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初禅中間得勢力。能生是叁昧。或少者人勢力少故名爲少。又少時住故名爲少。又見少佛世界故。名爲少。中多亦如是。說是叁昧或說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喜相應。或樂相應。或不苦不樂相應。或有入出息。或無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無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無色界系。是叁昧是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現。能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非先世業果報。除因報。可修可知可證。亦以身證亦以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應斷。無漏不可斷。知見亦如是。不與七覺合。如是一切諸分別叁昧義。皆應此中說。複次修習是叁昧得見諸佛。如說。

   得見諸佛已  勤心而供養

   善根得增長  能疾化衆生

  供養名心意清淨。恭敬歡喜念佛有無量功德。以種種贊歎名口供養。敬禮華香等名身供養。是故福德轉更增長。如谷子在地雨潤生長。疾教化者令衆生住叁乘中。如是菩薩增長善根。

   以初二攝法  攝取諸衆生

   後余二攝法  未盡能信受

  初二者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名爲後二。是菩薩在初地。不能具解故。但能信受。

   爾時諸善根  回向于佛道

   如彼成煉金  調熟則堪用

  智慧火所煉故。于菩薩所行事中。善根成熟則堪任用。

  譬喻品第二十六

   是菩薩應聞  地相得修果

   爲得諸地分  故勤行精進

  相者是相貌。因以得知。得者成就。以是法故名成就是法。修名得修行修。常念果者。從因有事成名爲果。是菩薩欲得十地行。應善聞相得修果。聞者從諸佛菩薩所聞。及勝己者。爲得諸地分者。爲得是地分故勤行精進。此中初地相者。如先說。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于诤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于清淨  悲心愍衆生

   無有嗔恚心  多行是七事

  是故堪受不诤喜悅清淨悲心無嗔等七法。是初地相。成就此堪受等七法名爲得。複次堪受等七法相。即是初地得。如偈說。

   若厚種善根  善行于諸行

   善集諸資生  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所護  具足于深心

   悲心念衆生  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  當自發願言

   我已得自度  當複度衆生

   爲得十力故  入于必定聚

   則生如來家  無有諸過咎

   即轉世間道  入出世上道

   以是得初地  此地名歡喜

  是故當知。爲菩提故所得決定心。名爲初地得修名。從初發心乃至成諸佛現前叁昧。于其中間具說諸地功德。能生是諸功德。生已修集增長。名爲初地。修果者。先已處處說得若幹福德。不回向聲聞辟支佛地。今當更說。菩薩得初地果。能得菩薩數百定等。初地分者。所有諸法合成初地。名爲諸分。如麴米等合能成酒故。名酒因緣。所有諸法能成初地。名爲初地分。所謂。

   信力轉增上  成就大悲心

   慈愍衆生類  修善心無惓

   喜樂于妙法  常近善知識

   慚愧及恭敬  柔軟和其心

   樂觀法無著  一心求多聞

   不貪于利養  離奸欺谄诳

   不汙諸佛家  不毀戒欺佛

   深樂薩婆若  不動如大山

   常樂修習行  轉上之妙法

   樂出世間法  不樂世間法

   即治歡喜地  難治而能治

   是故常一心  勤行此諸法

   菩薩能成就  如是上妙法

   是則爲安住  菩薩初地中

  問曰。菩薩何用聞是初地相等爲。答曰。是菩薩初地相等法中。應善知方便。是故應聞。問曰。菩薩但應于此法中。善知方便。更于余法中善知方便。答曰。是諸法中應善知方便。亦于余法善知方便。問曰。若爾者可略說。答曰。

   有法能助地  有法違于地

   有法能生地  有法能壞地

   有諸地相果  有諸地中得

   諸地清淨分  從地至一地

   住地轉增益  無能令退者

   從菩薩淨地  至無量佛地

   于此諸事中  應善知方便

   請問諸善人  除破于憍慢

  助初地法者。所謂信戒聞舍精進念慧等。如是等及余諸法隨順初地者。是名助法。相違法者。不信破戒少聞悭貪懈怠亂念無慧等及余不隨順不能助初地者是。滅地法者。能令此地退失障礙不現。如劫盡時萬物都滅。何者是所謂能偷奪菩提心法。是先已說。生地法者。能生能成初地。所謂不偷奪菩提心法。是先已說。地相得果地分上已說。清淨法者。用是法能淨初地。所謂如先說。

  初地中七法。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于诤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于清淨  悲心愍衆生

