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談持戒
△ 戒亦稱爲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叁無漏學爲根本。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迷著。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在只過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叁無漏學開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
△ 戒律在叁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記錄就是戒律。在行爲上以戒律爲標准,在思想上以經論爲標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 受戒容易,守戒難。持戒必須有智慧,如無智慧無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資相成。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降伏煩惱需要智慧,俗語說:沒有理智,控製不了感情。戒有二種,一爲止持,一爲作持。如五戒之規定均爲不應作,爲止持,屬自利;作持是必須要作,屬利他。例如,受菩薩戒之後,路遇病人必須爲其安置照顧,不管即犯戒,謂之作持。
△ 學佛人應常作如此想:佛製定的戒律是爲我一個人製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淨就是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此即禅宗的明心見性,故大乘學人的下手處即是破四相。學佛就要學吃虧,學上當,此種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對初學佛的人講這種話,一定把他講跑了,但是對老修行應說真實話。
△ 由初學佛到等覺菩薩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後就不要持戒了,因爲佛的行爲就是戒律。
△ 正助雙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無論修那一法門,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幫助成就。八萬四千法門均修定,淨土得一心不亂,是念佛叁昧,離開戒不成,戒幫助得定。止持是斷絕作惡的增上緣,作持是曆事練心。佛對于衆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導我們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淨心,失去清淨心所修的均爲癡福。除非爲了度衆生,否則以不接觸繁華世界爲上策。
△ 學佛之後看到某人能說不能行,就要批評他而造口業,是叁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後,天天看人家的行爲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卻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業的機會,還不如不受戒。須知戒律是律自 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規定在家人不准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 毀謗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對他恭敬,就如同恭敬叁世諸佛,若毀謗他則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爲不檢而招致衆生毀謗叁寶之因緣,他自己將來作墮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與衆生不發生關系。故古詩有雲:
其人戒定雖羸弱,善能說法度衆生;若能供養此人者,勝于供養十方佛。
△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否則礙于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有人不能吃素,亦不要勸其吃素,否則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叁淨肉。對于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 學佛是自己學佛,不必看人家學佛的精進程度如何,人家學與不學與自己毫不相幹。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只有自己造口業,對于自己毫無好處。如果機緣成熟,一說即能改過遷善,不妨倒予以規勸,否則還是不要管人家的閑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