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藥 第五章 如何克服障礙

  第五章 如何克服障礙

  

  在所有的障蔽之中,對自我的執著(我執)是輪回的真正根源。如月稱菩薩所說:

  

  我們首先執著于“我”這個見解,接著是“我的”。

  由于這種執著,

  衆生如同在水車磨坊般地在輪回中起伏循環。

  我向慈悲對待所有這些衆生的大悲者頂禮。

  

  當我們把某件事物描繪成“自我”,並且認爲“自我”是真實存在的本體時,輪回就開始了。顯而易見地,立論有“我”,便帶來“他人”,而“他人”不是“我”。這樣的結果是,我們開始區分事物,例如這是你的和我的物品、財産等等。我們因此創造了輪回的二元分立及隨之而來的痛苦。“大悲者”(Great Compassionate One)或已經圓滿了悟實相之無二自性的人,對那些落入分別心的衆生,無法不生起悲心。

  

  雖然我沒有傷他分毫,

  但是自無始以來,

  我的敵人“我執”已經侵入我的心,

  把我囚禁在可怕的輪回牢籠之中。

  

   我們把傷害自己、侵害自己財物或親戚的人視爲“仇敵”。我們可以用許多方法來應付一般的敵人,或改變我們和一般敵人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報複或試著傷害這些敵人。我們可以努力勝過敵人。我們可以和敵人握手言和。我們可以藉由對話、獻禮或彼此妥協來解決情況。情況會隨著時間自然而然地改變。我們曾經的敵人可以成爲我們的朋友,我們向來的朋友可以成爲我們的敵人。

   但是對“我執”而言,情況就不是如此。我執是一種獨特的敵人。雖然我們從未傷害“自我”,但是從無始以來,“自我”卻一直不斷地傷害我們。我執是殘酷而鐵石心腸的。我們無法和我執結爲朋友,也無法誘惑、賄賂、說服我執,也無法和我執建立公平的關系。不像普通的敵人需要睡眠,我執這個敵人一天二十四小時地攻擊我們。它絕對不會讓我們有喘息的機會。我們可以保護自己,和普通的敵人保持距離,但是我執這個敵人卻在我們的核心之中、內心之中。奇怪的是,我們卻從未驅逐我執。

  我們能夠做些什麼?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我執已經對我們造成諸多的傷害。我們必須認清敵人的身分,然後戰勝它。

  

   它在我身上已經施加數百種痛苦折磨。

   然而,我不但沒有怨恨它,

   反而信任它,並且受它控製。

  有比這個更嚴重的

  災難和迷妄嗎?

  

  你可以用叁種方法遠離我執這個敵人。第一個方法是攻擊“自我”這個想法及其産生的煩惱。第二個方法是透過正念和覺察,轉化這些具破壞性的情緒(煩惱)。第叁種方法是檢視這些情緒的真正自性,並且有目的地把它們用于修道。

  

  

  如何運用對治解藥

  

  誤給的忍辱不屑一顧。

  把叁寶做爲我的依怙,

  登上不退轉出離心的座騎,

  披上四無量的盔甲,

  激勵六波羅密的軍隊,

  今天,佩著空性與慈悲的銳利武器,

  我將斬殺我的仇敵!

  

   當你無法再容忍敵人而宣戰,這個隱喻描述了藉由攻擊來降伏煩惱的過程。我們采取行動來對付我執的時機已經成熟。爲了攻擊敵人,我們需要一群盟友。當然,叁寶是力量最強大的盟友。如果我們信任佛爲我們的向導,法爲我們的道路,僧爲我們的袍澤,我們將所向無敵。

   爲了進入沙場,我們也需要強壯的“不退轉出離心的座騎”。出離心是永遠脫離輪回的甚深願望。我們也需要盔甲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武器的傷害,防禦我們受到負面情緒之敵的攻擊。四無量心的修行法門是我們最精良的盔甲。這四無量心分別是:(一)無量慈心,也就是希望一切有情衆生擁有快樂和明了什麼是快樂之因;(二)無量悲心,也就是希望一切有情衆生離于痛苦及痛苦之因;(叁)無量喜心,也就是希望一切有情衆生若已擁有的快樂將不斷增長;(四)無量舍心,也就是希望把前叁個無量心平等無別地應用于朋友和敵人身上。修持四無量心能夠攻擊貪、嗔、癡、慢、疑等五個敵人。

  六波羅密是我們的軍隊。每一支波羅密軍隊都受訓來擊潰特定的敵人。布施波羅密殲滅貪婪吝啬。持戒波羅密征服反常不定的行爲。忍辱波羅密降伏嗔怒。精進波羅密驅除怠惰。禅定波羅密克服散漫。智慧波羅密擊敗無明與迷妄。這些軍隊需要武器,而滿懷慈悲的空性是最銳利的武器。我們擁有武裝和信心,肯定能夠克敵致勝。藉由擊潰無明這個敵人,我們將擊敗各種內在與外在的敵人。

  

  如果我不摧毀我執,

  它將繼續製造“無間地獄”

  及其他地獄的無盡痛苦。

  有哪個頭腦清楚的衆生不會采取行動?

