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華五祖旁出尊宿簡介
禅宗正傳旁傳的關系,猶如中國封建時代一家之嫡庶關系,雖然嫡庶有別,但其血脈系統則是一。得其傳法,直下相承,則爲正傳,顯其尊貴。旁傳者雖得其同一之法,則稱爲支派,表示其有別于正傳,不如正傳尊貴。在印度第二祖阿難尊者,就旁傳一人,即末田底迦。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亦旁傳法嗣一人,就是達磨達。如是直到中國五祖以前旁傳的共有二百零五人。
這裏介紹的是禅宗五祖的旁傳情況,選擇其可述者,略加介紹,使初參學者,知道禅宗有正傳旁傳的差別而已,非有鄙視旁傳之意,學者當知之。
初祖達磨大師,旁出法嗣叁人。
釋迦世尊以化期將盡,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傳法給摩诃迦葉,在說付法偈後,複將金縷僧伽黎衣傳付與他。因此曆代諸祖傳法,亦必授衣,成爲禅宗大法授受的正傳。至菩提達磨大師到中國傳法授衣爲第二十八傳。
菩提達磨大師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欲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輾轉囑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爲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見《景德傳燈錄》卷第一)
從道副等叁人的答話和慧可的表態來看,其他叁人落于言诠,慧可超脫無依,高深莫測。承受大法和接受金縷僧伽黎衣,當然落在慧可身上,成爲中國禅宗正傳的第二祖。道副等叁人,則爲初祖的旁傳法嗣了。
道副、尼總持、道育叁禅師,因無機緣語句,也就無所敘述。
二祖慧可大師旁傳十七人,介紹叁人。
1 .僧那禅師,姓馬氏,少年神俊,喜歡研究儒家的經典著作。二十一歲講說《禮記》、《易經》等,聽者如集市。會遇二祖說法,感其玄妙,便與同志十人,投可祖出家,奉頭陀行。他對門人慧滿說:“汝欲明本心者,當審谛推察,遇聲遇色,未起覺觀時,心何所之,是無耶?是有耶?既不墮有無處所,則心珠獨朗,常照世間,而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刹那頃斷續之相。”(見《指月錄》卷六)這實際就是,以無相的孤明心體,朗照世間萬法。他還把四卷《楞伽經》傳付給慧滿,教他宜善護持,非人慎勿傳之。僧那付法以後,遊方行化,莫知其終。
2 .向居士,是一個幽棲林野、木食澗飲的清士。北齊天保初,聞二祖盛化,乃致書通好。書中有“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之句。二祖寫信答他說:“……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觀身與禅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居士捧讀二祖書信,乃伸禮觐,密承印記。
3 .相州隆化寺慧可禅師,是荥陽人,姓張氏。初于本寺遇僧那禅師,開示法要,志存儉約,常行乞食。嘗示人曰:“諸禅說心,令知心相是虛妄;今乃重加心相,深違禅意;又增論議,殊乖大理。”常持《楞伽經》四卷,以爲心要,如說而行,蓋遵曆世之遺付耳。後于陶冶中,無疾坐化,壽七十許。
其余還有十四人不錄,名見《景德傳燈錄》卷第叁、《傳法正宗記》卷十八等。學者可翻閱參考。
叁祖僧璨大師□無有旁傳。
四祖道信大師旁出法嗣一人。
牛頭山法融禅師爲四祖道信大師旁出。融(594 —657),潤州延陵人,以隋開皇十四年(594)生,十九歲即博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知儒道世典非究竟法,遂入茅山,從叁論宗的靈法師出家。後入金陵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之石室枯坐,感百鳥銜花之瑞。唐貞觀中,四祖道信大師遙觀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相與問答之後,融禮請祖爲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叁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感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爲佛。”師曰:“心即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曰:“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複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令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師自爾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衆乏糧,師往丹陽緣化。去山八十裏,躬負米一石八鬥,朝去暮還,供僧叁百,二時不缺。叁年,邑宰蕭元善請于建中刀寺講《大般若經》,聽者雲集。顯慶二年(657)閏正月二十叁日終于建初。壽六十四,葬于雞籠山。
在禅宗史上,稱法融一系爲牛頭禅,法門極盛,著有《心銘》(載《景德傳燈錄》卷叁十)。門弟子有道纂、道憑、智岩、昙璀等十叁人。此派是道信下別自建立的“于空處顯示不空妙生”之一派,爲中國禅宗分派的嚆矢,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禅派。其弟子中智岩傳其衣缽,以次傳慧方、法持、智威、慧忠。自法融至慧忠六世,是爲“牛頭六祖”。慧忠下有維則,則下有雲居智。又智威之門有玄素,素下有道欽。欽開徑山,受唐代宗之信仰,賜號國一。欽門有鳥窠道林,因與白居易問答而馳名。牛頭門風,振盛于唐,後遂不振,遞傳數代而絕。牛頭禅明諸法如夢,以休心不起,本來無事爲悟,忘情爲修。如宗密之《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說:“牛頭宗意者,體諸法如夢,本來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爲有,即見榮枯貴賤等事。事迹既有相違相順,故生愛惡竹寺情,情生則爲諸苦所系。夢作夢受,何損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夢心。乃至設有一法過于涅槃,亦如夢如幻。既達本來無事,理宜喪己忘情。情忘即絕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爲修也。”即此可見其宗風。
