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談菩薩行

  淨空法師談菩薩行

  △ 菩薩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與本性不相應。正覺是覺悟覺察絕對正確,凡夫迷而不覺,小乘羅漢及辟支佛均爲正覺,以正法自覺謂之正覺。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發心度人,是被動的度生,不求他,他不度;菩薩爲不請之友。度生本來不易,衆生不肯接受還要找麻煩。大乘佛法開頭難,從初發心到初住難走,初住以上的境界, 越走越容易;小乘則反是。以念佛法門而言,得到理一心不亂,可以到圓初住以上境界。平常把人我是非利害丟得幹幹淨淨,即能得一心;如仍然有人我是非,不但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也得不到。

  △ 十行菩薩修六度是度自己的,十行以後才能度他。依此推論,凡夫修六度多分是有利于自己。如布施可以度自己的悭貪之心,受施者所得之錢財有限,不過用布施爲手段,以成就自己治貪之功。諸惡莫作是持戒的前方便,若起一惡念,障礙他人,持戒即不清淨;很小的善事未做,即違衆善奉行之旨,若隨時留意身口意叁業之造作,何時何地不是道場?忍辱也是成就自己,接受他人之侮辱毀謗,可以爲自己消災,他人無緣無故來找麻煩,應作還債想。學佛的要件是成就自己,無論受任何委曲冤枉,都不怨天尤人。如作得到,則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可放心度衆生;若仍存有計較之心,是非人我萦繞于懷,學佛算白學了。

  △ 真善知識是(1)能辨別善惡因果;(2)厭棄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而勤求涅槃;(3)有大悲心,修六度萬行;(4)修一切善,離一切相;(5)無障礙修學普賢行門。

  △ 用下列十種方法教導衆生者,謂之善知識:(1)勸發菩提心;(2)增長善根,凡能聞到佛者均系夙有善根,令其增長;(3)勸修六度萬行;(4)一切境界能得解脫自在;(5)成就一切衆生;(6)能得辨才無礙;(7)不著世間法;(8)于一切劫修行無厭;(9)安住在普賢行上;(10)令入一切佛智,入佛知見。

  △ 大乘佛法是處在五欲六塵之中而不染,與衆生同事(四攝法之一)而隨時隨地提高警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厭叁界六道。

  △ 世間種種行業,一轉變過來,即是佛菩薩的行業。佛菩薩穿衣吃飯都是在修般若波羅密,在日用平常之中注重觀行,即能轉變過來。大乘菩薩是在五欲六塵之中修行;小乘人遠離塵勞,沒有善巧方便,乃是笨的辦法。小乘人未見性,般若智慧未開,只能解脫叁界之內的生死,而不能解脫叁界之外的變易生死,沒有方便智與根本智。若有方便智,在修行中均可轉變爲普賢大行。但大乘行如不慎重,亦能發生流弊。菩薩有隨順煩惱行,爲度生之方便,對衆生有利益時,迫不得已而偶一爲之;如自己程度不夠,幸勿輕于嘗試,阿難已證初果須陀洹,尚且遭摩登伽女之難,何況其他!

  △ 叁世諸佛是靠山,菩薩一言一行均根據叁世諸佛之教訓;叁世諸佛攝受菩薩,菩薩再攝受衆生。凡夫要把意識心去掉,依靠經典,依教奉行,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再證實相般若。如此修學,大經大論,讀誦受持,轉識成智,大開圓解。所以說欲有成就,必須依靠叁寶。

  △ 大乘法難行,尤其是在末法時代,似是而非的佛法,老修行人亦難以分別。大乘有隨順煩惱行一說,初學佛之人不可不知。見了性的大菩薩,爲了度衆生,可以隨順煩惱行,爲情勢所迫,不得已而爲之。如羅什大師之吞針故事,即其一例。如一般凡夫四相還沒有破,一隨順煩惱,即入叁惡道,不但破戒而且破見。這要看自己的程度如何,幸勿自尋苦惱。

  △ 凡生到西方者均是菩薩,皆能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此種能力是神通圓滿的示現。在裟婆世界不要求神通,求神通必墮地獄,所得的利益很小,而其副作用則甚大,容易走上歧途,招魔障。