  

  在這個持續製造痛苦的敵人面前,你不要沾沾自喜。你必須贏得這場戰鬥,對抗我執帶來的不斷傷害。如果你不這麼做,就會讓我執繼續“製造輪回的無盡痛苦”。

  

  

  藉由探究來舍棄負面情緒

  

  檢視“自我”的自性

  停留在何處及前往何處;

  你將會發現“自我”不具有絲毫的存在。

  “自我”是一旦被降伏

  就不會再起的敵人。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相信有個堅實而獨立存在的自我。現在是分析這個想法的時機。我們把自我視爲一個獨立的單位。事實上,我們把它視爲我們身體和意識的主人。我們想著“我的名字,我的身體,我的心識”,仿佛一個獨立而永久的自我擁有這一切(名字、身體和心識)。且來檢視,這個自我在哪裏?它在我們的外部?還是和身、心有所連結?如果它是在身體之內,那麼它是在身體的哪個部分?我們無法找到它。

   當我們如此探究時,我們發現自我只是個概念。但是這個概念從何而來?如果自我是呈現于心中的“識”,那麼自我住于何處?當它離開的時候,它前往何處?在過去的念頭和未來的念頭之間,自我會發生什麼事?自我是住在兩個不存在的事物之間嗎?自我的當下念頭,如何能夠存在爲某個東西?

   心識如同一條溪流或河川。因爲河川的曆史和特質,我們給予河川一個名字,例如我們把一條河川命名爲“恒河”。然而,這個名字只是我們對一條不斷變動的河流在心智上的指稱。當我們認爲,名字暗示著某種永恒而固定的本體,且此本體存在于那條流動河川的核心之中,我們就犯了一個錯誤。我們可以把河川命名爲“恒河”。但是沒有什麼會從那條河川冒出來說:“我是恒河的主體。”自我也是如此。

  一旦我們了解自我是一個變動的過程和一個指稱,當那些相連于“我”想法的強大心智因素生起時,我們便不再受到愚弄。如此,我們慢慢擺脫迷妄的糾纏,並且可從希望與恐懼的翹翹板上下來。

  

  在過去,無上的勇者菩薩

  藉由降伏這個敵人來證得大樂。

  了解在這危急關頭的風險和利益,

  不讓這個敵人逃脫的人

  乃是智者中的智者,

  勇者中的勇者。

  誰能夠與這樣的人齊頭?

  

  物質性的敵人能夠在潰敗之後重振旗鼓,再度攻擊我們;但是在和我執這個敵人的戰爭中,情況卻非如此。一旦我們真正了悟——不只是智識上的了解——我執這個敵人原本就不真的存在,這個敵人將永遠不會再起。過去偉大的菩薩藉由消融我執而證得解脫,即證明了這一點。追隨這些偉大菩薩的步履,爲你自己成就解脫。藉由這麼做,你將在對抗無明和痛苦的究竟戰鬥中獲勝,達成教法的目標。

  

  

  擊敗敵人

  

  爲了降伏我執,

  明智的諸佛

  詳釋八萬四千種教法,

  根據每個衆生的根器因材施教。

  

  這一切全都是爲了調伏我執。

  取決于衆生根器的層次,

  煩惱可以被根除、轉化或運用。

  然而在本質上,這一切的根本

  乃是無上的修學——菩提心。

  

   盡除對自我與實相的執著,乃是佛陀所有教法的目標。我執有多種形式,並且彌漫在我們的心與行爲之中。我們需要使用各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來攻擊我執。因此佛陀詳述了八萬四千種教法。

  基本上,我們可以用叁種方法來處理煩惱及煩惱之根源——我執:我們可以棄絕、轉化或運用煩惱。你要依照自己的天性和能力,應用最有效的方法。最安全的方法是使用直接的對治來去除每個煩惱。這種方法對每個人都有效。具有一些經驗的修行者,可以使用第二種方法來轉化情緒,而不是使用對治解藥來對治情緒。那些擁有較高才智和非凡能力的人,則可以實際把煩惱用于修道之上。記住,在每個情況之下,目標都是一樣的:去除我執。

  

  

  如何處理負面情緒:實用的闡釋

  

  人們要如何修行?

