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修行融入生活之中▪P2

  ..續本文上一頁清淨心,使我們能直接地觀照到一切法界與衆生本來就是清淨與圓滿。而更進一步無論因外境而起的念頭,或過去深植於內心的經驗,我們必須了知其本質並無實有,而自然解脫。我們切莫追憶過往的心念,並沈迷於此種憶念之中。若是興起妄念,即行覺察而斷絕。如不予以斷治,則一切成功、勝利、敵人、財富、經營或任何世間成就的沈迷,將産生無止盡的煩惱,一如微風吹過湖面,漣漪不絕。

  若任由自己沈迷於貪嗔疑嫉的憶想當中,那無異是使自己沈浸妄想之中,正因對此一切情境的執著,惡業造作生起而痛苦隨之而來。雜念來時,僅覺察它的興起,並同時了知它無來處、無住處、無去處,也無蛛絲馬迹可尋,一如燕過晴空、飛影自逝。依此思維,念頭來時則於之於絕對無邊的境界念頭不來則隨順自然無念。

  簡而言之。第一,無論任何的行爲都不可忽離對蓮花生大士的觀想,如此則可獲益無邊。再者,所有功德必須發心回向於一切衆生,此利他的念頭爲發展寶貴菩提心的先決條件,及基本的前行。

  第二點,於正行時,我們的一舉一動均須啓發爲對真實體性的領悟,而心必須專注於此種修法。假若初學者修此證悟較爲困難,或甚至不可能時,則應專心一志於觀想蓮花生大士,以免心識滲入任何的妄念。

  第叁點,也就是最後回向。將所有修持,以及其功德發心回向於一切衆生。以上即大乘佛法的叁大特點,前行依此修持可得果。正行,避免修持過患而偏離。以及結行,或回向,保任無限的增上利益。

  我們如能發揮憶念上師的心意能力,則修持上師瑜伽就沒有大的困難。如果未能適當修心,不能精進修持大乘的根本心要,而妄想能修大圓滿,將毫無成果,大圓滿見至爲高超,而我們此時的境界則極低,如兩叁歲小孩的經驗、才能與悟性,不能與二十歲的成年人相比。若終身謹記蓮師的教誨,蓮師不會放棄我們,且將不斷加持。我們逐步發展成熟的修持,如欲保證蓮師長憶念我們,則必須經常修持。如果幻想數月或一年的修持即可成就,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必須從此時開始,直至最後一息,努力精進。此種精進非常重要,因爲我們於恐懼及面臨死亡的刹那,所能依恃的就是信念及信心。並時時自念臨終時,也應當憶知所有蓮師的教義,並且使之牢牢記得。懼恐亡時實在是很難如法修持,除非是在生前經常修習。

  修法者應能面對任何外緣,不因順境而歡喜,也不以道境而悲傷。不執著期望與疑惑,而謹慎地依止蓮師。歡樂與悲傷,高興與憂愁,皆無自性,均可成爲我們修行的助緣、或道緣。而所有經驗均是對修行真誠的考驗,此即上師瑜伽的真實本質,也是其主要的修持。若能循此途徑努力精進,此即爲唯一甚深的教法。

  而關于生起次第的精密觀想方法,應有四種:是四種配合清淨「四生」之過程。四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此上師瑜珈,具有此四種精要,卻無此等的繁瑣。其他方面,生起次第的修持,亦均包含於上師瑜珈之中,而不必分別研討。此爲「清楚相」,即是清楚觀想本尊;「清淨觀」,即是了知本尊各種外相的表義。(例如,一頭表絕對與統,一兩臂表方便與智慧);堅固的佛慢表堅固不拔的信心,從本以來即是本尊等。

  諺語說:「如能生動而清楚地觀想根本上師,爲時雖然只有一刹那,其獲益遠勝過十萬倍於觀想其他本尊。」這上師瑜伽也是圓滿次第的基本。圓滿次第具有六種成就法,拙火或靈熱,爲成就的根本;幻化身爲成就的基礎;夢修反應成就的進度;光明爲成就的本質;中陰爲修證的延續;抛斡或遷識,則允准行者中途銜接道果。所有這六種修持法,必須發轫於上師瑜珈。拙火與幻化身的修持,契合與上師金剛不壞身之相應;夢修與光明,則契合上師金剛語的相應;中陰與抛斡,則與上師金剛意相應。所以,上師瑜珈爲圓滿次第修持的基礎,爲圓滿次第修持的心要。

