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憐愍心樂心故。四于樂衆生所煩惱染著處。如經利潤心故。五于發菩提心衆生所。無量利益行中勤勞疲惓故。如經攝饒益一切衆生心故。此慈心等有六種障。此非分別亦非一一對。于未生怨者能生。已生者隨順增長。未生親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增長。于自身中善法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滅。于不善法未生者能生。已生者令增長。于他身中不愛事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愛事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不令隨順。如經所有嗔恨妒害妄想垢等皆悉遠離故。此修多羅文句次第說此嗔恨等無量惡行根本故。言等彼悉舍離故。余隨所念一切盡以慈心利益。如經所有一切隨順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經曰。離于邪見隨順正道。舍于種種占相吉凶。離惡戒見修正直見。不奸欺不谄曲。決定誠信佛法僧寶。菩薩如是日夜常護十善業道。
論曰。依正見有七種見對治。何者七種見。一者異乘見。此對治。如經隨順正道故。二者虛妄分別見。叁者戒取淨見。此對治。如經舍于種種占相吉凶離惡戒見故。惡戒見者。自取所見故。四者自謂正見。此對治。如經修正直見故。五者覆藏見。六者詐現不實見。此對治。如經不奸欺不谄曲故。七者非清淨見。謂世間見。此對治。如經決定誠信佛法僧寶故。如是已說一切種離戒。
複說離戒增上清淨。不斷不阙常護持故。如經菩薩如是日夜常護十善業道故。如是具足一切種離戒性成就故。複示不斷不阙故。次說攝善法戒淨。謂菩薩作是思惟等修多羅次第說。
經曰。菩薩作是思惟。一切衆生墮諸惡道。皆由不離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是故我當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于善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爲他說法令住善者。無有是處。
論曰。墮諸惡道者有叁種義。一者乘惡行往故。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惱故。叁者常墮種種苦相處故。何故言十不善業道。謂攝到一切惡果數故。言十不善業道。攝到一切惡果數者。說十不善業道故。數者攝取十名故。惡者不善故。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等可毀故。到者攝取業故。集因者受行故。菩薩如是遠離無因顛倒。因善解衆生自行惡業。住非法處不能遠離。菩薩思惟深寂靜已。欲救彼衆生自知堪能。複觀察障及對治不善業道及果。善業道及果。及上上清淨起增上心。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淨行故。
經曰。是菩薩複深思惟。行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行十善業道集因緣故。則生人中。乃至生有頂處。又是上十善業道與智慧觀和合修行其心狹劣故。心厭畏叁界故。遠離大悲故。從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
論曰。智慧觀者實相觀故。惡道者是苦。不善業道是集。彼離是滅。彼對治是道。又善道者是苦。善業道是集。離彼使是滅。彼對治是道。智慧同觀修行無分別。聲聞有五種相。一因集。二畏苦。叁舍心。四依止。五觀。如是狹劣等是聲聞心。因集者修行微少善根故。但依自身利益。如經其心狹劣故。畏苦者如經心厭畏叁界故。舍心者舍諸衆生。如經遠離大悲故。依止者依師教授故。觀者念音聲故。何者音聲。我衆生等但有名故。如是彼者從音聲解故。入衆生無我非法無我。如經從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故。
經曰。又是上十善清淨業道不從他聞故。自正覺故。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而能通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
論曰。辟支佛有叁種相。一者自覺。二不能說法。叁觀少境界。不假佛說法及諸菩薩唯自覺悟。如經不從他聞故。自正覺故。不起心說法。不堪說法故。如經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觀微細因緣境界行故。如經而能通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故。因集畏苦舍衆生。辟支佛亦有此法。所有勝事此中已說。
經曰。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故。于諸衆生起悲愍故。方便所攝故。善起大願故。不舍一切衆生故。觀佛智廣大故。菩薩地清淨波羅蜜清淨入深廣行成。
論曰。菩薩有四種相。一者因集。二者用。叁者彼力。四者地依。一切善根起行故。依一切衆生利益行故。大乘心廣無量故。此是因集。如經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故。見諸衆生習行苦因及受苦時起悲愍心。依彼衆生作利益是菩薩用。如經于諸衆生起悲愍故。彼力者。謂四攝法。如經方便所攝故。地者有叁種。一者淨深心地。十大願得名。如經善起大願故。二者不退轉地。得寂滅行已不舍解脫衆生。如經不舍一切衆生故。叁者受大位地。是故求證佛廣大智。如經觀佛智廣大故。菩薩地清淨波羅蜜清淨入深廣行成。此中但說菩薩地廣成便足。何故複說地淨波羅蜜淨。有上上清淨故。第一法清淨故。顯示菩薩深廣行成。第一義者波羅蜜義故。
