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佛法的標准
四大教示,巴利語cattàro mahàpadesà,意爲檢驗佛法的四個標准。在經律中,有兩種四大教示:一、出現在經藏《長部.大品》的稱爲“經的四大教示”(Sutte cattàro mahàpadesà),二、出現在《律藏.大品.藥篇》的稱爲“篇章的四大教示”(Khandhake cattàro mahàpadesà)。篇章的四大教示爲判斷是否隨順于佛陀所許可的四種方法,屬于律製的檢驗標准,在此不作詳論。經的四大教示,是佛陀在八十歲那年于財富城的阿難塔廟中所教導的,此節經文記載于《大般涅槃經》。
佛陀在此經中說:如果有比庫前來說:我親自在1.佛陀、2.某個僧團、3.某些通達經教的長老、4.某位通達經教的長老跟前聽聞:“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你們不要輕易相信,而應記住其文句語言,再與經和律作比較,如果與經律不符,則應舍棄,若符合經律才可接受。
佛陀之所以將其稱爲“四大教示”,是因爲誦法的比庫引用佛陀、僧團、長老等四類大人物所說的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說用四種方法來判斷是否符合佛法。真正用來檢驗是否符合佛法的只有兩個標准——經(sutte)和律(vinaye)。
那麼,本節經文中所說的“經”是否指《經藏》呢?“律”是否指《律藏》呢?假如是,那麼《論藏》就不是檢驗佛法的標准了,而這節經文也就可作爲某些望文生義的人,武斷地否定《論藏》是佛陀教導的依據。然而,佛陀在教導這段話時,《經藏》和《律藏》都還沒有被結集誦出和編集成型呢!顯而易見,佛陀在此所說的“經”和“律”都不應該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後才定型的《經藏》和《律藏》,而是指較爲籠統的教說。
那麼,到底“經”是指什麼?“律”又是指什麼呢?筆者在此把《長部.大般涅槃經》中相關的經文,以及古聖賢們對該節經文的注釋(義注)直接從巴利語翻譯過來,提供那些恭敬佛陀教法以及尊重上座部傳統的弟子們學習。畢竟,古代有資格對叁藏作注釋者,必須是精通叁藏甚至是能夠背誦叁藏的聖賢們,他們的解釋更加接近佛陀的教導,更能代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本文所依據的巴利語原典,爲緬甸第六次結集(Cha..ha Sa.gàyana)的緬文版,其序號是第六次結集的緬文版巴利叁藏的章節序號。
四大教示論 (Catumahàpadesakathà)
D.2.187. 當時,世尊在般哒村(Bha.óagàma)隨意居住之後,對具壽阿難說:“來,阿難,我們前往象村、芒果村、贍部村、財富城。”具壽阿難回答世尊:“是的,尊者。”于是,世尊與大比庫僧團一起到財富城並住下。在那時,世尊住在財富城的阿難塔廟(anande cetiye)。于其處,世尊對比庫們說:“諸比庫,我將要說這四大教示,谛聽,善作意之,我要說了!”
那些比庫回答世尊:“是的,尊者。”世尊如是說:188.“諸比庫,在此,若有比庫這樣說:“賢友,我在世尊跟前聽聞、跟前領受: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諸比庫,對這比庫所說的既不應喜歡,也不應蔑視。不喜歡、不蔑視而很好地記住其文句語言後,應查對經和比較律。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沒收進于經,也沒出現于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不是彼世尊之語,而是這比庫誤解了。”諸比庫,你們要舍棄它。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收進于經,也出現于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是彼世尊之語,這比庫善解。”諸比庫,你們要憶持這是第一大教示。
諸比庫,在此,又有比庫這樣說:“在某寺居住著有長老、領袖的僧團,我在該僧團跟前聽聞、跟前領受: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諸比庫,對這比庫所說的既不應喜歡,也不應蔑視。不喜歡、不蔑視而很好地記住其文句語言後,應查對經和比較律。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沒收進于經,也沒出現于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不是彼世尊之語,而是該僧團誤解了。”諸比庫,你們要舍棄它。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收進于經,也出現于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是彼世尊之語,該僧團善解。”諸比庫,你們要憶持這是第二大教示。
諸比庫,在此,又有比庫這樣說:“在某寺居住著許多多聞、通達聖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長老比庫,我在那些長老跟前聽聞、跟前領受: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諸比庫,對這比庫所說的既不應喜歡,也不應蔑視。不喜歡、不蔑視而很好地記住其文句語言後,應查對經和比較律。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沒收進于經,也沒出現于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不是彼世尊之語,而是那些長老誤解了。”諸比庫,你們要舍棄它。如果在查對經..也出現于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是彼世尊之語,那些長老善解。”諸比庫,你們要憶持這是第叁大教示。
