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以見得?許多學佛的同修,未學佛前還好,學佛以後煩惱更多,愈學麻煩愈多;個人、家庭一大堆的麻煩都來了,那是藥不對症,吃錯藥了。
克實而論,“法門”的選擇是一件大事,但我們無能力亦無智慧。如同自己害病,大夫遺留一大堆的處方放在這裏,卻沒人指導,這事情麻煩。要是碰碰運氣,不太可靠,就像買獎券,想中特獎並不容易,沒那麼幸運。必須要依靠真正有修有學的善知識,幫助我們選擇法門。然而,當今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不多,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認識他。愈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愈謙虛,你若問他;他回答“我不會,我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沒有修持”。若說“我行,我有智慧,樣樣都行”,那不是真的。現今我們都沒有能力辨別真假。唯一可行的,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早已爲現代人指示出一條明路,即是《大集經》上說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
無論依中國或外國的說法,我們皆是生在末法時期。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二千年以後,即是末法。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決定選修淨土,老實念佛,決定成功!這是遵照佛的指示。有修禅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極少的特殊根機,不是普通人。我們仔細想想,自己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嘗試學禅、學密、或學其他法門。如果覺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就老實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
老實念佛,沒有不成就的,特別是讀了淨宗經論以後,仔細思惟研究,確實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淨宗經典,亦即在無量經典中,我們選擇淨宗“五經一論”。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夠我們一生受用,決不可輕視。其分量雖少,若細講這六部經,十年也講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經修行就夠了。“皈依法,我們就選擇淨宗五經一論”,非常踏實。
淨宗學會成立時,于“緣起”裏提出行門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五項守則:“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大願王”,皆是淨宗五經一論所說的。我們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時時與佛所說的話對照,若相應即是正確的,就沒有做錯、沒有想錯;若與佛所說相違背的,就是想錯、做錯了。我們真正抓住綱領,以此檢點、修正自己的生活行爲。
“皈依僧”,“僧”是清淨、和合的意義,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特別是淨宗,著重修清淨心。皈依誓詞中,“皈依僧,衆中尊”。“衆”是指團體、社團。世界上社團有很多,小則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佛告訴我們,學佛人的團體,在一切世間團體裏,是最值得尊敬與贊歎的,因爲它是“模範社團”,可以作爲所有社團的榜樣。它的特點,是社團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處,是一個和合的團體。團體最怕不和,他們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見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識。
想法看法一致,是一個團體和敬的基礎。特別是在澳州,這兩天我們見到此地政府的兩位首長,都很慈悲善良,實在非常難得。他們告訴我,“澳州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有各種不同的種族,與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在異中求同,建立共識,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天我們接觸,彼此皆有此共識,希望我們在此地能團結發展,真實的基礎就是“見和同解”。和合社團的第二個條件是“戒和同修”,持戒即表示守法,尊重別人,尊重法律,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愛、互助合作,社會才能和睦相處,才能繁盛,共存共榮。
佛門六和敬的團體,在所有團體中是最尊貴的。“皈依僧,衆中尊”,我們要朝此目標努力。別人不尊敬我們,我們必須尊敬別人;別人排斥我們,我們更要愛護別人。用耐心與真誠感化他們,這樣才能達到和睦相處的目標。“僧”字含有這層意義。
“皈依叁寶”就是“皈依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時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心,就是覺悟,就是正知正見。所以,“覺、正、淨”實在是一而叁,叁而一,皆指我們的真心本性。