   無有嗔恚心  多行是七事

  如是七法能淨治初地。從一地至一地者。如從初地至二地從二地至叁地。余亦如是。從初地至二地得不谄曲等十心故。從二地至叁地得信樂等十心故。得如是等種種心種種法故。能從一地至一地。住地轉增益者。如初地中檀波羅蜜多第二地中屍波羅蜜多又信等諸法轉得勢力。第叁地中多聞多又布施持戒信等轉得勢力。余地中亦如是。無能令退者。住是地中。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余世間無能轉者。何以故。得大功德力故。深入法性底故。大信解故。從菩薩淨地至無量佛地者。若菩薩具足清淨一切地已則得佛地。于此諸事中皆應善知方便。請問諸善人者。成就正法故名爲善人。正法者。略說一信。二精進。叁念。四定。五慧。六身口意律儀。七無貪無恚無癡。除舍于憍慢者。自謂我于勝人中勝。名爲大慢。于與己等中勝而心自高。名爲憍慢。大不如他言小不如。名爲小慢。問曰。汝說于是諸法中應善知方便。得是方便何用爲。答曰。

   菩薩若善知  諸地中相得

   不得成佛道  終不轉初地

  相名助諸地等七法。得名相違法有八種。滅等八法不應行。若菩薩善知是法不得佛道終不退轉。

  問曰。菩薩善知是諸法。未得佛道終不退者。其喻雲何。答曰。

   如大力導師  善知好道相

   此處與彼處  轉道之所宜

   資糧及行具  皆悉令備足

   于彼險道中  令衆得安隱

   得至大城邑  能令衆無患

   由是大導師  善能知道故

   善知諸地轉  具足助道法

   菩薩善知道  好惡此彼處

   自度生死險  兼導多衆生

   令至安隱處  無爲涅槃城

   悉令于惡道  不遇衆苦患

   菩薩方便力  善能知道故

  好道相者。多有薪草水。無有寇賊師子狼虎及諸惡獸毒蟲之屬。不寒不熱。無有惡山溝坑絕澗險隘深榛叢林隈障。亦無高下平直夷通少于岐道。寬博多容多人行處。行無厭惓多有華果可食之物。如是等事名爲好道相。與此相違名爲惡道相。此處名人衆止宿食息之處。彼處名從是處至異處。若二宿中間亦名異處。轉道名見有岐道。至大城者。是道應行余者應舍。資糧名麨蜜抟等道路所食。大力名大勢力多有財物善解治法。備足名多有飲食無所乏少。安名無有賊寇恐怖之事。隱名無有疾病苦痛衰患。大城名多容人衆能令多人衆得至大城。導師善解道相自無患難。亦令人衆無有患難。善谙道故。無有寒熱饑渴怨賊惡獸毒蟲惡山惡水深坑坎等如是過患。何以故。善知道路好惡相故。以此喻歡喜等十地。如人行路去不休息能至大城。菩薩如是行是十地。得至佛法入涅槃大城。如彼好道多有薪草水等。行者無乏。草名如人乘馬路多好草馬力強盛。十地道功德亦如是。谛舍滅慧四勝處。助諸功德故名爲草。何以故。若人貴于實事樂隨谛語。當親近實語者。見實有利樂隨實事。深惡妄語遠離妄語。見妄語過不欲樂聞。如是等因緣得谛勝處。舍等叁處亦應如是知。如彼好道須諸象馬牛驢等得至大城草助成其力。如是谛舍滅慧處。能令至佛法入涅槃大城。薪名多聞思修慧能至大智慧業。如薪能令火然亦令猛盛。如是聞思修慧能生大慧能令增長。如火能燒能煮能照智慧火亦如是。燒諸煩惱成熟諸善根照四聖谛。如火是智慧薪是能生智慧等諸法。多水名多有諸流河渠隨意取用充足大衆。泉井及池所不能爾。

