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與感情
1 待人接物,用理智而不用感情,這叫觀照;如果動感情就迷了,觀照就失掉。
2 什麼是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3 佛法裏面所講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都是情,都是煩惱。
4 我們眼見色,合自己意思起了貪心,迷了;理智裏頭不迷,理智裏頭沒有貪心。
5 不動感情,無憎無愛,能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
6 佛法是把情轉變成智慧。智慧,是理智的感情;情,是愚癡的智慧。
7 理智迷了就叫做感情,感情覺悟了就是智慧。
8 一念覺,超越六道輪回;一念迷,恐怕是要多生多劫墮落叁途,這個利害得失太大了。
9 佛在大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它是一不是二!
10 悟了,煩惱的感情就變成菩提;迷了,菩提就變成煩惱、變成感情。
11 爲什麼佛經裏面不講愛而講慈悲?這裏頭有一點差別。愛是從情生的,這裏頭帶著感情,染汙;慈悲是從理智裏面生的,從智慧裏面生的,不染汙。
12 清淨的愛就叫慈悲,不清淨的慈悲就叫愛。慈悲跟愛是一樁事情,一個是迷心,一個是覺心。
13 覺悟的心起作用,我們叫它做“慈悲”;迷心起作用,就叫它做“愛情”。“愛情”跟“慈悲”,是一不是二。
14 佛家的宗旨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可是佛家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怎麼回事情?慈悲方便要沒有理性,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
15 慈悲心、方便法,都要建立在大智慧的基礎上,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16 現在人多半感情沖動,換句話說,頭腦不夠冷靜;頭腦冷靜,那就是理智;用理智才能真正判斷正邪、是非、真妄。
17 用感情觀察外面境界,會起“愛見”,就是生煩惱。“愛見”,包括了愛與不愛。愛的你就要貪得,不愛的你就要它遠離,這都叫做“愛見”。
18 “愛見”裏面,順自己意思的就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的就起嗔恚心,這都是增長無明煩惱。
19 感情沖動的人,的確是不辨是非,不曉得好歹;那就沒法子,佛也沒法子教他!他不知道好歹,一切都順著情欲,那怎麼得了!
20 佛,是順理智;理智是覺,感情是迷。理智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不要感情用事,要冷靜客觀,這就是智慧。
21 佛菩薩用理智不用感情,凡夫用感情不用理智。
22 真心是智慧、真心是不動!唯有不動才有智慧;心一動,就叫無明,智慧就沒有了。
23 佛看十法界,一切平等,決不動感情。
24 世間人的情,是從迷妄裏面生的,那種情是虛情假意,不是真的。爲什麼?它會變化。會變,當然就不是真的。
25 唯有從理智生出來的,那是真的,永遠不變,這就是真情。天天讀經,跟佛菩薩往來,是跟“永恒不變”往來。
26 若起愛憎,即有苦樂;樂受,生貪愛;苦受,生厭離。
27 對自己、對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留戀;心中對人事物,還有絲毫牽挂,是迷。
28 對學佛的人來說,妨礙最大的是情執;世間情執一定要放下,貪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障礙往生。
29 我們現在講理智、感情,你與理智相應就不迷,與感情相應就迷,就這麼回事情。
30 理智是不生不滅,感情就是生滅,阿賴耶識就是這麼一個情形。
31 學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以理智來處事,沒有恐怖,沒有畏懼。
32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沒有不壞事情的,所以一定要理智。
33 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把感情轉變成理智,這是修行裏面最重要的。
34 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常常有法喜,修得心裏很歡喜!可是你要明了,如果這個境界是從感情當中産生的,這不是真法喜。
35 真正的法喜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到!真正的法喜,是從清淨心生的。
36 “法喜充滿”,絕不失清淨心。心中有“法喜”,身心依然是清淨的,這與世間所講的“歡喜”不一樣。
37 世間那個“歡喜”是煩惱。你看七情五欲,“七情”頭一個就是“喜”,“喜”是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煩惱。
38 諸位要特別留意,不要把“煩惱”當作“法喜”,那就壞了!
39 佛在經上叫我們“依智不依識”。
40 智是理智,識是感情。佛教給我們: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智慧不要依情識。
41 佛菩薩的行持是理智的,凡夫的行持是感情的。感情才有煩惱、苦難;理智就沒有煩惱。
42 理智所顯露的,不是煩惱,也不是痛苦;理智所顯露的是智慧,無量的智慧。
43 學佛的人一定要理智,不要輕易動感情,感情的選擇往往會錯誤。
44 有些人看到師父的相貌很端莊,很喜歡他,就跟他學了。這就完了,你是情感跟他學,不是理性的!
45 佛教誡我們:要理智,不要動感情;你要把情識轉變成理智,修行功夫才能達到。
46 依感情,生死一邊的事,是輪回。
47 依理智,才能了生死、超越輪回。
48 待人接物,要有理智,不要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