自古以來,中國佛法有十大宗派,有無量法門。無論宗派法門有多少,修行的方法皆可歸納爲“覺、正、淨”叁大類。一般而言,禅宗、性宗(法性宗)是由覺門入。禅宗的目標是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見性,這在覺正淨中稱爲“覺門”。禅宗以外稱“教下”,如天臺宗、賢首宗、法相宗、叁論宗,皆是從經典入門,即是由“正門”入。用經典的教訓、理論與方法,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是走正門。“淨宗”完全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修清淨心,這是由“淨門”入。
“覺、正、淨”叁門,“覺門”定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契入;若不是上等智慧,無法開悟。由“正門”需要長時間,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依佛的經教,長時間熏習才能契入;雖然中下根人可能契入,但時間太長。比較起來,還是“淨宗”好,不必上上根機,也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一句“阿彌陀佛”修清淨心,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譬如,一個講堂有叁個門,在門外看是不一樣,進了門就一樣。由此可知,無論從那個門進來都相同,所以契入之時,覺正淨必同時得到、同時具足。往生淨土即是契入佛境,這個方法是一切諸佛贊歎的,還是此法高明,因爲它太方便了,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必浪費很多時間,的確是最殊勝的法門。
《無量壽經甄解》曰:“今就利益論,彼(指華嚴、法華)假此(指無量壽經)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此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若論真實之利,無有過于念佛往生淨土一法。故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是將“如何皈”、“如何依”,爲諸位說明清楚。
“自性叁寶”之外,尚有“常住叁寶”,此是形象。佛像是“佛寶”,經典是“法寶”,出家人是“僧寶”。形象上的叁寶很有用,如果沒有叁寶形象,今天雖將叁寶的大意爲大家講得很詳細、很明白,恐怕大家下樓就忘了,過兩天就完全沒有了。因此,供養形象叁寶的利益太大了。家裏供養佛像,一見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佛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見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就是這個用處,不是教你天天香花水果供養,向他磕頭,那一點用都沒有。你以爲這樣佛菩薩會喜歡你,佛菩薩早就跑了!
佛菩薩希望我們覺悟,不希望我們迷惑顛倒,但有不少人錯將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所以,須知道供養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覺而不迷;見到經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見,正而不邪;見到出家人,就想到淨而不染,就會想起自己要修清淨心,要六根清淨,要跟大衆和睦相處。如此時時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因此住持叁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住持叁寶”很有必要,它是叁寶的形象,但是要有實質的內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沒有實質的內容,單是表面形式則不得利益。大家明白道理,曉得如何入門,此即是“傳授叁皈”,就是將叁皈的意義、修學的綱領原則傳授給大家。
“叁皈”的儀式是在佛菩薩形象面前發願、宣誓,從今而後發心一定要這樣做,由一位出家法師爲你作見證,證明你確實發過誓,發願作一位真正的佛弟子。叁皈儀式簡單而隆重。現代有許多很複雜且長時的儀式,又不懂得叁皈的意義,糊裏糊塗皈依佛,皈依之後仍然糊裏糊塗過日子,這與佛法的教義完全違背。真正回頭依靠自性叁寶,此人完全改變了,一般講改造命運,甚至改造體質。命運、體質皆可改造,心念回歸,就完全改變了。
叁皈依的儀規,我們采用弘一大師從戒經節錄的叁皈儀式。弘一大師說,世尊當年在世,就是用此儀式爲弟子們傳授叁皈,所以我們也遵循這個儀式。
“皈依佛”,我們落實皈依“阿彌陀佛”。爲何不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皈依阿彌陀佛,而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正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期望。“皈依法”,我們落實皈依《無量壽經》。“皈依僧”,我們落實皈依“觀世音、大勢至”,這兩位菩薩僧寶。
若有人問,你有沒有皈依?“我皈依叁寶”。皈依那位法師?“皈依阿彌陀佛大法師,我是彌陀弟子”。誰爲你作證明?“淨空法師爲我作證明”。這個說法完全正確,而不是說我皈依淨空法師,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過去我傳授叁皈時常講,我們是皈依叁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皈依某一個人,就是把佛法的僧團分化了,此種過失很重。若依戒經結罪,這是“破和合僧”,墮阿鼻地獄。所以,證明叁皈的法師是代表僧團傳授叁皈,爲我們作證明的。從《壇經》看來,“叁皈”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誤解,此事必須澄清,我們才有一條真正的出路。
《佛教叁皈依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