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禅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修禅定。念佛也是修禅定。戒定慧叁學,你離開了定,哪來的智慧?禅定生智慧,亂心生煩惱。亂心就是雜念,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六道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永遠不會停止。真實的功夫,就是把妄念止住,把雜念止住。六根接觸六塵,心做不了主,起心動念了,趕緊“阿彌陀佛”,用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克服住、壓住,把外面誘惑打掉,內裏煩惱也伏住了。“以一念化解一切妄念”。不論這個念頭是善還是不善,都是妄念。禅定境界叫正念,正念是沒有念頭,外面了了分明,裏面如如不動。
◎ 坐禅,坐是取不動,不是身不動,是心不動。禅是不著相。身一天到晚工作,心從來沒起心動念過,心永遠清淨。
◎ 修定,初學一般盤腿面壁,找個安靜的地方每天做功夫。真正用功夫,是在境界,善惡緣、順逆境,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的禅定成功了。
◎ 真智慧是從禅定裏生的,小定有小慧,大定有大慧,沒有定,決定沒有智慧。定,不一定盤腿面壁,真正的定是六根在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要學清清楚楚、如如不動,這人叫真正修禅定,行住坐臥都在用功,功夫從來沒間斷過。不能動念頭,動念頭就是妄想。看到善的、惡的都不動心。智慧決定要通過禅定的,我們的禅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無上深妙禅。把心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中,就是住深妙禅。
◎ 定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動中修不動,釋迦牟尼佛遊化在世間,身、行是動,心不動。心沒妄念,永遠保持一念不生。諸佛菩薩沒妄想,沒念頭。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著相了,一切隨順大自然生活。
◎ 生活中,吃飯不要著吃飯的相,吃飯考究,講色香味美,著相了,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動心了。看到飯菜,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吃得很舒服,吃飯是修一心不亂,是修定,穿衣、接客都是修定。
6、智慧
◎ 求智慧有程序,先求根本智,再成就後得智,根本智叫無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要想成就無所不知,要先求無知,無知就是修定!現在求學的方法,永遠不會開智,爲什麼?他不知道修根本智,現代人不遵守古老的傳統方法,疏忽了根本智。所以不可能有後得智。
◎ 佛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真正的學問從“無知”修,不要急著求知,先求無知,真正到無知之後,只要一接觸就明了、就通達,就變成無所不知。“無知而後無所不知”。你要先求有知,什麼都要知,到後來就有所不知。一開頭就廣泛涉獵一切經典,把頭腦搞亂了,涉獵再多變成胡思亂想,變成妄想、分別、執著,然後再想學東西,你的根本已經破壞了,很難回過頭來再學。真正好老師教什麼人?你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會,能對他專信不犯,他把你看作寶貝,會認真努力來教你,你會有成就。縱然是佛教理論,你涉獵再多,被佛教理論汙染了,佛經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佛經好像藥,對症是良藥,不對症是毒藥。中國佛法,幾千年古老的承傳,都是從根本智下手。跟儒家教學童方式非常接近。所以佛家有五年學戒,在家、出家學佛,必須經曆這個過程。那個戒是老師的教誡,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教什麼?培養你的根本智,這叫師承。
◎ 我一生學佛,剛學時,老師指導五年中學一部經,修一個法門。李炳南老居士,跟我約法叁章。第一、拜他做老師,接受他教導,除他講經說法,任何人講經說法、指導、教誡都不能聽,限製非常嚴格。第二、過去所學統統放下,他不承認。第叁、無論佛書 、世間書,他沒同意不准看。這套方法是訓練根本智。你要是不肯聽話,到處去聽、去看,他就沒法教你。你就是走廣學多聞了,就是有知,不是學無知。無知修什麼?修清淨心。“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開始學時要把人跟事統統杜絕,讓你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根本智,清淨心能生智慧。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會得利益。這方法你要不相信,效果就收不到,一定要相信,這方法傳了幾千年。
