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面對多災難的時代

  如何面對多災難的時代

  佛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又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弟子應以怎樣的心態,看待時代的變化,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尤其近兩年,世界各地都充滿了爆炸性的危機,我們必須要明了。明了是智慧,有智慧還得要有功夫,而修行總原則不外乎“看破、放下”,守住此原則就能心安理得。

  我們要知道,時局無論怎樣動亂,這是衆生無始劫來累積的業力。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琉璃王滅釋迦族時,世尊看在眼裏也無能爲力,他對弟子們說,這是業力使然。過去生中所結的怨恨,冤冤相報非常殘酷,而我們將來可能看到比琉璃王滅釋迦族還要殘酷不止千萬倍的事情。

  學佛是學覺悟,覺悟與不覺悟的人不相同。不覺悟的人遇到這些事情,就會憂慮、恐懼,想避免這個災難;覺悟的人則不然,他了解前因後果,絕不做避難想。面對此事,心地坦然,不驚不怖,盡心盡力做好本分之事,就是讀經、研教、念佛、斷惡修善,只要有一天時間,就積極認真努力去做。若災難臨頭也無恐懼,對將來清楚明白,自己會轉移到好地方去。緣分殊勝的,會從這濁惡之世,轉生到極樂世界;緣分差一點的也會生天。生命是永恒的,沒有生死,只是轉變而已。覺悟的人希望自己的轉變,愈轉愈殊勝;而迷人則是 越轉越苦,在十法界裏往下轉,覺悟的人是往上升。

  平常就要用功夫,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根塵相接觸時,斷自己的貪嗔癡慢。順境沒有貪愛,逆境沒有厭惡,因爲順逆境界皆是自己的業報。過去今生所造的一切善業、不善業,果報現前,自己應當承受。迷人受果報,有苦樂憂喜的感受;覺悟人受果報,心地清淨平等,如如不動。果報現前,若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便不生煩惱,智慧增長。

  惠能大師當年見五祖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因爲他真看破、真放下。看破是明了事實真相,放下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故能常生智慧。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如此,就是真功夫。若再能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就是徹底的覺悟,不但永脫輪回,也永脫十法界,在大乘法裏,真正取得最殊勝的成就。

  一般學佛不能成就的障礙,就是在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起不善的心,動不善的念,固然不好,但起善心、動善念也不好。因爲起惡心動惡念,造的是叁惡道的業;起善心動善念,造的是叁善道的業,還是無法超越輪回。可是佛又時常教導我們要“斷惡修善”,這有沒有矛盾?如果你能真正明了佛的意思,就沒有矛盾。因爲佛所說的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之善是相對的,相對的是輪回。佛所講的法不是相對的,是善惡兩邊都離開,這才是真正的善。

  《壇經》有一段能大師對惠明的開示。惠明是四品將軍,跟隨五祖出家,他是軍人,性情急躁,動作粗魯。能大師離開黃梅之時,有一群人去追趕,想搶回衣缽,結果被惠明追上了。能大師將衣缽擺在一塊石頭上,自己藏在草堆裏。惠明見到衣缽在那裏,卻無法搬動,于是大聲叫道:“我是爲求道而來,不爲衣缽。”惠能大師聽到此話,從草堆裏出來。他要求能大師傳法給他,能大師教他完全靜下來、定下來,什麼都不要想。過了一會兒,能大師問:“不思善,不思惡,此時,哪一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經惠能大師這一問,他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他在黃梅天天接受五祖的教誨都沒有開悟,而這一句話就將他點醒,這是因爲此時他發的是誠敬之心。因此,到一念不生之時,就是開悟的邊緣,有人一點,無明殼就破了。

  我們今天修學的困難,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若徹底放下,幾分鍾的時間,有人給你一點,或說不定是什麼因緣就能開悟,可見妄想、分別、執著是大障礙。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我們被這叁種煩惱障礙了自性,生生世世搞輪回業不能出離,原因在此。因此,只要一放下,天下太平,正是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覓生死都了不可得,這是真實話。《般若經》雲:“一切法不可得。”不但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若見到一切法不生,就證得無生法忍。《仁王經》講,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薩。證得無生法忍,就能真正見到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生不滅,當然不可得。這個現象就在我們現前,可惜我們看不出來,而無生忍的菩薩看出來了。

  《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夢幻泡影是講現象不可得,如露亦如電是講現象存在的時間,如電一般短暫。電是閃電,其實閃電的時間還是很長,有兩、叁秒鍾。佛在那個時代,大家感官中感觸到的,閃電是最快速的,因此佛用它做比喻。

  我們現在用光速來比喻,光速一秒鍾叁十萬公裏,我們講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萬分之一秒、億萬分之一秒,大家好懂。譬如我們使用照相機,一般的快門是六十分之一秒、一百二十分之一秒。若是照飛機、照活動的物體,通常用五百分之一秒的快門。好比飛機在天上飛,你拍照下來,它是靜止不動的。從這個概念上體會不生不滅,它存在的時間極其短暫。這個現象存在的時間,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生滅速度轉變之快,我們無法想像。八地菩薩是不動地,他才能見到一切法生滅的現象。其實這個不生不滅還是有生滅,是生滅太快了,幾乎生滅同時,見不到生滅的現象,所以說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

  了解事實真相之後,萬緣就放下了,因爲一切法不可得。得失的念頭沒有了,然後在世間與諸佛如來一樣隨緣;隨緣多自在,沒有得失,沒有生死。再進一步說,沒有垢淨,沒有斷常,也沒有來去。《中觀論》講的“八不”,完全是事實真相,就在我們眼前。菩薩有智慧,看得清楚;我們凡夫愚癡,不了解事實真相,面對境界起心動念,胡作妄爲,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而感受苦報。這些果報是業力顯現出來的,佛不能度,佛無法救;佛能度、能救的,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爲我們說清楚,讓我們覺悟,我們也入佛境界,這個問題才能解決。因此,佛度衆生,僅是教學而已。

  佛對衆生的慈悲,可以從“四悉檀”來了解。無論何時何處,接觸一切大衆,你有慈悲心想幫助,就是用四悉檀的原則。第一、“世界悉檀”,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第二、“爲人悉壇”,念念爲他人的利益著想,讓他歡喜,這就是佛家常講的“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這兩條就是用利欲來引誘他。第叁、“對治悉壇”,關系建立了,信心建立了,成爲好朋友,他有毛病,你就勸導他,用方法對治他的毛病,幫助他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第四、“第一義悉壇”,幫助他圓滿成佛。現今第一義悉檀,就是勸他“深信淨土,念佛往生”。

  我們第一次與人接觸,第一個目標是讓對方生歡喜心,然後是無條件的布施供養,先不要講過失。幫助人要有方法,佛的方法巧妙極了,這是真實智慧,善巧方便,我們應當要學習。

  面對再大的災難,處之泰然,清清楚楚。我們要有慈悲心,不能舍棄衆生,要盡心盡力去幫助,能幫助多少就幫助多少,功德就是圓滿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