成。正釋分竟。次下一分傳持末代分。此中有二。一者結前上言。二者若有衆生以下明其勸持。就第二中有二。一者約始終勸持。二者假使有人以下舉勝勸學。就初中有二。一者歎論勸持。二者若人聞是以下明約終果勸持此論。就第二舉勝勸持中有五。一者格量明勝。二者後次有人以下歎勝勸持。叁者其有衆生以下舉非返釋。四者以一切如來以下取人以證。五者是故以下結觀修行。格量之意。假使有人。叁千世界滿中衆生令行十善。但感天報。不得佛果。正思此法。正得佛果。更無余因。故名勝也。就第二歎勝中有二。一者說德勝。二者何以故下釋勝所以。就第叁舉非中有叁。一者舉不信罪。二者是故以下勸生仰信。叁者以深自害以下釋勸之意。有大損故應當仰信。就第四取人證中有二。一者以佛爲證。若無此信不得成佛。知明要法。二者一切菩薩以下因行爲證。一切菩薩皆行此法。故知要行。此中有二。一者總明。二者當知以下別明叁世以辨。過去已依現在世今依未來當依若爾要者豈容不信。是故第五結勸修行論宗釋竟。次下回向發願此中有叁。一行傷表所作事。二者一句正明回向。叁者一句明所爲人。此論所說理行及教。凡夫二乘絕分。故名諸佛甚深廣大義此之所顯不能廣辨。故名隨分總持說也。以行歸本。故名回此功德如法性。所修不自。故名普利衆生界也

  

《大乘起信論義疏下之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