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調和五事助參禅
參禅,是以見性契悟涅槃妙心爲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禅之一字,本是天竺語音,具體應名禅那,翻成漢語意爲思維修。
禅的體性,經教祖語,立種種不同名稱。《梵網經》說名心地。《般若經》說名菩提,亦稱爲涅槃。《華嚴經》立爲法界。《楞伽經》說名如來藏識。如是等名,不煩多舉。一法千名,應緣立號。祖師門下,有時呼爲自己,有時名爲正眼,有時號曰妙心,有時名曰主人翁、無底缽、沒弦琴等等,不可俱錄。若見性悟心,諸名盡曉,迷昧自性,諸名皆滯。
禅定一行,最爲神妙,能發起自性的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禅定生。故叁乘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禅,離此無門,離此無路。但禅有深淺、內外、大小,叁乘各異。如來禅、祖師禅,必須心無所著,方可參究妙悟。
修禅之法,在形式上必須靜坐,諸佛菩薩,叁乘聖者,沒有不通過靜坐修禅而悟道解脫的。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端身靜坐,最易定身息心,有利于用心參究。
釋迦太子,修苦行六年,不得解脫,悟知苦行非道,非菩提因,遂從座起,至足連河沐浴,受牧女難陀波羅乳糜供養,氣力充足,詣佛陀伽耶,厚敷淨軟草座于畢波羅樹下,跏趺而坐,端身正念,發大誓言: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甯可碎是身,終不起此座。于是端坐思維,經過降魔等階段,終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開創中國禅宗的菩提達摩大師,梁普通年間來到中國,武帝迎入宮中問法,帝不能領悟。大師知機不契,遂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如一日。終日默默,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這是佛祖給修習禅定者做出的榜樣。雖然六祖爲破斥死坐不用心者,而向薛簡說:“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的方便語。但參禅最正確的形式,還是應以佛祖爲榜樣,以結跏靜坐爲主,于參禅易得成就。若爲保任禅心,亦須在行住坐臥時,融化貫徹于生活中。故永嘉禅師在《證道歌》裏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參禅在形式上來說,以坐爲主,坐是四威儀中最穩健中正的方法,姿態形式最爲端正,故結跏趺坐是修禅的要道。
坐禅首先要發心,百丈禅師《坐禅儀》說:“夫學般若菩薩,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叁昧,誓度衆生,不爲一身獨求解脫。”常住大悲心以無量功德回向衆生。誓斷煩惱,誓證菩提,一切莫爲,只管打坐,放舍諸緣,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一定能得到禅定而開悟,作祖成佛。
靜坐之先,選擇環境,亦至關重要,必須選擇寂靜處,即遠離喧雜,不聞雜亂的人畜之聲的處所。其次調和五事:
1 .調食:飲食本爲滋身進道之所需。但食之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即不安。若食之過少,則身體羸虛,意慮不固。多食少食都非得定之道。還有吃了雜穢之物,令心識昏迷。若吃與自身不相宜的食物,則觸動舊病,使四大相違,身心不安,也不利于修定。所以說“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吃飯之後,必須休息半小時才能入坐,否則身息不調。
2 .調睡眠:睡眠本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睡眠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複喪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沈昧,要經常思念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靜,如是方可棲心聖境,叁昧現前。故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3 .調身:調身就是關于坐禅時對自己身體的調整。先需厚鋪坐具,使身體能安穩久坐,無所妨礙。次當整定,即調整定式。坐法有兩種:一、結半跏趺坐,即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膝齊,右腳指與左膝齊。二、全跏趺坐,先將右腳置于左膝上,再將左腳安于右膝上。古來分別稱爲“吉祥坐”與“降魔坐”。禅宗本來沒有這種區別,唯以坐久疲勞時,左右上下交替結跏都無否可,但總以半跏趺坐方爲相宜。
其次寬解衣帶,使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衣帶勿使過緊,過緊身體窄迫,氣息亦不調。迥松時易生頹墮,以松緊適度爲要。
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掌上,兩手大拇指相接,當心而安。照印相說,名爲“法界定相”。
次當正身,先當搖動其身及諸支節,約反覆七八次,如按摩法,勿令手腳差異。如是坐已,則身端坐直,令脊骨勿曲勿聳,不得左傾右斜,前躬後仰。坐時不可依靠牆壁及屏障等物,否則久坐成患。
次當正頸,鼻子與臍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坐。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宜緩細深長,綿綿恣氣而出,想自身百脈不通處俱隨放息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叁至七次,若身息調和,但一次亦足。