  不要受造作輪回的

  凡俗念頭所駕馭,

  而是用正念觀照掌控念頭。

  重新整合你過去所有的嗔怒,

  用對治的軍隊徹底擊潰嗔怒:

  這就是放棄煩惱。

  

   我們的念頭和心之造作日日夜夜煩擾我們。它們如同暴風雨中的強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如同黑夜濃厚的雲層,障蔽我們的真正自性。它們無法爲我們帶來甯靜,只會進一步讓我們落入痛苦的陷阱之中。我們總是讓各種煩惱“駕馭”我們,例如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我們讓它們侵入自己的心,並且任其坐大。這麼做的結果是,我們讓它們增長爲強大的力量。

   運用對治解藥來對治這些情緒,是雪謙·嘉察建議用來去除這些情緒的第一個方法。戰士藉由回想敵人在過去造成的一切傷害來爲戰鬥做准備。這些念頭能誘使戰士去殲滅他的敵人。

   我們必須研究我們的敵人。我們運用正念觀照,讓我們覺察這些負面念頭的生起。舉例來說,當第一個嗔念生起時,注意它,不要讓它增生。相反的,你要回想過去當你受到嗔怒的控製時,發生了什麼事情。根據你直接的經驗,你了解嗔怒所造成的痛苦與問題,並且認識到嗔怒的過患。一旦你清楚了解嗔怒是具有破壞性的,你就能夠直接用對治解藥來擊潰嗔怒。

  你可以尋找特定的對治解藥來摧毀每一種煩惱。爲了征服貪欲,你可以觀修對境不吸引人的面向。針對嗔怒,你可以觀修慈心。針對忌妒(疑),你可以觀修隨喜等等。這是你藉由抛棄煩惱來去除負面心理因素的方式。

  

  接著,爲了徹底清淨你的行爲,

  如同把鐵轉化成爲黃金一般,

  用相對菩提心轉化叁對境、叁毒和叁根本功德。

  

   第二種方法適合那些具有中等根器的衆生。這個方法是:當情緒生起時,轉化它們。一旦我們能夠生起菩提心,也就是覺醒的利他心,我們就能夠把菩提心應用于各種煩惱。舉例來說,當嗔怒的感受生起時,運用正念觀照來確認它們。接著如此思惟:“我現在正感受到嗔恨。在過去,嗔恨已經讓我承受許多痛苦。願一切有情衆生的嗔恨經由我的感受而獲得清淨。”當強烈的貪欲生起時,用相同的方式生起菩提心來轉化貪欲的感受。

   念頭通常不間斷地接踵而至。同樣的,我們通常追逐我們的念頭,如同一只狗一再叼回被擲出的同一顆石頭。一個念頭生出兩個念頭,兩個念頭生出叁個念頭,很快地它們成倍數增生,完全侵入我們的心。但是獅子不像狗;獅子不玩你丟我撿的遊戲。獅子不會盯著石頭看,反而會轉過頭去尋找丟擲石頭的人。藉由遵循獅子的範例,我們可以檢視念頭的來源,而不去追隨念頭,並且看清念頭源自心的究竟自性。在這個過程中,念頭自然而然地融入心的究竟自性之中,不再繁殖增生。

  “用相對菩提心轉化叁對境、叁毒和叁根本功德(three root merits)。”叁對境(three objects)是指做者、受者與行爲本身這叁種概念。叁毒是指貪、嗔、癡。叁根本功德是指受到煩惱染汙的尋常功德、離于煩惱的尋常功德,以及不定的功德。藉由應用菩提心,我們可以把叁對境、叁毒和叁根本功德轉化成爲智慧。

  

  最後,修持究竟菩提心,

  了悟一切生起皆是法身之展現,

  法身即本初自性,即無間的離戲。

  若不執著,無論生起什麼,都會自然解脫。

  在這不排斥也不接受的大平等味之中,

  繼續保持。

  

  這個涵義,智慧與善巧方便的本初無二,

  以慈悲爲本質的空性,

  必須被帶入修道。

  

   在第叁種方法中,具有上等根器的修行者把煩惱用于修道之上,藉以增長對空性的了悟。所有的念頭和煩惱都是本初自性、法身或純然覺性的戲耍(play)。所有的念頭和煩惱都在法身中生起,並且重新融入法身。懷著這種認識,不論生起什麼樣的念頭或煩惱,我們都視它從法身生起,並且重新融入法身。認清念頭源自法身,即是認清念頭從不存在、停駐或寂滅。當把心安住在這種認識之中,將不再受到念頭的困擾。由于我們認清了念頭的本初自性,因此不論生起什麼,都將自然解脫。

   如果我們能夠認清空性是念頭的真正自性,那麼當念頭生起時,我們就能夠解脫念頭,不必需要特定的對治解藥來排拒每個念頭。此即了悟大平等味(the great equal taste,大平等舍)。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達到這種層次的了悟:能結合空性智慧與由慈悲而任運自生的善巧方便。這是爲什麼本論會說:“以慈悲爲本質的空性。”我們必須把它帶入修道,並且在此生中把它應用于每個修行次第。如果我們認清念頭的空性,不把念頭具體化,那麼念頭的生起和寂滅就能夠讓我們厘清和增強對空性的了悟。

  

《大藥 第五章 如何克服障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