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除傲慢
《弟子規》是幫助修行最好的方法,我們從這裏下手。然後進一步再依戒律,以戒律爲標准。開頭用《弟子規》,不用《弟子規》,你用戒律你做不到。做不到之後,人往往就把戒律丟掉,不要了,只學經不學戒,那就錯了。就好像經是定學,我只修定,我不持戒,不持戒你怎麼會得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今天這個戒不能成就,就是因爲沒有《弟子規》的基礎,《弟子規》是根本戒律,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學。《弟子規》等于說幼兒園的課程,我們現在一下就要學中學、學大學,這個東西不理會,怎麼念也不能畢業。如果是那麼簡單的話,小朋友六、七歲就念研究所多好?幾年之後,他能不能拿到博士學位?他念六十年也拿不到。凡事都有程序、都有次第,不能夠躐等,這不可以不知道。
人與人相處,煩惱習氣很重,總有傲慢,殊不知傲慢是大煩惱。貪瞋癡底下就是慢,你就曉得這個東西多嚴重。人,無論是世法是佛法,爲什麼學不好?就是這個東西障礙了,傲慢。孔夫子說得好,他說假設這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周公,聖人,是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的人,也常常贊歎的人。說假設有個人像周公一樣,有這樣的才華,可是他有個毛病,什麼毛病?驕傲,「恃驕且吝」,吝是吝啬,他傲慢,他吝啬,夫子說「其余則不足觀也」。那不必談了,這個人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周公有沒有傲慢?周公有沒有吝啬?沒有。佛法是要超越生死輪回,所以這個慢煩惱要斷。儒家沒有講超越六道,所以他對傲慢沒有說斷,但是他也提出嚴重警告,在《禮記》裏面「傲不可長」。傲慢是人都有,與生俱生的煩惱,不是學來的,你生生世世帶來的,叫俱生煩惱,只要是衆生都有這個傲慢的習氣。傲慢希望能把它伏下來,不可以增長。儒家教育「欲不可縱,傲不可長」。
讀書、修道,真正成績在哪裏看?在心平氣和。古人講的「學問深時意氣平」。你修行有功夫,一定對人很和氣,我們一般人講沒有火氣。火氣很大,常常容易發脾氣,那個人沒有道心,那個人沒有修行,那個人也沒有學問,這一定要懂得。學問跟學識是兩回事情,學問裏頭有道德,學識裏頭不一定有道德。他學的東西很多,他不一定有道德,但是學問裏頭有道德。所以真正做學問的人心平氣和,修道、學佛那就更不必說了。你看佛在經上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以你發脾氣,你對人發脾氣,對方傷害少,我常常講,頂多你傷害他叁分,對自己的傷害七分。你們都沒有算這個帳,算這個帳,這劃不來,我們的損失太大!我們損失七分,他才損失叁分。你真正想通了,明白事實真相了,你就不會發脾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