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八▪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恭敬心隨順情重破憍慢心求其功德。複次菩薩有四種錯謬。常于此中求菩薩短。是名敗壞菩薩。若能親近四種善道。是名調和菩薩。如偈說。

   菩薩應遠離  四種菩薩謬

   菩薩應修習  四種菩薩道

  何謂菩薩四種錯謬。一于非器衆生說甚深法。是名錯謬。二樂深大法者。爲說小乘。是名錯謬。叁于正行道者持戒善心。輕慢不敬。是名錯謬。四于未成就者。未可信而信。攝破戒惡人以爲親善。是名錯謬。何等爲四種菩薩道。一于一切衆生行平等心。二以善法教化一切。叁等爲一切衆生說法。四以正行行于一切衆生。若常行菩薩四種錯謬。不樂思惟諸法。不勤修習善法。則是像菩薩。是故。

   諸菩薩法中  四種像菩薩

   佛說如是法  一一應遠離

  何等爲四。一貪重利養不貴于法。二但爲名譽不求功德。叁求欲自樂不念衆生。四貪樂眷屬不樂遠離。是爲四問曰像菩薩法雲何可舍。答曰。若菩薩應修菩薩初行功德。是則能離像菩薩法。是故菩薩若欲離像菩薩法。如偈說。

    初行四功德  精勤令得生

   生已令增長  增長已當護

  何等爲四。一者信解空法。亦信業果報。二者樂無我法。而于一切衆生生大悲心。叁者心在涅槃而行在生死。四者布施爲欲成就衆生。而不求果報。若人欲生菩薩初行四功德。增長守護者。當親近善知識。如偈說。

   菩薩當親近  四種善知識

   亦應當遠離  四種惡知識

  菩薩愛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親近恭敬供養四種善知識。當深遠離四種惡知識。何等爲四種善知識。一于來求者生賢友想。以能助成無上道故。二于說法者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多聞智慧故。叁稱贊出家者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一切善根故。四于諸佛世尊生善知識想。以能助成一切佛法故。何等爲四種惡知識。一求辟支佛乘心。樂少欲少事。二求聲聞乘比丘。樂坐禅者。叁好讀外道路伽耶經。莊嚴文頌巧問答者。四所親近者。得世間利不得法利。是故菩薩應親近四善知識遠離四惡知識。若菩薩能遠離四惡知識。親近四善知識者則得四廣大藏。過一切魔事法。能生無量福德。盡能攝取一切善法。問曰。何等是菩薩大藏法。何等是能過一切魔事法。何等是能生無量福德法。何等是能攝取一切善法。答曰。

   諸菩薩有四  廣大藏妙法

   四攝諸善法  菩提心爲先

  何等爲四。一得值佛。二得聞六波羅蜜。叁于說法者心無嗔閡。四以不放逸心樂住阿練若處。是爲四大藏。能過一切魔者。有四法。何等四。一不舍菩提心。二于一切衆生心無嗔礙。叁覺知一切諸見。四于諸菩薩心無憍慢。是爲四。得無量福德法。複有四法。何等爲四。一于法施無所悕求。二于破戒惡人生大悲心。叁于教衆生中發無上菩提。四于下劣衆生而行忍辱。是爲四。攝一切善法者。有四法。何等爲四。一于空閑不現矯異常行。二行四攝法不求恩報。叁不惜身命護持正法。四種諸善根時以菩提心爲先。是爲四。是一一四法皆應廣解。于文煩多故不廣。今如佛所說以偈略解。若菩薩欲得諸菩薩藏。欲過一切魔事。欲攝一切善法者。皆當遠離。

    二空系二縛  二障二垢法

   二瘡及二坑  二燒二病法

  若菩薩欲得諸菩薩藏等功德者。應當遠離是諸二法。何等爲二空系法。一貪著應路伽耶等經。二嚴飾衣缽。二縛者。一著諸見縛。二貪名利縛。二障法者。一親近白衣。二疏遠善人。二垢法者。一忍受諸煩惱。二樂諸檀越知識。二瘡法者。一見他人過。二自藏其過。二坑法者。一毀壞正法。二破戒受供。二燒法者。一以穢濁心而著袈裟。二受淨戒者供給。出家之人有二病難治。一憎上慢人自謂能降伏心。二求大乘者沮壞其意。若菩薩遠離如是等法。更有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則能疾得。又得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之所稱歎。問曰。何等法是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何等是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之所稱歎。答曰。

   能行四谛相  疾得佛菩提

   又行四法者  叁聖所稱歎

  何等爲四谛相。一求一切善法故勤行精進。二若聽受讀誦經法如所說行。叁厭離叁界如殺人處常求免出。四爲利益安樂一切衆生故。自利其心谛名真實不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名爲不虛。複有四法。爲叁聖稱歎。何等爲四。一乃至失命不爲惡事。二常行法施。叁受法常一其心。四若生染心。即能正觀染心起染因緣。是染根者何名爲染。何者是染于何事起誰生是染。如是正憶念。知虛妄無實無有。決定信解諸法空故。無所有法故。如是正觀染因緣故。不起諸惡業。余一切煩惱亦如是觀。菩薩得是大人所稱歎法。離諸惡煩惱業故。心則具足舍心者如說。