經曰。又是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
論曰。上上者。有四種義顯上上事。一者滅。二者舍。叁者方便。四者無厭足。不善業道共習氣滅故。善業自在成就故。聲聞辟支佛舍故。方便者于菩薩乘善巧故。余殘無厭足故。一切智中得自在智故。一切種令清淨故。如經又是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故。降伏魔怨小乘作增上故。顯示力佛法。應知。次上依大悲利益衆生戒增上。有五種義。一者智。二者願。叁者修行。四者集。五者集果。智者有叁種相。一者時差別。二者報果差別。叁者習氣果差別。
經曰。是菩薩複作是思惟。此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于中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盜之罪。亦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良。二者二妻相诤不隨己心。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恒爲多人所诳。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破壞眷屬。二者得弊惡眷屬。惡口之罪。亦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所有言說恒有诤訟。绮語之罪。亦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所說正語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說不能辯了。貪欲之罪。亦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貪財無有厭足。二者多求恒不從意。嗔恚之罪。亦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爲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爲他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家。二者心恒谄曲。諸佛子。如是十不善業道。皆是衆苦大聚因緣。
論曰。時差別者。依不善業道因果上中下差別。如經是菩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故。前總觀不善業道因。今別觀報果一切諸惡處。如經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乃至邪見之罪亦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故。習氣果者。人中一一各有二種果。如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乃至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家。二者心恒谄曲故。是中時報差別者。示現苦深重故。雲何示現。下者餓鬼中深故。中者複轉深故。上者轉轉重深故。習氣果差別者。隨順至善道中故。總別合觀惡道中無量大苦。如經諸佛子如是十不善業道皆是衆苦大聚因緣故。雲何爲願。
經曰。菩薩複作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業道樂行法行。
論曰。願者複樂行大乘法。作利益衆生義故。攝善法故。如經菩薩複作是念乃至樂行法行故。雲何修行。
經曰。菩薩遠離十不善業道。安住十善業道。亦令他人住于十善業道。
論曰。修行者。自住善法遠離彼障。修行對治亦令衆生住善法故。如經菩薩遠離十善業道。乃至亦令他人住于十善業道故。雲何爲集。
經曰。是菩薩複于一切衆生中生安隱心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利益心守護心我心師心生尊心。
論曰。集者依增上悲。複爲念衆生故生十種心。複次此心爲八種衆生故生。一者于惡行衆生欲令住善行故。如經安隱心故。二者于苦衆生欲令樂具不盡故。如經樂心故。叁者于怨憎衆生不念加報。如經慈心故。四者于貧窮衆生欲令遠離彼苦。如經悲心故。五者于樂衆生欲令不放逸。如經憐愍心故。六者于外道衆生欲令現信佛法故。如經利益心故。七者于同行衆生欲令不退轉。如經守護心故。八者于一切攝菩提。願衆生取如己身是諸衆生即是我身。如經我心故。生余二心者。觀彼衆生乘大乘道進趣集具足功德。如經師心故。生尊心故。集果者勝悲所攝欲勝。
複次依增上顛倒爲首于叁種衆生。一欲求。二有求。叁梵行求。欲求衆生者有二種。一受用時。二追求時。受用有叁種。一受不共財。二受無厭足財。叁受貯積財。追求有二種。一追求現報。習惡行故。二追求後報。習善行故。有求衆生亦有二種。一者道差別。二者界差別。梵行求衆生亦有二種一者邪見諸外道等。二者正見同法小乘等。彼諸衆生趣如是道。隨順對治令住如所應處。雲何顛倒爲首。
經曰。菩薩複作此念。是諸衆生墮于邪見惡意惡心行惡道稠林。我應令彼衆生行真實道。住正見道如實法中。
論曰。邪見者謂四顛倒。此顛倒者二倒名爲惡意。專念行故。二倒名爲惡心。非專念行。謂我淨想故。彼非正道稠林行因。非正道者是諸煩惱。稠林者煩惱使故。如經菩薩複作此念。是諸衆生墮于邪見惡意惡心行惡道稠林故。彼諸衆生隨順對治妙法正念正見出世間法。如經我應令彼衆生行真實道。住正見道如實法中故。雲何受不共財。
經曰。是諸衆生共相破壞。分別彼我常共鬥诤。日夜嗔恨熾然不息。我應令彼衆生住于無上大慈中。
…
《十地經論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