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大乘.自利利他
佛經形容人身難得如「盲龜浮木」,我們既然生而爲人,同時具足一切順緣,一切學佛的內、外在條件,應該深自慶幸。因爲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即使未來能再次遇到,亦是非常的不容易,而且也不能永遠擁有。所以爲了追求未來世的利益,我們應該生起清淨的歸依心,而且要很謹慎地認識因果,明白何種行爲該斷、何種行爲該修,按照自己目前的能力好好地學佛,使身、口、意叁業逐漸地變得更爲柔和、更爲清淨。
如果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只是希望來世能夠做人或者生到天道,這樣的目標是不夠的,因爲人、天道的安樂是短暫的,並不能永遠保持。要知道,生死的本質是苦,不管是苦苦、壞苦或是行苦。世間上,雖有貧富貴賤之分,但是這些都不是固定的,都不是永恒的;生死裏面的一切現象,都是不可依賴的。我們在生死輪回之中,不斷經曆生、老、病、死的種種苦,不斷地投生到不同的生存狀態。除非達到徹底覺悟的境界,否則就無法解脫、出離。
如果我們修學佛法,只是爲了無法忍受個人的痛苦而尋求出離,這個佛法就不是大乘佛法。因爲所謂「大乘」佛法,是指我們發心學佛的唯一動機,是要令一切有情脫離痛苦,成就究竟的安樂──佛果。大乘之所以稱爲「大」,就是因爲這個心量的「大」。
因此,不管我們所用的法門是誦經、念佛或是禅思,只要動的念頭是爲了能利益一切衆生,那怕僅是誦一部經或念一句佛號 ,所造的功德就像所關心的衆生的數量一樣大。這種隨時隨刻要利益一切有情的想法,如果能夠不斷地持續下去,那麼就連穿衣、吃飯等行爲,都不會造惡業,因爲它的基礎就是利益一切衆生的念頭。然後把一切善業的功德回向給衆生,希望它變成衆生安樂的因。
事實上,我們真心利益一切衆生的同時,間接地也就是在利益我們自己。我們修學佛法,一切修持、作爲無非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乃至追求佛果,也只是希望能給有情安樂。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也就是修我們的心,培養我們的心恒常保持利他的念頭。凡事皆從利他出發,這樣的話,當我們碰到任何的困難,就會變得非常渺小。
舉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要奪取我們的財物,危害我們的身體、生命,我們可以把他當作是中了煩惱毒而發狂的衆生。如此思惟,就可以減少對這類衆生的瞋恨心,而且更會生起悲憫心。
對一般行者來說,如果他受的損害較小,還可以忍受,但如果是重大的損傷,要維持內心的平和,那就很困難了。除非已經成就忍辱波羅蜜,而且調伏了瞋恨心。不過對修菩提心的菩薩而言,無論遇到的傷害或損失有多大,他的反應都會是非常的喜悅,而且深深感激。爲什麼菩薩在損失的時候會感到喜悅呢?因爲當財物丟了或身體受傷,他會覺到這是償還多世惡業所欠的債。相反地,別人給他東西,反而不會很歡喜,因爲他了解到這可能將會進一步再造新債,而且不只是債本身,還加上利息,所以即使是很小的東西,他都不敢輕易接受。
一般而言,我們都沒有這種菩薩心腸,所以一旦碰到損失、傷害,就會生起怨恨心,如此的話,只會再造更多的惡業──生起種種煩惱、不善的念頭,所以除了損失以外,還加上更大的損失。這是多麼劃不來!不如去思惟:宿世的債,現在已還了。內心就會感到安樂自在。即使不能生起感激心,最起碼亦不要起瞋恨心。假如我們能夠這樣修心,學佛就會變得真實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