諸比庫,在此,又有比庫這樣說:“在某寺居住著一位多聞、通達聖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長老比庫,我在該長老跟前聽聞、跟前領受: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諸比庫,對這比庫所說的既不應喜歡,也不應蔑視。不喜歡、不蔑視而很好地記住其文句語言後,應查對經和比較律。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沒收進于經,也沒出現于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不是彼世尊之語,而是該長老誤解了。”諸比庫,你們要舍棄它。如果在查對經和比較律時,它既收進于經,也出現于律,則可得出結論:“這確實是彼世尊之語,該長老善解。”諸比庫,你們要憶持這是第四大教示。
四大教示的注釋 (Catumahàpadesava..anà)
D.A.2.187. 大教示(mahàpadese):大空間或大理由。引用佛陀等大人物所說的爲大根據的意思。188. 既不應喜歡(neva abhinanditabbaü):若歡喜地贊同後,卻發現乃以前沒聽聞過的,在作這樣的比較之後發現.這不相同時,說.爲何之前這是法,現在就不是法了.而不能去掉邪執。
也不應蔑視(nappa.ikkositabbaü):在如此比較之前不應說:這愚人在說什麼?若這樣說時,即使他所說的是適當的也不會說。因此說.不喜歡、不蔑視後。文句語言(padabya¤janàni):諸文句和語言。很好地記住後(sàdhukaü uggahetvà):很好地記住這個地方是聖典所說,這個地方說的是義理,這個地方是說結論,這個地方是說前後關系。應查對經(sutte osàretabbàni):應放進經中。應比較律(vinaye sandassetabbàni):應對比律。
在此,經(suttaü)是指律。比如說:在哪裏禁止?在沙瓦提城,在經分別。(Cv.457) 律(vinayo)是指篇章。比如說:違越于律。但這樣連律藏都不能涵蓋。或者兩部分別爲經,篇章和附隨爲律,這樣才涵蓋律藏。或者以經藏爲經,律藏爲律,這樣才涵蓋兩藏。或以經、論藏爲經,律藏爲律,即使如此也不能涵蓋全部叁藏,的確還有不以經來命名的佛語,例如本生、無礙解道、義釋、經集、法句、自說、如是語、天宮故事、鬼故事、長老偈、長老尼偈、傳記。
但蘇定那長老(Sudinnatthero)反對這些,他說:沒有不以經來命名的佛語。叁藏爲經,但律是原則。他的理由是根據這部經中所說而來的:苟答彌,若你知某種法:此法導致有貪而非離貪,導致結縛而非離縛,導致積集而非損減,導致大欲而非少欲,導致不知足而非知足,導致聚集而非遠離,導致懈怠而非精進勤勉,導致難扶持而非易扶持。苟答彌,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這不是法,這不是律,這不是導師的教導!”
苟答彌,若你知某種法:此法導致離貪而非有貪,導致離縛而非結縛,導致損減而非積集,導致少欲而非大欲,導致知足而非不知足,導致遠離而非聚集,導致精進勤勉而非懈怠,導致易扶持而非難扶持。苟答彌,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A.8.53)
所以,經(sutte)是指收進叁藏中的佛語;在此的律(vinaye)是指調伏貪等的原則應該更符合這裏的意思。既沒收進于經(na ceva sutte osaranti):按照經的順序在任何處都沒收錄,卻在秘密韋山答拉(Gu.havessantara)、秘密道(Gu.haummagga)、秘密律(Gu.havinaya)、智解藏(Vedalla-pi.akànaü)等其中一處可以看到的意思。若不能發現叁藏有收錄並調伏貪等時則應舍棄。所以說:諸比庫,你們要舍棄它。當知以這樣的方法適用于一切處。
“諸比庫,你們要憶持這是第四大教示:要憶持這是第四種法的安立之處。” 當知在此還有這幾種方法:經的四大教示(Sutte cattàro mahàpadesà),篇章的四大教示(Khandhake cattàro mahàpadesà),四種問答,經典,隨順于經,阿吒利之說,自己的意見,叁次結集。
其中,用這是法、這是律來判斷法,是這裏的四大教示的標准。若與此相符則應接受,否則即使他在叫喊也不應接受。用這是許可的,這是不許可的來判斷適不適合:諸比庫,凡是我未曾禁止:“這是不許可的。”假如它隨順不許可的,違背于許可的,它對你們則是不許可的等(Mv.305)方法,是《篇章》中所說的四大教示的標准。這些判斷論記載于《普端嚴》中。
在此,依所說的方式若是隨順于許可的,它即是許可的,否則是不許可的。應得出這樣的結論。 應肯定回答之問、應分別回答之問、應反問回答之問、應擱置之問,這些稱爲四種問答(cattàri pa¤ha-byàkara.àni)。
其中,⑴.若問以:眼無常嗎?則應肯定地回答:是的,無常。對于耳等也是用這樣的方法。這是應肯定回答之問(ekaüsabyàkara..yo pa¤ho)。
⑵.若問以:無常的是眼嗎?則應這樣分別地回答:不只是眼,耳也無常,鼻也無常。這是應分別回答之問(vibhajjabyàkara..yo pa¤ho)。
⑶.若問以:猶如眼,耳也一樣;猶如耳,眼也一樣嗎?則應反問:你是從哪個角度來問的?若說:我是從看的角度來問。則應回答:不是的。若說:我是從無常的角度來問。則應回答:是的。這是應反問回答之問(pa.ipucchàbyàkara..yo pa¤ho)。
⑷.若問以:命即是身嗎?等時,則應說:世尊對此不作回答。而擱置,對這些問題不應作回答。這是應擱置之問(hapan.yo pa¤ho)。若是用這些方式來問時,則用這四種回答來衡量。應這樣來回答他的問題。
對于經等,經典(Suttaü)名爲收錄進叁次結集的叁藏。隨順于經(suttànulomaü)名爲隨順于許可的。阿吒利之說(àcariyavàdo)名爲義注。自己的意見(attanomati)名爲用所掌握的方法、知識作爲自己的觀點。其中,經典是無可否認的,若否認它則等于否認佛陀。隨順于許可乃因爲符合經典而應接受,而非其它。
阿吒利之說也因爲符合經典而應接受,而非其它。但自己的意見是最弱的,它也只有符合經典時才能接受,而非其它。五百結集、七百結集和一千結集爲叁次結集(Tisso sa.g.tiyo)。即使是經典,也只能以叁次結集所傳來的爲標准,其他應受責難的經典(gàrayhasuttaü)則不應接受。當知收進那裏(應受責難的經典中)的文句語言既沒有收進于經,也不符合于律。
瑪欣德比庫 編譯于西雙版納曼聽佛塔寺 2010-12-20
《檢驗佛法的標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