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離生死苦海

  出離生死苦海

  1 世人生死事大,這是大苦,奈何覺悟此事者不多!

  2 佛經說此事最爲明了,凡夫上至四空天,下至阿鼻地獄,雖然苦樂享受不同,總不免生死輪回、流轉六道。

  3 人生尤爲苦短,古人說,“出息難期入息,今朝不保來朝”、“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爭人爭我,到底成空。誇能誇會,畢竟非實”。

  4 “是又何苦廣造罪業,總落得世世酬償、冤冤相報無有盡期。是以真正覺悟此事者,無不急求出離,是爲生死事大。”

  5 蓮池大師說:“今生持戒修福的出家人,如果未能達到明心見性,念佛求生淨土的信願微弱,這種人來世多投生在富貴人家,亦必然爲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當時有一位老僧,聽了此言,不以爲然!

  6 蓮池大師說:“不要講來生,眼前我曾經見到一個出家人,他在北峰山陰結茅篷清修。十年之後,由于信徒日多且敬仰道德,爲他另建道場,請他遷往那裏去當住持,于是他漸漸染了習俗,以致墮落,往年十載清修功德到現在都失掉了。現世尚且如此,何況來生?”

  7 老僧問:“這個人是誰?”蓮池大師說:“那人正是老兄!”老僧聽了默然無語。

  8 出家人要知道爲衆生造福,廣結法緣,爲當來普度衆生做資糧,萬萬不可以享福;一享福,總不免才覺又迷。

  9 世間人醉生夢死,不求出離生死苦海,這句話是真實話。世人大約分作貧賤、富貴兩類。貧賤的天天忙于衣食,富貴的也天天忙著享受,二者受用雖不同,其忙則一。忙到老死而後已。

  10 身雖然死了,心忙還沒有止住,于是帶著這永無休止忙碌的心再投胎,再忙到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夢,縱然經曆百千大劫,也無了期。再看看諸佛菩薩,朗然獨醒,大丈夫應當如是。

  11 心裏面喜歡出離生死苦海,當然這是對于已經覺悟的人,還有許多人迷在這個世間,還不想離開、不想出離的,這是迷。

  12 覺悟的人想離開這個世間,尤其是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真是天下大亂!這個世界找不到安穩的地方,天下大亂,不值得留戀,真正的覺悟的人誰會不想出離呢?

  13 出離生死苦海,你只要起這個心、一動這個念頭,佛就有感應。

  14 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當時那些衆生求出離的心很懇切,感動佛到這個世間來出現、來應化,正是衆生有感,佛就有應。

  15 給諸位說,我們中國人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的人要聰明。中國人看破這個世間的多,求出離的人多,所以許多諸佛菩薩在中國應化,這是我們在曆史上所見到的。

  16 藏傳佛法雖然很盛,比不上漢傳,爲什麼?藏人沒想出離,他想轉世。

  17 中國人心量很大,十方諸佛菩薩都來應化弘法利生,用不著轉世。

  18 實在講,這個世間五欲六塵染汙的力量很大,所以轉世有的時候是一世不如一世。

  19 中國人覺悟的多,他真正想出離,所以淨土法門在中國大行其道。

  20 自從東晉慧遠大師建立第一個蓮社,念佛這個風氣在中國非常普遍,依照這個法門出離生死、出離輪回的,不曉得有多少人!

  21 禅,很難出離。倓虛法師講,禅真正有了成就,得禅定,他將來也不過就是生四禅天而已。

  22 看他功夫淺深,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還是在叁界之內,不能超越!真正超越,唯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條路。

  23 佛用“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能把一切衆生個個超越六道輪回,個個都超越生死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圓滿菩提,這個太妙了!

  24 查遍《大藏經》,沒有其他法門如此。念佛法門太奇妙、太奇特了!

  25 佛爲我們說《彌陀經》、《無量壽經》,幫助我們認識事實的真相,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脫離生死苦海,圓成佛道。這是佛慈悲到了極處!

  26 六道生死輪回是真苦,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一定要發心出離。

  27 出離生死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經《無量壽經》裏面爲我們提出了修行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28 發菩提心就是信願,一向專念就是執持名號,這兩句就是小本《彌陀經》所說的信願行叁資糧,這叁條缺一不可。

  29 第一個條件是發菩提心。我們修學能不能成就,關鍵在能不能堅固自己的“菩提心”。

  30 “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一個覺而不迷的心。能夠常常保持覺而不迷,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

  31 凡夫的心跟這個恰恰相反,迷而不覺,所以這才變現出六道的境界,永遠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苦海。

  32 學佛,我們在佛經裏面讀到,決定不是這一生、這一世,而是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的薰修。結果怎麼樣?我們自己比誰都清楚,還落得如此地步。

  33 我們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苦海,原因在哪裏?說實在的話,佛在經上常講“忘失菩提心”,真正的原因就在此地。

  34 我們念念是爲自己,所以菩提心永遠見不到。爲什麼?念念爲自己就是迷惑心,與菩提心恰恰相反。

  35 我們以迷惑顛倒這種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怎麼能夠發得出來?由此可知,遠離迷惑顛倒,菩提心就現前;換句話說,必須要把自私自利、分別、我執放下。

  36 我們天天都在勸導,天天都在互相勉勵,效果不彰,原因就是我們的執著太堅固,不能放下,不肯放下,麻煩在此地。

  37 我們菩提心發不起來,道業不能成就,不但在行門裏面不得力,解門裏頭亦複如是,也不得力。

  38 我早年學佛,第一天見章嘉大師的面,我就提出這個問題: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入佛境界?他老人家教給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

  39 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裏下手?他教我“布施”,頭一天見面,他教我的方法。教了、學了,要真幹,然後你才能夠悟入。只是聽,只是講,不能落實,你永遠入不了境界。

  40 菩提心它的性體是至誠心,這佛說的。真誠到極處叫至誠,至誠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體。

  41 至誠不是修得的,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我們現在迷惑了,完全違背了真誠,流落到十法界,流落到六道,更不幸地流落到叁途。

  42 叁途在哪裏?叁途就在現前。一念貪愛是餓鬼,一念嗔恚是地獄,一念迷惑是畜生。

  43 不要看我們現在樣子還像個人的樣子,如果你叁毒煩惱沒有消除掉,一轉眼這個身就變了形狀,就換成叁途苦難之身。

  44 人間,我們遇到這些天災人禍算什麼?不算災難。墮落在叁途,那才是真正的災難!

  45 我們墮落在叁途時間很長,叁途之苦,苦不堪言!要是墮落在叁途地獄,那要過無量劫你才能出離。

  46 現在人追求的是財色名食睡,他付出了什麼代價?完全違背性德,完全違背了善行,就是十善沒有了,念念都墮在十惡。

  47 他明顯地付出代價,那就是叁途苦報。你在這個世間有多長的壽命,你造作的這些惡業,將來墮落在叁途。叁途墮落容易,出離難。

  48 你要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出離!你要真的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還願不願意幹這樁事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