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功夫得力
【看破、放下】
《彌陀經》中,世尊叁次勸導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六方佛勸勉我們當信是經,也是勸告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六方佛是代表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由此可知,世尊勸導我們求生淨土,也就是十方一切諸佛都勸我們求生淨土,這個勸告是真實不可思議,懇切至極。
佛爲何如此勸導?佛教化衆生,無非是令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往生極樂世界才是圓滿的破迷開悟,得究竟樂,永不退轉,直至成佛。此是一切諸佛成佛道、度衆生的圓滿大願,所以一切諸佛才苦口婆心的勸告。我們讀經研教要能深深體會這個意旨,認真努力,老實念佛,才不辜負一切諸佛。
我們皆有此心念,何以功夫不得力?這是煩惱習氣在作祟,障礙我們的道業與精進。《金剛經》教給我們非常重要的原則,破除障礙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佛法也要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了事實真相。若我們本著經上所說的原理、原則,仔細觀察世出世間一切現象,就能明了。明了事實真相,于世出世間法不再起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放下。放下之後,不但在修行上沒有障礙,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也得大自在,和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遊戲神通,無二無別。《金剛經》說,我、人、衆生、壽者全是假的,全是夢幻泡影,其存在的時間如露亦如電,這是事實真相。
“叁十七道品”是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叁十七道品分爲七科,首先“四念處”就是教我們看破。四念處所說的,與《金剛經》講的我、人、衆生、壽者全是假的,是一個意思。《金剛經》是對大乘人說的,而四念處是下下根機之人得受用。所以,叁十七道品如同六字洪名,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九法界衆生修學都不離此原則。
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觀此色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第叁、“觀心無常”。仔細思惟,一個人來到世間短短幾十年,縱然長壽活到一百多歲,也是一彈指,刹那之間。第四、“觀法無我”,包括“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觀身、觀受、觀心都是屬于“我相”,與《金剛經》的旨趣完全相同。看破之後,要放下;叁十七道品裏的“四如意足”,就是放下,于世出世法都不再放在心上。
【修叁學、六度、十願】
佛教導我們,既得人身,要在世間住幾十年,正所謂“既來之,則安之”。所以,聰明人、有智慧之人懂得積功累德,因爲他們明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積功累德應該如何做?這就是“四正勤”的教導,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一定要斷自己的煩惱習氣,修善決定要修戒定慧叁學,修菩薩六度,修普賢十願,將叁學、六度、十願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持,就是積功累德。
與“戒定慧”叁學相違背的是“貪嗔癡”叁毒。佛教導我們以戒學斷貪,以定學斷嗔,以慧學斷癡,轉貪嗔癡爲戒定慧,這是斷惡修善。“菩薩六度”說得更詳細,以布施斷悭貪,以持戒斷惡業,以忍辱斷嗔恚,以精進斷懈怠,以禅定斷散亂,以智慧斷愚癡。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能遵守這六條原則,此人就是菩薩。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與此原則相應。
“普賢十願”是菩薩圓滿的大行,經上講,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行的核心是圓滿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普賢菩薩的心量;以此大心量修一切善法,皆是普賢行。《華嚴經》上,將普賢無量的行門歸納爲十大綱領,即“普賢十大願王”,這十條是普賢行的總綱領。這十個順序不可顛倒,第一“禮敬諸佛”,是行門的根本。對一切人事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都要恭敬。經上說:“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以孝順父母之心孝順一切衆生,以尊敬師長之心尊敬一切衆生,此人即是普賢菩薩,其所修學的就稱爲普賢行。這是普賢行的核心,普賢行的根基。
以“禮敬”爲基礎,第二修“稱贊如來”。古聖先賢教人隱惡揚善,這是修養自己的德行,也是爲了社會安定,希望大家都看到好的一面。一切衆生煩惱習氣尚未斷除,有醜陋的一面,醜陋的不必提,美好的要盡力去宣揚,讓一切衆生都能覺悟到應該斷惡修善。你造惡,人家原諒你,一句話不提,你就生慚愧心;你造一點善,別人表揚、稱贊你,這是鼓勵修善。此用心很善、很好。
第叁“廣修供養”,一切衆生無論在物質、精神方面有缺乏,我們若有能力,要盡心盡力主動去幫助,不必等人來求,這是布施供養。以菩薩來說,這是布施;而普賢菩薩的布施,則稱爲“供養”。因爲普賢菩薩看一切衆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是“供養”,這是對一切衆生尊敬到極處。第四“忏除業障”,這是講自己的修行。
“普賢十大願王”裏,每一條都包含圓滿的行門,條條如是,互相含攝。如此念佛,功夫豈有不得力之理?如此念佛,豈有不往生之理?所以佛教導的這些原理、原則,我們必須在生活當中掌握住,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不辜負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