南宗諸師,對牛頭一派禅風頗有異詞。如《景德傳燈錄》卷九載黃檗希運禅師說:“夫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捩子。有此眼腦,方辨得邪正宗黨。”此舉一例,可知其余了。
五祖弘忍大師,旁出法嗣共十叁人。即北宗神秀、嵩嶽慧安、蒙山道明、揚州昙光、隨州禅慥、金州法持、資州智侁、舒州法照、越州義方、枝江道俊、常州玄赜、越州僧達、白松山劉主簿。這裏簡略地介紹神秀、慧安、道明叁禅師如下:
1 .北宗神秀禅師,開封尉氏人,俗姓李氏,少年精研儒業,博學多聞,不久舍棄所學,出家尋師訪道,至蕲州雙峰東山寺,遇五祖弘忍大師,專以坐禅爲務,乃歎服曰:“此真吾師也。”于是誓心苦節,以打柴擔水自役,而求其道。五祖默識之,深加器重,請爲七百人的教授師。五祖對神秀說:“吾度人多矣,至于悟解,無及汝者。”觀其得法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主漸悟之法。漸次拂拭煩惱,以入于菩提。以□“伏心滅妄”爲修行宗旨。五祖寂後,秀遂往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高扇宗風大弘禅法。唐天授二年(701),則天武後聞其名,請至宮中,于內道場供養,武後對之行跪拜禮。當時王公士庶,皆望塵拜伏。及中宗即位,尤加禮敬。大臣張說嘗問法要,執弟子禮。師有偈示衆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神龍二年(706)二月二十八日于東都天宮寺入滅,春秋百歲,谥大通禅師。羽儀法物,送殡于龍門,帝送到橋,王公士庶皆送至葬所。張說及征士盧鴻一各爲碑诔。門人普寂、義福等並爲朝野所重。
神秀的得道弟子十九人,其中以普寂、義福、敬賢、巨方、香育最爲有名。普寂後來也被谥爲大慧禅師,其弟子四十六人,其中有道璇,于日本聖武天平八年(736)東渡日本,傳北宗禅于日大安寺行表,行表傳其法于傳教大師。義福(658 —736)和普寂共傳道二十年,寂後谥大智禅師。北宗一系因有二人的弘傳,一時頗盛。普寂、義福即爲第七祖。
在禅宗史上,一般稱慧能一系的禅法爲“南宗禅”,一雲“南頓”;稱神秀一系的禅法爲“北宗禅”,一雲“北漸”,故有“南能北秀”或“南頓北漸”之稱。北派數傳即衰,獨南派盛行不替。因此後世的禅宗,均屬慧能一系。
2 .嵩嶽慧安國師,荊州枝江人,姓衛氏,得法于黃梅五祖。行頭陀行,遍厲名勝。麟德元年(664)遊終南山石壁,認爲是息身之處,遂駐錫如此。自爾從他習禅者輻辏相接。有坦然、懷讓二僧來參禮,問曰:“如何是自己意?”師曰:“當觀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師以目開合示之。坦然于言下知歸,更不他去。懷讓機緣不逗,辭往曹溪。
隋炀帝嘗征诏,慧安辭不赴诏。及唐高宗诏,師亦不赴。武後時,以師禮迎請至辇下,與神秀禅師同加欽重。後嘗問師:“甲子多少?”師曰:“不記。”後曰“何不記耶?”師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爲?況此心流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從初識生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記乎?”後聞稽颡信受。中宗即位,益加欽禮。時人尊稱他爲“老安國師”。
神龍叁年(707)師辭歸嵩嶽,叁月叁日以後事囑門人。至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門人遵旨,舁置林間,野火自燃,得舍利八十粒,內五粒色紫,留于宮中。至先天二年(713),建塔供奉。
3 .袁州蒙山道明禅師,鄱陽人,是陳宣帝之裔孫,國亡,落于民間。因其是王孫,嘗受官署,因有將軍之號。少年時于永昌寺出家,慕道心切,遂往依五祖法會,極意研導,初無解悟。及聞五祖密付衣法與盧行者慧能,即率同志數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嶺,師最先見,余輩未及。盧見師奔至,即擲衣缽于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任君將去。”師遂舉之,如山不動,踟躇悚栗,乃曰:“我來求法,非爲衣也。願行者開示于我!”盧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憑麼時,阿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師當下大悟,遍體汗流,泣禮數拜,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別有意旨否?”盧曰:“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在汝邊。”師曰:“某甲雖在黃梅隨衆,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盧曰:“汝若如是,則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師又問:“某甲向後宜往何所?”盧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師禮謝,即回嶺下。獨往廬山布水臺,叁年後,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機。師初名慧明以避六祖諱,改名道明。座下諸弟子,盡遣往嶺南,參禮六祖。
上來已簡略介紹旁傳的善知識七人,其余未敘述者,或于史書中已立傳,或唯列其名,可于《傳燈錄》、《廣燈錄》、《傳法正宗記》等書中參考之。
《禅宗大意·四、中華五祖旁出尊宿簡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