  發心證悟甚深的圓妙智慧的行者,應如諺語說:「應當了知證悟本具的智慧,實爲上師加持的道果,任何其他方法均不足恃。」又說:「任何行者欲開拓超越世間聰明的智慧,而不祈求上師者,一如在岩洞之內,卻要觀察旭日太陽的燦耀一般。絕對不會明白外境與內心是本來如一的。」

  上師瑜伽,即爲實踐一切事物本來面目的究竟法門,爲一切本來面目的核心。核心乃伏藏的本質,雖不外顯,卻存在於一切。縱然生起、圓滿及大圓滿次第的教法無數,它們均攝納於上師瑜珈宛如連鎖,所有教法均淵源於此。

  此修法易於進行,無著魔的危險,且能趨入高超成就,一如高科技的機器於一小時內,完成相等於數千工人的工作。此法集納所有其他教法於內,了無遺漏。上師相應法,爲增進修持、排除障礙的主要方法,可謂一即是一切的法門。上師相應法,雖名爲加行的一部分,而實際上爲一切修持的核心,無論甯瑪、薩迦、噶舉或格魯各派,均以上師相應法爲修持佛法的基礎。在薩迦傳承之中,我們可發現著名的「道果」,即道與果同時修持的教法。行者必須修持上師瑜伽的甚深精華,其中行者將接受上師身、語、意的灌頂,與加持。繼而觀想上師。口授傳承,亦以熱烈虔敬心來領受修法,若無專注虔敬心,就有如無頭的行屍一般。

  而任何支派,若不能視上師與佛陀無二無別而修持,久缺虔敬心的話,均不可能引發內心的經驗與體悟。偉大的噶當派聖者嘉喜顧珠唐美不修習其他法門,而僅專注觀想其師阿底峽尊者與佛陀無二,並終身以身、語、意來供養。於舉世著名噶當巴傳承的修心七要中,第一步就是上師瑜珈。所有甯瑪的教傳、口傳、岩傳也是如此。並無一修法,可以不藉由上師瑜伽來建立的。

  上師瑜伽不同於生起與圓滿次第,是可以於住何時間來修持的。如修習生起及圓滿次第,對於坐姿、語、意等諸要點,每一樣均須注意。修習生起次第中的閉關,全日必須按時修習,四座必須安排壇城,以及水、水、花、香等外供養,及食子、紅、白菩提等內供養。然而上師瑜珈,卻可於任何時間,任何環境下修持,且可完成所有生起次第之所須。

  圓滿次第的修持,拙火、寶瓶氣、以及閉氣等氣功修習,均有阻礙,以及偏差的危險,特別是心氣緊張,都能導致心理的障礙。上師瑜珈修習,便無此種危險。而過程中,各種能量均會自動契入中脈,如吃飯充饑一般。上師瑜伽能闡發我們的俱生智慧。行、住、坐、臥中均應時時祈請上師:「上師了知一切,請慈悲眷顧。」時時持此虔敬的心,則易得上師加持。跟隨上師,而一心專注修行,則能時時警策我們身、語、意的諸業,而明白取舍之道。

  由上可以了知,我們應當堅定地去避免惡業,即使在夢中,也不可不如此。同時,即使修持徵小的善業,持此善業而專心修持,也可達到不可思議的修行進步。若不依此而行,我們將有順從不良、壞習氣、惡業的傾向,以至於背棄了善道。

  我們必須建立覺照之心之習慣,於二六時中均可了知我們的所爲、所行。如作惡業,便思維上師萬般叮囑,我仍不能避免惡業,在他面前,我將自覺慚愧。而所有勇父空行均將因此對我失望,立即心生忏悔。生起金剛意志後,只作善業。若能累積一日的善行,則可藉下列叁點來加強前行或發菩提心,即爲利益一切衆生的心。正行或體解空性,增長專一。瑜伽後行,由我修持而來的一切福德功德,均回向於衆生,使他們迅速得到解脫。