次當閉口,唇齒相依,舌頂上颚。
次當閉眼,只令斷外光而已。
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辄爾動搖,是初人禅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又極寒極熱或過寒過熱及迎風處,皆不宜靜坐。光線也應選擇適當,過明過暗,都非所宜。
如上所講,住處衣食似乎與坐禅無關,實則不然,住處影響于心,飲食影響于身,睡眠影響進修,衣帶松緊影響于調息。所以調和五事不可輕忽。
4 .調息:調息就是調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調,或精神異常時,脈搏就會變動,呼吸也就不規則了,這是每一坐禅人都有的經驗。坐禅的時候,呼吸不調,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調,身體浮動,就不能把心鎮靜下來,不能心安意悅,就不能明淨入定。
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叁氣、四息。前叁種是不調相,後一種爲調相。
坐時鼻中之息,出入有聲,叫做風相。
坐時鼻息的出入,雖無聲音,而息出入結滯不通,是爲喘相。
坐時息已無聲,亦不結滯,但出入不細,是爲氣相。
坐時鼻息出入無聲音,不結滯,不粗浮,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是息相。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氣息則定。
靜坐時有風喘氣叁相,是名不調。若用功參究,複爲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之,當依叁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于氣海丹田(氣海丹田即臍下一寸五分之處)),把心鎮靜下來,將下腹部徐徐用力,使之稍稍向前,精神安住,呼吸自然調順。二、放寬身體,不要矜持,放舍一切,使身體輕松愉快。叁、想氣從遍身毛孔出入,通行無障。
息調則衆患不生,散心易定。總起來講,無聲音,不結滯,不澀不滑,是息調相。
5 .調心:調心之法有兩種:一、調伏亂想,令心與參究相應,不令越逾。二、當令沈浮寬急適得其所。知道叫沈相?若坐時心中昏暗,心非明曆,無所參究,頭好低垂,是爲沈相。這時當系念于鼻端,坐安心于發際、眉間(兩眉中心),或令心明曆,專注本參,無分散意,此可對治沈相。
什麼叫浮相?若坐時心好掉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尋思雜事,這是浮相。這時應安心向下,最好安住在氣海丹田、或肚臍中。更主要者,振奮精神,心住本參,止住散念,心即定住,則心容易安靜。總起來講,心無亂想,不浮不沈是心調相。
調身、調息、調心這叁種方法,在初、中、後(也就是入、住、出),特別是在初、中階段,若有不調相,皆需隨時適當調整。
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也要常作方便,護持定力。
禅之可尊貴者,以得法的要道,全在實修、實證、真參,真究,因此稱之爲“坐禅辦道”。
今引百丈懷海禅息《坐禅儀》全文,以資共勉。
“夫學般若菩薩,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叁昧,誓度衆生。不爲一身,獨求解脫。放舍諸緣,休息萬念。身心一如,動靜無間。量其飲食,調其睡眠。于閑靜處,厚敷坐物。結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兩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拄上颚。唇齒相著,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勝。古習定高僧,坐常開目。法雲圓通禅息呵人閉目坐禅謂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常覺不昧。不昏不散,萬年一念,非斷非常,此坐禅之要術也。坐禅乃安樂法門,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得其要,得其要,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法味資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辦肯心,必不相賺。然恐道高魔盛,逆順萬端。若能正念現前,一切不能留礙。如《楞伽經》、天臺《止觀》、圭峰《修證儀》,具明魔事,皆自心生非由外有。定慧力勝,魔障自消矣。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常作方便,護持定力。諸修行中,禅定爲最。若不安禅靜慮,叁界流轉,觸境茫然。所以這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故《圓覺經》雲:“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法華經》雲:“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是知超凡超聖,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憑定力。一生取辦尚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幸諸禅友,叁複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