   具足于舍心  求世出世利

   求此諸利時  心無有厭倦

  是菩薩具足舍法。欲行法施行財施利益衆生故。若求世間出世間諸利。未得時心無疲懈。世間利者。善解世間經書技藝方術巧便等。出世間利者。諸無漏根力覺道法。如說。

   如是求二利  心無有疲懈

   以無疲懈故  能得諸深法

   因從求經書  而能得智慧

   具足知世間  最上第一法

  無疲懈者。疲懈名厭惡。所學若無厭惡則心無疲倦。若無疲倦則求諸經藝醫方技術禮儀法則皆無疲倦。無疲倦故則得智慧。具足深知世間宜法。世間法者。方俗所宜隨世間心。世間治法皆悉能知。是故能知上中下衆生。隨宜而引導。善解世間事深有慚愧心。隨宜引導者。于上中下者各有所宜。慚愧者。自恥所行名爲慚。因他生恥名爲愧。有人以自作而羞見他而愧。世間法中愧爲先用。如經說。二清白法護持世間。所謂慚愧。如偈說。

    隨人有愧時  知法知罪福

   無愧善人遠  無惡而不作

  問曰。何故殷勤教菩薩善知世間宜法。答曰。菩薩若知世間法者。則于衆生易相悅入。化導其心令住大乘。若不知世法。乃至不能教化一人。是故世間法者。則是教化衆生方便之道。菩薩如是知世間法。具足慚愧心。如說。

   加惡而敬養  何況利己者

   有愧有恭敬  不輕笑善者

  是菩薩愧心多故。于諸惡人尚能恭敬供養迎送問訊。何況善人能利于我有功德者。有愧恭敬二心故。于諸賢善少知識者而不輕慢。作是念。有功德者自隱于世。如灰覆火。鄙薄世法不應輕賤。若我以小因緣而輕賤者。即便得罪。複次。

    凡諸有所作  雖難能究竟

   則于世間中  亦是不退相

  是菩薩凡有所作。若起塔寺若設大會若救罪人。如是等一切世間諸難事中心無廢退。所造未成。要以種種諸方便力身口心力令得成就。不但佛法有不退轉。世間事中亦有不退轉相。問曰。以何因緣能成此事。答曰。有堪忍力者。則能究竟。如說。

    得大堪忍力  深供養諸佛

   隨佛所教化  皆悉能受持

  菩薩得堪忍力故。以是力于諸佛供養敬禮。隨宜供奉衣服飲食等。又佛教化。若持戒禅定。若降伏心意。若實觀諸法。于是事中用堪任力。如人得利刀宜應有益中用不于無益中用。如說。

    以信悲慈舍  堪受無疲厭

   又能知義趣  引導衆生心

   愧堪受第一  深供養諸佛

   住佛所說中  正行此十法

   能淨治初地  是則菩薩道

  若菩薩以信爲始後住佛故則能淨治初地。是十法中以信爲初。信名于諸佛法因緣中心得決定又加好樂。何以故。是菩薩心性清淨故得深根信力。有信力故于衆生中而生悲心作是念。一切諸佛法以大悲爲本。我今一心好樂佛法。是故于衆生中應生悲心。此悲漸增則成大悲。得大悲故于衆生中則生慈心。作是念。我應隨力利益衆生則成實悲行慈。利衆生時即能行舍。內外所有皆能施與。作是念。如我是物。爲欲利益安樂衆生則成實慈。又諸衆生信受我語。爲欲行舍求利財物故。堪受種種諸苦惱事。作是念若有疲厭。則于世間技藝經書田作工巧諸求財利因緣則無所獲。是故應于世間技藝經書等無有疲厭。以堪受故能知義趣。作是念。世間經書以義爲味。若人善知經書義味。則于世間法悉能通了。能通了故則能引導上中下衆生。作是念。若人無有慚愧則不能令衆生歡喜。爲令歡喜故當行慚愧。作是念。若無堪受則不成世間出世間利。有堪受故則能引導一切衆生皆令歡喜心歡喜故信受我語。以信受故勤行方便而作唱導。作是念。若衆生供養佛者。則多所利益。欲令衆生供養佛故。即自一心供養于佛及形像舍利。衆生信受則便隨效供養于佛。種人天因緣。住于叁乘菩薩。如是次行十法。則能淨治初地。

  念佛品第二十

  菩薩于初地。究竟所行處。自以善根力能見數百佛菩薩。如是降伏其心深愛佛道。如所聞初地行具足究竟。自以善根福德力故能見十方現在諸佛皆在目前。問曰。但以善根福德力故得見諸佛。爲更有余法耶。答曰。

   佛爲跋陀婆  所說深叁昧

   得是叁昧寶  能得見諸佛

  跋陀婆羅是在家菩薩。能行頭陀。佛爲是菩薩說般舟叁昧經。般舟叁昧名見諸佛現前菩薩。得是大寶叁昧。雖未得天眼天耳而能得見十方諸佛。亦聞諸佛所說經法。問曰。是叁昧者當以何道可得。答曰。

   當念于諸佛  處在大衆中

   叁十二相具  八十好嚴身

  行者以是叁昧念諸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比丘親近諸天供養。爲諸大衆恭敬圍繞。專心憶念取諸佛相。又念諸佛是大願者。成就大悲而不斷絕。具足大慈深安衆生。行于大喜滿一切願。行于舍心舍離憎愛不舍衆生。行于谛處常不欺诳。行于舍處淨除悭垢。行于善處其心善寂。行于慧處得大智慧。具行檀波羅蜜爲法施主。具行屍羅波羅蜜戒行清淨。具行羼提波羅蜜能忍如地。具行毗梨耶波羅蜜精進超絕。具行禅波羅蜜滅諸定障。具行般若波羅蜜破智慧障閡。手足輪相能轉*輪。足安立相安住諸法。手足網缦相滅諸煩惱。七處滿相諸功德滿。手足柔軟相說柔和法。纖長指相長夜修集諸善…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