  複次多水者。如人乘船隨水至大城。井泉陂池水則不能得爾。如經說。信爲大河福德爲岸。如河除熱除渴除垢能生勢力。善法中信亦如是。能滅叁毒熱。除叁惡行垢。除叁有渴。爲涅槃故。于善法中得勢力。如彼好道多有諸根藥草則行者無乏。十地道亦如是。根名深心所愛。如有根故則生芽莖枝葉等及諸果實。深心愛道。生正憶念大願等諸功德。藥草名諸波羅蜜。如藥草能滅諸毒諸波羅蜜藥草滅貪恚癡毒諸煩惱病亦複如是。如彼好道不失韋婆陀。則行道安隱。韋陀秦言無對義。是符檄。如行者不失符檄則在所欲至無有障礙。十地道亦如是。不失韋婆陀則在所過諸地所集善根則能隨意助成。增長現在善根。彼又能教化聲聞道辟支佛道欲界色界諸天道衆生。令住佛道。若魔若外道不能幹亂。是名不失韋婆陀。如彼好道無有蚊虻毒蟲之屬。十地道亦如是無有憂愁啼哭之聲。如彼好道無有賊難。十地道亦如是無有五蓋諸惡賊衆。如佛告比丘。聚落賊者。所謂五蓋。如賊先奪人物後乃害命。五蓋賊亦如是。先奪善根後斷慧命。則墮放逸而死。如道中無師子虎狼諸惡獸等。十地道亦如是無有嗔恚鬥诤。如師子等惡獸好惱害他嗔恚等爲惱他故生亦複如是。如惡獸等啖肉飲血。嗔恨等食多聞慧肉飲修慧等血亦複如是。如彼好道無有寒熱過惡。十地道亦如是不墮寒冰地獄故無有寒過惡。不墮熱地獄故無有熱過惡。如彼好道無深坑等諸難。十地道亦如是無有外道苦行等諸難。所謂灰身入冰拔發日叁洗翹一足。日一食二日一食。乃至一月一食默然至死。常舉一臂常行忍辱。五熱炙身臥刺蕀上。入火入水自投高岩。深爐中立牛屎燒身。直趣一方不避諸難。常著濕衣裳。水中臥等。身苦心苦不至正智。無如是等故名爲無難。如道無邪徑。十地道亦如是無身口意惡業故名爲無邪徑。如道無刺蕀者。十地道亦如是無諸業障刺蕀故名爲無刺蕀。如刺刺腳則廢行路。業障刺蕀障行佛法入涅槃。如道正直。十地道亦如是無一切谄曲欺诳故名爲正直。如道少岐道。十地道亦如是少于異道。何以故。發大乘者少行聲聞辟支佛道。是故少于異道。或有菩薩行二乘道者。當知未到菩薩地。未入正位。行于邊行故。如彼好道無諸叢林妨礙。十住道亦如是無有五欲諸惡叢林。問曰。何故不言都無五欲叢林但言無惡林耶。答曰。發大乘者。福德因緣有第一五欲。是故不得言無。但無惡耳。複次如深叢林。難入難過多諸難礙。菩薩五欲則不然。不如凡夫于五欲生諸過惡。如是故但說無叢林。如道寬博多容不相妨礙。十住道亦如是多所容受。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共發無上道心而不相妨礙。是百千萬億衆生若一切衆生俱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同行此道不相妨礙。如道多人所行。十住道亦如是恒河沙等過去現在諸佛。行菩薩道時皆行此道。如彼好道行不疲厭。十住道亦如是多有因果諸樂。所謂多生人天中受果報。樂離欲故受歡喜樂禅定樂無喜樂現在樂。得是諸樂故無有疲厭。如道多有華果根。十住道亦如是多根華果。根者叁善根。華者七覺華是。如經說。七華者七覺意是。果者四沙門果是。無如是等違好道功德過故。名爲離惡。如導師知道中是中應食是應宿彼處亦應宿。菩薩行十地亦如是知何處可宿何處可食。可宿名有諸現在佛處。可食名可得修習善法處。如食能利益諸根亦助壽命。諸善法亦如是。能益信等諸根助成慧命。異處宿名從彼佛所至余佛所。複次此佛國土彼佛國土中間亦名異處。善知道轉者。如彼導師知道不安隱則轉。菩薩亦如是。善知是道至聲聞。是道至辟支佛。是道至佛。如是知已。舍聲聞道辟支佛道。但行至佛道。如彼好道多有飲食。十住道亦如是多行布施持戒修禅。如彼導師以多財物善能治法有大勢力。菩薩亦如是有財物治法故有大勢力。財者七財。所謂信戒慚愧舍聞慧。治法者。一切魔種種沙門婆羅門外道論師悉能摧伏。是爲威勢。如彼大城無有怨賊疫病暴死種種衰惱故。名爲安隱。涅槃大城亦如是。無有諸魔外道諸流貪欲嗔恚放逸死憂悲苦惱啼哭故。名爲安隱。如彼大城多有飲食故名爲豐饒。涅槃城亦如是。多有諸深禅定解脫叁昧故。名爲豐饒。如彼大城多所容受故名爲大城。涅槃城亦如是。多受衆生故名爲大。假令一切衆生不受諸法故。皆入無余涅槃。而涅槃性無增無減。如彼導師能將多衆安隱示好道故。名爲導師。菩薩亦如是。善將衆生示佛法示涅槃。從生死險道得至涅槃故。名爲大導師。如彼導師善知道相故。身及余人皆無有惡。菩薩亦如是。自不行貪嗔恚等諸蓋諸惡苦行老死深坑。亦不墮寒熱地獄餓鬼故。名爲自不得惡所隨從者亦不得惡。是故偈中說善知道相故。自不得惡余不得惡。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