◎ 開頭老師用五年時間幫你定下來,把你妄想雜念減少,從這地方幫你開智慧。學一部經,不能多學。到智慧開了,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是非、邪正時,就放你走了,之後,這個門就開了,什麼講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成就你的後得智,無所不知。開頭爲什麼限製你?你不能辨別是非真妄,你接觸之後把你的智慧破壞了,縱然學得些佛學常識,皮毛!不開智慧。你沒有真智慧,所得到的是佛家講的“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你遭了難 。
◎ 古人學佛,在家出家都有五年學教,五年學戒,遵守老師的教誡。頭五年到道場裏做雜務、幹粗活,這是修福修慧、修根本智。五年教你無知,完全把你心定下來。禅宗每天打坐;教下教你讀經,你工作做完後趕緊去背書。講堂、禅堂裏都沒有你的座位,五年修福慧,修福就是照顧大衆生活起居,修慧是背誦經典。背誦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讓你的心整個定下來,不會有妄想,用這方法修根本智。
◎ 唐大圓居士說:“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無相無分別。次求後得智,能分別一切法。亦如中國往日教童蒙的讀經,先但句讀,後乃開講,自然開悟。學佛亦應熟誦應讀之經論,不求甚解,即爲求根本智。乃熟能生巧,由聞發思修慧,是爲後得智。以是比較東西,東方不急求解,是培養根本智,而發達後得智。西方初學即求甚解,是破壞根本智,而失後得智之用。”
◎ 根本智在童蒙培養。七歲上學教規矩,教讀書,讀書不講解,只教讀、背誦,這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守規矩就是持戒,讀、背書,心專注在課本上,不去想東想西,就是定,把一切妄想雜念打掉,屬于修定。書念得清清楚楚,字沒念錯,句子沒念顛倒,這是慧,就是根本智。七到十二、叁歲,他心定了,該背的東西全背熟了,進太學開講,叫後得智。佛法裏求智慧,“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 小孩天天背書幹什麼?修根本智。不許他胡思亂想,用這個方法幫助他修定,修清淨心。他心地清淨就開智慧。小孩叫他受點苦沒關系,老年時享福。
◎ 真實智慧從哪裏來?從心寂叁昧、一行叁昧而來。怎麼修法?《無量壽經》上佛告訴我們“洗心易行”。要把自己的心好好清洗清洗,心裏太髒、太汙濁了,無量劫來,我們的心天天在熏習是非人我、貪嗔癡慢,被無量無邊的惡業熏習,妄想分別執著,要把這個東西清除洗掉。不肯做這個功夫,心寂叁昧怎麼會達到?
◎ 智慧的來源聽經、念佛。聽經不念佛,開智慧很慢;念佛不聽經,開智也慢,聽經跟念佛合起來,開智就快了。譬如聽經開智要十年,念佛開智也要十年。聽經又念佛五年就開智。念佛是修清淨心,清淨心就得諸佛菩薩加持,清淨慈悲就得叁寶加持。這是開慧之前,辨別邪正是非,避免造作一切罪業,積功累德的唯一方法。
◎ 一片光碟一天聽八小時,聽兩年。幫助你得定、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不從這上下手,怎能成就?每天睡五小時,另外叁小時吃飯、洗衣、工作,很緊張。沒時間打妄想。人太閑了就心裏胡思亂想,口裏胡說八道,造業!我對初學用這辦法,就是一片東西叫你反複聽,不准你思考,也沒有討論余地,就聽!這方法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求根本智。
◎ 在沒有大徹大悟之前,多聽多講是提升自己境界、幫助自己開悟。遍遍有小悟處,“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所以不能一天不誦經,不能一天不講經。講經沒有人聽有鬼神聽。
◎ 聽經讀經不開悟,原因在那裏?信的不真。“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智慧。
◎ 聽經聽多年,沒悟入,爲什麼?你不會聽。爲什麼不會聽?你心不定。念佛堂多念幾天佛,心定下來了,再聽就有悟處。
◎ 佛教我們讀誦大乘,靠讀誦悟入。又勸我們親近善知識,善知識來誘導我們,給我們講解,會把我們開悟的時間提前,如原來你讀誦需十年開悟,遇到善友五年就開悟。利根人一二年就開悟。
◎ 惡的習氣、念頭、行爲是迷根,不改過來怎麼會開悟?不可能。有一念分別執著,你就決定不可能開悟。把分別執著放掉,你就開悟。再不執著五陰是自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是自身,你就開悟。
◎ 我們的智慧爲什麼不能開?這當中有障礙,就是業障。業障:內裏面是“自私自利,貪嗔癡慢”,外面是“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十六個字相應。它障礙我們開悟、修行、證果。必須把這十六個字淘汰幹淨,障礙就除掉,智慧就現前了。
◎ 不知足,永遠定不下來,哪一天知足,哪一天就入定,再不會有妄想,再不會有欲念,心如止水,智慧就會開了。
◎ 一個人,心定不下來,靜不下來,心裏一團糟,這人絕對沒智慧。辦大事的人,心常常是靜止不動的,境界現前,能如如不動,這人才有智慧光明,才能把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如果事到臨頭,心裏就慌亂,這人絕對成不了器。
《淨空法師法語精華錄-六度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