  由以上各點看來,覺照之心與自省,實爲內在上師與真正的根本上師。如果永久維持此覺照之心及自省,則累積善業,且消除惡業將易如反掌。

  上師瑜伽爲八萬四千法門的主體,甚深廣大無與倫比。所有有此幸運的弟子,應當衷心珍視此種修持。即使歲高至八十歲,仍應效仿巴祖仁波切一般,每日早晨無間斷的修持,以生起虔敬之心。蔣揚欽哲旺波對修持傳承八大車轍具有徹底之了解,他不僅依此修習,而且成就全部的修法。雖然如此,蔣揚欽哲旺波的主要修法仍以龍欽心髓的上師瑜珈爲要,而且時時向蓮師祈禱。蔣揚欽哲旺波認爲上師相應法容易實踐,而心要甚深,因而全力傳授予他的弟子。

  大圓滿中有「且卻」(立斷)及「妥噶」(頓超)等高深教法,但是因爲極高深,所以妄加學習,則有如以固體食物喂食嬰兒,有害無益。如果我們勉強修學此等高深教法,無疑是在浪費時間。如果藉由真實虔敬修習上師相應法的加持,大圓滿的實現就醫如晨曦般,自我們的內心深處升起,「且卻」及「妥噶」的修法,亦可在我們的內心中發端。

  莫以爲上師相應法簡短,而視之爲低層的教法,只是如同上師賜予一口食物罷了。實際上,這法門實爲一切法之根本與不二法門。無垢光尊者在廣義體認後曾說:「此上師相應法,開啓智慧門之鑰。」如果我們相信這位尊者的話,我們亦應相信上師相應法。如果無此,任何甚深教法皆屬徒勞。如果能專心修持此法,而不將之視爲低層教法,則極高的體悟將自然出現。

  上師相應法被視爲「外修持」,但此並非貶損之詞。例如,語、意依身之「外相」而成立,無此外相的任何修持,途中得進展將受到障礙。所以上師相應法,實在包括全部的修持進階。近年來,修法者均好追求較高深的教法,這些人應該牢牢記住,最偉大的傳法者、教授者,督以此法爲主要修持。

  如修生起次第,我們必須觀想清楚、必須熟記咒輪,而且必須對我即本尊有堅固的信心。再者,我們必須熟習不同方式的背誦,憶念前行、正行,以及結行。我們必須經年累月持續行持,並累積數萬遍才能見到修持的成果。我們必須長期修持,如果修持不如法,則易遭危險。而,上師相應法則不同,如果專心虔敬的修持,蓮師的慈悲與智慧,將極易導引我們達到絕對的證悟。

  蓮師本人傳出此上師相應法時,如龍欽心髓中之所授記:「自中脈的越量宮內,上師貝瑪陀欽遮江傳出此勝法,以授記賦予衆生,以之作爲加持。」中脈的越量宮即是當體自心光明,貝瑪陀欽遮意指骨鬘蓮花大士,蓮花乃蓮師的名號,而他所戴之骨鬘代表所有妄念的死亡,以及徹底覺悟的勝利。(法本中此段亦指無垢光尊者的內在解脫,變爲蓮師的內在解脫。)

  我們要了解龍欽心髓的授記清晰顯示,任何有情衆生如果能與此教法修持關聯者(特別指上師相應法),均將進入銅色山的清淨刹土。

  我們應當堅定相信,並專心修持。如依此修持而無相應(比如一年之內),我們不必氣餒、失望,亦無須受製於懷疑念頭。密勒日巴尊者曾說:「不可期求即刻解脫,而應終其一生修持。」

  我們如能下定決心,一心修持直至此身葬入墳墓。所有修持過程中的體驗與悟證自然會現起。否則無耐心的短暫修持,不可能引出證悟的經驗。西藏有句諺語說:「除非持續修持,殊勝的法意是不會升起的!」

  注: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應弟子之祈請,依龍欽甯體(Longchen Nyingthig)傳承,以十八世紀偉大的上師立津吉美林巴的教法爲籃本,所做的上師相應法的指導、開示。開示的時間是一九八五年春於尼泊爾雪謙寺。

  

  

《讓修行融入生活之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