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開心量,包容別人
《華嚴經》第二卷的開端,展現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境界。老子所謂“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也在這段經文中體現。經上講的“大忍”,就是真忍,是用真心的忍,真心心量大,無所不容。唯有對于事實真相徹底明白,才有如此大的心量。而此境界是本有的,不是學來的,也不是漸漸得到的,所以佛才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我們本來是大忍,本來是佛,與毗盧遮那佛、阿彌陀佛一樣,現在會變成這樣,是因爲迷失了自性、真心。而佛法教學無他,只是幫助衆生恢複本來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確實無有一法可以教導衆生。所以聖凡、生佛,就在一念迷悟而已。佛常歎惜迷惑的衆生爲“可憐憫者”,就是因爲迷失自性,所以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甚至于兩個人相處都有意見,都合不來,真是可憐憫到了極處!
《華嚴經》一開端展現出,盡虛空、遍法界各類的雜神衆,有善神、惡神,有十法界的八部鬼神,還有諸天天王等,共一百七十五個不同的族群。真是無所不容、無所不包,此心量多麼大!我們也要恢複這樣的大心量。若不能容忍,與人結怨,造成冤冤相報,你障礙別人,別人就障礙你;你破壞別人,別人就破壞你,造什麼因就受什麼果報,果報通叁世非常可怕。所以,你包容別人,別人包容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幫助你,是永遠不變的真理。這是佛在《華嚴經》上現身說法,展示給我們看,讓我們去體會。
佛菩薩偉大之處,在于從不與人爲敵,連對極惡的惡鬼也尊重愛護,因爲知道是同一根本,同一自性。曹植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都是同根生,這個根就是真如自性。
一個族群不能包容其他族群,就會有族姓之間的械鬥;一個國家不能包容其他國家,就會發生戰爭。要解決這些問題,心量一定要大,起心動念都要想到一切衆生,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才能消除一切誤會、矛盾、隔閡、歧見,世界才真正得到和平安定。若念念只爲自己的利益,忽視對方的利益,忽視人類整體的利益,縱然天天喊世界和平,也只是一句口號,不能落實。因此,心胸狹窄之人無法解決問題。世界上各個族群、國家的領導人,一定要拓開心量,念念爲全世界一切苦難衆生著想,安定和平才能落實。
假使人人都想到地球上一切衆生的利益,問題依舊不能解決,因爲心量還是太小。我們只愛護這個地球,不愛護其他星球,將來還會爆發星際戰爭。所以心量要擴大,要學習佛菩薩,起心動念關懷盡虛空、遍法界,一個衆生都不舍棄。倘若沒有這麼大的心量,怎麼能做到“衆生無邊誓願度”?心量狹小,連一個人都容納不下,每天發願,豈不是侮辱自己,欺騙佛菩薩?那是打妄語。說得很好聽,做得全是背道而馳,那是造業,所以古德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學佛還會墮地獄,原因就在此地。
不研教之人做錯事,還情有可原;我們天天研究佛理,對這些道理沒搞清楚,還迷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中,這連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我們能從此地醒悟過來,就是真正覺悟了。此時讀《華嚴經》才真有受用,思想觀念就轉變了;這一轉變,就是“入佛知見”。明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本是同根生,就是佛知佛見。
《地藏經綸貫》中,青蓮法師講:“無相無名,絕思絕議”,這就是《金剛經》的義理與精華,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若是體會到這句話的真實義,思想觀念、言語行爲就會轉變,轉凡成聖。懂得一分,轉變一分;懂得二分,轉變二分,轉變的角度大小,與理解的深度成正比。這也能做爲考量自己修學功夫的方法,果真有進步,心地會日益清淨,智慧會日益增長,煩惱也會日益減輕。到煩惱輕、智慧長時,世出世間一切經論展現在面前,無量無邊的義趣自然湧現。所以,真修行就是在心理觀念上做一個大轉變。
我們是迷惑的衆生,轉變唯一的依靠就是聖教,依靠聖教指導的方向與目標,認真做轉變,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轉迷成悟,超凡入聖,我們要做這個工作。對于有緣的衆生,也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轉變;雖幫助衆生,但心地依舊保持清淨,絕不著相;著相就會生煩惱,心就被汙染了。佛菩薩教導一切衆生,能保持清淨心,不被汙染,衆生能轉變思想觀念,贊歎歡喜;不能轉變,心底依然清淨,不落痕迹,這正是《般若經》所講的“叁輪體空”,所以佛菩薩永遠自在,永不退轉,道理在此。
我們修學進得少,退得多,就是念念被汙染。教導別人,人家肯接受、有進步,心生歡喜,這被歡喜汙染了;反之,人家難以接受,或者不能做到,甚至所作所爲與所教的完全相違背,就生煩惱,這被煩惱汙染了,汙染就會退轉。若能做到《金剛經》上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心不受汙染,就不會退轉了。
佛教導我們的,句句都是真實語,要依靠佛的教誨,自求多福。真實的福報就是幫助一切衆生,就是認真努力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懂得自求多福之人。希望大家對大經裏的教誨多加留意,則一生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