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座下瑜伽:六波羅密
在每座修法之間隔,
生起布施波羅密及其他波羅密,
了無叁種概念。
在座上修法期間,試著確立心的自性。在各座修法之間隔,不要偏離落入慣常。相反的,我們要發展六波羅密或六度。六波羅密是“超越的”(度),離于叁種概念(叁輪體空),因此幫助我們創造福德與智慧。這叁種概念分別是做者、受者與所做之行爲本身。
讓我們以第一個波羅密“布施”爲例,看看這如何發揮作用。首先,安住在這樣的狀態中:離于執著“我”爲布施主體的想法。接著,放下對受施客體的一切執著。這受施客體是接受我們幫助的人,我們通常期待這個人有所感恩。最後,我們不應該對布施這個行爲本身有所執著。如果我們完全離于這叁種概念,那麼我們就是在修持真正的或“超越的”布施,能夠度我們到輪回彼岸。
布施波羅密有不同的種類。第一種布施波羅密和布施物質有關(財施),例如食物、衣服及其他必需品。在布施時,布施者懷著清淨的發心,沒有第二念、隱藏的議題或未表明的動機。更大的布施是給予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或放棄我們最珍愛的財物,或放下對最親愛的朋友或親人的執著。超越上述層次的布施,只適用于已經真正了悟空性意義的菩薩,其所能夠布施的事物是沒有限製的。初地菩薩在爲了利益其他衆生而要犧牲自己的四肢,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時,不會有任何疑懼或猶豫。
第二種布施是布施佛法(法施)。這也分爲各種不同的層次。我們可以布施法本或資金,以便人們能研習或進入修道等等。爲了使佛法教法廣傳,並因而利益一切衆生,這是最佳的布施。偉大的上師在教導無數弟子時,所做的事情便是如此。
第叁種布施是給予保護而免于恐懼,協助病者和窮困者,保護陷入危險者,最重要的是保護生命(無畏施)。從事這種布施的一個方法,是在動物被屠殺之前,購買動物,或在魚只被捕捉之後,加以放生。
當然,任何一個布施的行爲都極爲正面。然而,我們必須放下對“我”的強烈執著,或對布施者、受施者和布施行爲本身的強烈執著,才是超越的布施(布施波羅密)。只有在這個時候,布施才是“超越的”,才能夠幫助我們在證悟道上前進。
六波羅密的第二個是“持戒”,也分爲叁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避免十不善業。第二個面向是懷著利他心,積極從事十善業。第叁個面向是所作所爲都是爲了利益他人,因而爲一切衆生創造不可思議的利益。
第叁個波羅密是“忍辱”,即完全棄絕嗔怒和惡意。忍辱波羅密也有叁個主要的面向。第一個面向是,不論人們如何傷害、虐待我們,都不爲所動。對于那些傷害、虐待我們的人,應該保持圓滿的包容和耐心,無論我們所受苦的是哪種惡意對待。第二個面向是用正面的心態來體驗痛苦,把痛苦用于修道之上,使我們有所進步,增長慈悲。偉大的噶當派上師說:“你的心應該轉向佛法;你的佛法修持應該朝著成爲一位出離者的方向發展。做爲一位出離者,你的生活應該專注于死亡的念頭。你的死亡應該就只在一個空蕩的洞穴中降臨。”把這種出離和決心視爲一種喜悅,而不是一個艱難的負擔。
第叁個面向是耐心面對修行的艱難困苦。我們在修道上所遭遇的任何事情,例如極熱或極寒,都不應該阻礙我們。我們需要擁有圓滿的忍辱和能力來忍受一切,而不感到沮喪不快。忍辱的究竟面向是無畏無懼地接受教法最甚深的意義。有些人光是想到空性,就感到痛苦或恐懼。我們不需要感到驚恐。事實上,爲能了悟空性的意義,我們所需要的是無畏無懼地接受這種廣大的見地。
第四個波羅密是“精進”。在這個情況下,精進是努力朝著崇高目標前進的喜悅。第一種精進如同披上一面盔甲。你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決心,不論外在情境如何,你將永遠懷著最大的決心和堅持,遵循過去偉大上師的典範。第二種是實行的精進(diligence of application),即把所有的力量用于佛法修行這個巨大的任務。不要覺得這個任務太艱難,或認爲你可以延後這個任務。相反的,你要在此時此刻決定進入修道,不會有任何拖延。
第叁種精進是永不滿足的精進,也就是覺得自己做得永不足夠。當我們從事禅修或念誦咒語等活動,或積極利益他人一小段時間之後,我們常常想:“喔,這肯定足夠了。”我們不要懷有這種沾沾自喜的想法,反而要像一頭饑餓的牦牛。當牦牛吃草的時候,它的眼睛不會看著它正在吃的草,而是盯著更前面的草。同樣的,絕對不要覺得你做的已經足夠,且要總是尋找修行的新機會。不斷努力,直到你爲一切衆生獲致證悟爲止。請記住,生起穩定的禅定(叁摩地)需要戒律。沒有戒律,你的禅修永遠不會進步。