  △ 學佛應將佛所說義趣徹底明了,使心中了了,然後修行,遇一切境界時乃能曆事練心。在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將其所領悟之義趣存養心中,使經義與我心融成一片,如此便是觀照,便是薰習,不一定要打坐參禅。

  △ 佛在一切處所教化衆生,無有疲厭,因其無功用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欲有所收獲,常不能滿意,必致灰心;佛盡心盡力教化衆生,什麼都不要,爲衆生工作而不求代價,不厭煩不疲倦。學佛人在家在社會,盡心供獻自己的能力,不計報酬,立志作大事不作大官,能如此則自無疲厭。

  △ 智慧是體,慈悲是推動力,神通是善巧,亦是教授法。凡是令我斷惑證真開悟的都是佛身,六塵境界亦是佛身,此世界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如耳根利,聽到樹聲亦能開悟。

  △ 所謂自受用身,是自己用這個身體作爲修行的工具,知其爲工具故不執著。佛以身作身教、作榜樣,身教即是律藏,佛的經典即是言教,身口意均有教化的作用。

  △ 法界指空間與時間所包括之一切。第一義是佛所證得的,亦即般若、真如、本性、究極清淨;有此智慧才能斷煩惱,念念與第一義相應,與真如本性相應。本性中一法不立、一塵不染,若常常正念真如,是破無明的妙法,由真如本性透出來的智慧,才能明了法界。故經雲:“法界所有皆明了,于第一義最清淨,永破嗔慢及愚癡,彼功德者行斯道。”

  △ 達磨祖師教法是觀心,心要極靜才行。後來人心漸鈍,難于成就,祖師們乃教人改參話頭。其實參話頭與念佛法門相類似,而參話頭如不破本參,不易成就;念佛果然功夫打成一片,亦能帶業往生,謂之二力法門,此功德之殊勝又非其它法門所可比擬。我們如不能直心正念真如,即應老實念佛,專心念佛亦接近第一義。

  △ 正助雙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無論修那一法門,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幫助成就。八萬四千法門均修定,淨土得一心不亂,是念佛叁昧,離開戒不成,戒幫助得定。止持是斷絕作惡的增上緣,作持是曆事練心。

  △ 欲見真如本性,必須離名絕相,破除我見;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起念即著相。我見是無始來的病根,不易破除;不過爲人處世應知萬事皆空,與我無涉,人情世態隨緣應付,事來即應,不爲所動,應完便了,心不著相,條理井然,毫無廢事,時時均在修行,處處皆是佛法。

  △ 人間有善亦有惡,善固可喜,而對惡世界亦不能生厭惡之心,否則即有分別心,無法行菩薩道。普賢行願品中有“恒順衆生”一項,即是不擇善惡一律平等。

  △ 信、解、行叁事不能說無有次序,但說同時並進亦可。學人須先有信心而後研求佛法,亦必先明佛法真實義而後方能真實修行。但若行得不夠,障深慧淺,即不能了解真實義;有解有行,信心才能堅固。叁事互有牽連,並無先後次第之分。真實依教作到謂之行,真實見到佛理謂之解,真實了解叁寶之益謂之信,故其中皆已含有證的意義在內,若論實際,無往而非證。

  △ 晏居之時,菩薩與凡夫不同,一則貪染,一則離欲。佛將五欲比作毒箭,對財色名食睡有貪愛之心,即不能行菩薩道。初發心的菩薩,明其理謂之解悟;在日常生活當中朝此方向走,等到了行與證的悟境時,即不在六道輪回,脫出生死。

  △ 世間苦難最多的時候,即有菩薩應化在人間, 在應化期間決不表明身份,如表明身份,對衆生弊多利少。凡是在五濁惡世自稱爲某某菩薩應化世間,必是冒充的,不可信以爲真。若是宣布自己來曆或承認是某某菩薩的化身,宣布以後即要馬上辭世,不作片刻留,如寒山拾得之往事。尤其在亂世,時時都有佛菩薩照顧世人,佛菩薩對于世人平等視之,無有差別之相,佛的清淨願是不帶任何條件的,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等無有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