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力與欲望
【願力與欲望】
願力與欲望有何不同?佛法講發願,世間人講心願,心願是欲望,發願則不然,但是一般人確實很難辨別。倘若你能明白其中道理,也就不難辨別。以《金剛經》爲例,佛法常講“四弘誓願”,若離四相、離四見發願,這是真的發願;反之,願就是欲望,這是一個揀別的方法。另外,一切隨緣是發願,攀緣是欲望;爲自己是欲望,爲一切衆生是發願。
《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有此四相就不是菩薩,是凡夫。凡夫有欲,所以有欲界;凡夫有分別、執著,所以有色界和無色界;色界是執著有,無色界是執著空。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才能超越叁界。念念以我爲本位,念念都想到我,發的一切願都變成自己的貪欲了。
【建道場】
我們冷靜去觀察,仔細去思惟,在經典上,釋迦牟尼佛與這些大弟子,從來沒有去蓋廟、建大道場。道場在哪裏?維摩居士講得好,清淨心就是道場,慈悲心就是道場,不是形式。這些形式上的道場,都是帝王大臣、信徒們貢獻的。
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他的道場是怎麼形成的?隨緣成就的,沒有一絲毫攀緣心。他到了雲棲山,看到這裏風景很好,所以自己就搭個茅篷修行。之後有人看到這是一位有道德之人,想去親近他,所以在旁邊也蓋個茅篷。後來,被一些有地位、有財富之人發現,就發心替他們建道場。所以蓮池大師沒有去化緣,那個道場是自然成就的。若是自己想去募化,那是欲望,不是願力。所以欲望度不了衆生,將來自己還是往叁途去。《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得清楚明了。一生不建道場之人,能往生作佛、作菩薩,這個果報不一樣。
佛法究竟真實的宗旨是“自覺覺他”,千萬不能做自迷迷他之事,自迷迷他沒有不墮地獄的。出家人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隨緣。出家衆對出家衆也是布施供養。他下廚做飯供養,我們用托缽的心理來接受,他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分別。我們用這種心態過日子,這叫修行。心要清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保持清淨心。唐朝龐蘊居士示現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劫難真的在眼前,自己一定要認真努力,放下萬緣,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真實智慧,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做到自度度他。自度的緣具足了,度他隨緣,絕不攀緣。現在社會上也有所謂“創造條件,創造機會”,佛菩薩也會創造條件、創造機會,但是創造條件也必須在條件具足之下,才能創造;創造機緣,也是機緣湊巧;沒有條件、機緣,是不可能創造的。這在佛法裏稱之爲“善巧方便”,比世間人說得好,說得真實、圓滿。
真正佛弟子要學佛陀,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向佛學習決定沒有過失。佛爲我們示現一個最好的榜樣,每天吃飽穿暖,有一個小地方可以遮蔽風雨,足矣!佛沒有建道場的念頭,佛一生爲衆生講經說法,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只做這件事情。從這些地方我們要深深去體會。
【上智與下愚】
在佛法裏,無論修學哪個宗派,最容易成就的是兩種人:一是上根利智,一是下愚。常言說得好,“愚不可及”,我們比不上下愚之人。爲何這兩種人容易成就?這兩種人用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所以他能成就。中等根性之人疑惑、夾雜,還要中斷,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所以佛才教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可以減少疑惑、夾雜。學的東西多了,看到佛在這個經上講“有”,在那個經上講“空”,到底是有、還是空?你就會懷疑釋迦牟尼佛,連佛都不相信了。
必須要知道,佛無有法可說,佛說法是爲破執著。此人執著有,佛就爲他講空,破他有的執著;那個人執著空,佛就爲他講有,破他空的執著。正因爲衆生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才有法可說;若衆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宗門大德講的“口挂牆壁”,就沒得說了。我們經論讀多了,決定生疑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不如下愚,不如那些老太婆,她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聽經,一句佛號念到底,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走的時候瑞相希有,這是我們比不上的。但是有疑惑一定要解除,否則就是障礙。上智之人,一聞千悟,一接觸就通達、明了,一點疑惑都沒有,所以很容易成就。
【結論】
我們對于願力與欲望一定要辨別清楚,落在欲望裏,就是造叁途業,這是輪回心造輪回業。要知道,輪回心修學佛法也是輪回業,輪回心念阿彌陀佛還是造輪回業。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講,念佛人的一百種果報,第一就是墮阿鼻地獄。爲何念阿彌陀佛還會墮阿鼻地獄?就是輪回心,迷惑顛倒,他不是發願,他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實在是太可怕了!而別人造,我們也不必說,說了與人結冤仇,他也不會接受。要緊的是自己要明白、要清楚,自己決定不可以造,要死心塌地,安分守己,好好修行,念念與戒定慧相應。
我們把水平降到最低,念念與五戒十善相應就不錯了,五戒十善真正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你的持戒就圓滿。心地真誠、清淨、平等,老實念佛,這一生決定成就。以自己成就的法門,介紹給有緣的衆生,就是自行化他;除此之外,一切放下,不要再打妄想。不要想著自己要蓋個大道場,要接引許多衆生,衆生是接引了,但是不曉得接引到哪裏去?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才能了解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