第五個波羅密是“禅定”,梵文是dhyana(譯音禅那,意爲靜慮)。禅定波羅密有叁種。第一種禅定波羅密帶領我們達到輕安、甯靜的狀態。第二種禅定波羅密是成就修行的品質。第叁種禅定波羅密是直接利益他人。
我們需要避免修持禅定的特定障礙。第一個障礙是著迷于大樂、明光、明性、無念等修行的覺受。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我們有可能變得像個孩子看見許多色彩缤紛的事物,錯誤而深深被這些事物吸引。不要太看重這些禅修覺受。第二種障礙是執著于空性的覺受和空性的究竟意義。
一旦你克服這些陷阱,便安住在心之究竟自性的平等舍之中,超越散漫而充滿概念的念頭。這是善逝(sugatas)或那些已經了悟事物究竟自性者的真正禅定。
當你禅修時,你的心不應該太緊繃,也不應該太放松。緊繃束縛的心會製造大量的念頭,而使你分心。相反的,太放松的心易于陷入昏沈遲鈍,甚至陷入睡眠。你要避免太緊繃和太放松這兩種極端。不論你的心處于散亂的狀態或陷入昏沈,都要保持清晰的觀照。
你要持續且平衡地把心專注于禅修的對境。當然,念頭會生起,但試著不要太看重它們,只要讓它們自行消失即可。你的禅定應該專注于一境、持續不斷且明晰。每當禅修變得太松弛或太緊繃時,運用適當的對治法,你最終將發展出專注一境的禅定。
在修止時,你將經曆各種層次的覺受,最後獲得一個愈加平靜的心。剛開始,心難以駕馭且激動不安。掌控念頭的想法似乎和手握一條扭動的蛇一樣困難。當你試圖穩定自己的心時,它不斷朝四面八方奔跑。
一般來說,我們不注意心的狀態。事實上,我們沒有了解到,我們究竟有多少念頭。因此,當我們開始留意,試著靜坐時,我們或許會覺得念頭真的在增加。然而,念頭並非真的在增加,只不過是我們對念頭的覺察增長了。我們只是覺察到,一直以來,我們的心有多麼激動不安。這種心的狀態可以比擬爲湍急的瀑布。
這個不安、迷妄的心會製造並延續所有的煩惱和痛苦。請生起強烈的決心來調伏這狂野不羁的心。如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所說的,“如果我們堅持不懈,並且透過修學而變得善巧,那麼沒有什麼困難的任務無法變得輕易。”
當你平息這些狂野的念頭和粗重的情緒之後,你或許仍然會有如小瀑布般一個接一個而來的一連串念頭。這些念頭如一條快速流動的溪流,像小瀑布般沿著山坡流下。盡管如此,如果你堅持不懈地禅修,生起的念頭會愈來愈少,你的心將更平靜更專注。
事實上,仍然有許多細微、幾乎不可見的念頭在製造一種不斷的背景靜電噪音。想象你從遠處看著一條大河。河水看起來是靜止的。然而,當你走近河岸,你會看見河流時時刻刻都在穩定地流動。當你禅修時,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你需要堅持不懈的修學,以保持禅定,並使禅定的工夫有所進步。此即所謂的“熟稔”(familiarization,是“禅定”一字在藏文中的意義)。
當細微的念頭平息時,你證得“定”(steadiness)的次第。你將能夠專注于禅修的對境,沒有絲毫的散漫。這如同一片平靜的海洋,一般來說都是平靜無波,只有偶爾會因風而有所擾動。雖然在這個次第,你的心可以保持平靜的專注,沒有心的造作,但是噪音、生理的感官等等仍然會打擾這種甯靜感。如果你堅持不懈,證得圓滿的禅定,你的心將毫不費力地專注于你所選擇的任何對境,毫無困難、緊張或騷動。你的心將保持清楚而明晰的專注,沒有什麼事物會動搖心的平靜。這如同風無法撼動的一座巨山。
在你修學期間,可能會出現禅觀、大樂的感受等等各種覺受。雖然這是你有所進步的征兆,但是這些禅觀和大樂的感受等等,仍然受到無明的染汙,而不是智慧的覺受。因此,不論發生什麼事情,絕對不要迷戀,只要堅持不懈地修學即可。藉由這麼做,你的心將變得明晰甯靜。你的身體將感覺充滿大樂,非常輕盈,幾乎像是蓬松柔軟的棉球一般。這些是清淨障礙、修行有所進展的征兆。請記住,發展細微的禅定(叁摩地)需要戒律。沒有戒律,你的禅修永遠不會進步。
第六個波羅密是“智慧(般若)”。智慧波羅密也有叁種。第一種是從研讀所生成的智慧。第二種智慧源自甚深地省思教法,去除所有的疑慮、迷惑、誤解和猶豫。在這個過程中,你對所聽聞、所學習教法的意義確信不移。一旦你擁有這種確信,就能夠發展出從禅定而來的智慧。你要努力把教法融入你個人的覺受之中,並且加以培養。這個過程將使教法成爲你的第二天性。這樣的結果是,你最終將了悟本初智慧。修持戒律與禅定的主要目標,即在于增長智慧。
你所從事的任何修行都應該包括發菩提心、修持六波羅密、回向功德這叁個步驟。要學著離于做者、受者、所做行爲這叁種概念,並把利益回向一切衆生,這即是行于結合福德與智慧資糧的殊勝道。
《大藥 第十一章 座下瑜伽:六波羅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