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對建設和諧世界的作用
淨宗
提要:淨土法門作爲這個時代中佛教修行人數最多,範圍最廣的一個修行法門,如何引導淨土宗行人與當今社會相適應並且能夠爲構建和諧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是一個不能忽視的課題。本文就淨土法門本身的特點與人間佛教的結合,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淨土法門 人間佛教 和諧世界
一、人間佛教的含義
人間佛教,顧名思義,含有“人間的”與“佛教的”兩重特性。所謂人間性,是指以人爲本,不離人間;生存于人間,發展于人間,服務于人間,化度于人間,利益于人間;並非神異鬼怪的虛誕之說。所謂佛教性,是指雖然存在于人間,但並不止于人間,而是以佛教解脫成佛爲終極目的,也就是在人世間而保有佛教出世的特異本質,並非泯滅佛教出世解脫的本質,而成爲順世媚俗的世間學說。
人間佛教是指人類間可行之佛教,即人人做得來、人人能夠解脫、人人能夠成佛的佛教。如果只是大菩薩做得來的,則只能稱爲菩薩間佛教;唯有大阿羅漢才能做得來的,即稱爲羅漢間佛教。如《法華經》藥王菩薩千二百歲燃身供佛之行,《維摩诘經》維摩诘居士“丈室容太虛,心淨國土淨”之行,雖皆是佛教,然只能爲人間衆生所向往,非人間衆生切實可行者,自不可稱之爲人間佛教。
佛教不只是人間的,今言人間佛教,乃是立于人間的立場,基于人間的視野,對佛教作切己、切近、切實的研究與實踐。人間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人間佛教即入世出世的辯證統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不廢世間事業,達成出世解脫。人間是所化之機,佛教是能化之理,人間佛教即契理契機的辯證統一。若雖契佛教之理,而不契人間之機;或雖順人之俗情,而不合佛之真理,皆非人間佛教。人間是凡俗的,佛教是神聖的,人間佛教即凡與聖的辯證統一。人間是形式的,佛教是內容的,人間佛教即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人間是出發點,成佛是目的站,人間佛教即出發點與目的站的辯證統一。
二、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特質
本文所談淨土法門,特指彌陀淨土法門,也就是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法門。
所謂佛教特質,即佛教特有的本質,具此即是佛教,無此即非佛教;淺近來說即出世解脫,究竟來說爲圓滿成佛。
淨土法門,以往生彌陀淨土爲目的;一旦往生,叁界業系從茲永斷,無上佛果自然圓成。故其佛教特質無容異議。不僅如此,在佛說一切法門,中國即有所謂大乘八宗法門中,論其佛教特質表現得最爲鮮明、保存得最爲完備,斷不致錯解附會者,唯是淨土法門,此說毫不爲過。其他如禅宗法門之“自性清淨,本來是佛”,《華嚴經》之“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維摩诘經》之“心淨國土淨”等,往往被淺識的人誤解爲不用修行、不求解脫、不求成佛、不求往生,則成大錯特錯,毫無佛教氣可言了。
人之一生,汲汲營營;人之每天,忙忙碌碌;千般思慮,萬般勞作。他根本的意願是爲了什麼?他需要什麼?他求什麼?一句話——厭苦求樂!這是人的本能追求,每一個人都爲了此,沒有一個人不是爲了追求幸福快樂,沒有一個人不是爲了遠離不幸痛苦的。淨土法門倡導求生極樂淨土,關于極樂之得名,及求生極樂之理由,如《淨土叁經》之《無量壽經》說:無有叁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又說: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阿彌陀經》說: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觀無量壽經》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往生論注》說: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爲佛事,安可思議!
“極樂”,又稱“安樂”。聞樂願生,克念即生。由極樂之立名,就可知淨土法門是如何深切地關注人性最根本的意願。這種關注,超越種族、超越國家、超越階級、超越一切意識形態,乃至超越宗教,而爲人人所需;亘古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
人性本能,偏好極樂。這是淨土法門第一重人間特質。
淨土法門,行法無量,大分爲二:一、共法。通于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只要回向求生淨土,即成爲淨土的行法。最明顯的就是《觀無量壽經》,“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中,行定散二善,定散二善。定心所修之善,與散心所修之善。一切世間的、佛教的善行,不出此二。善導《觀經疏·玄義分》曰:“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即攝一切世出世善而成淨土之行。二、不共法。淨土法門特有不共的行法,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如《無量壽經》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觀經》說:“持無量壽佛名。”《阿彌陀經》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也就是說,只要人世間還有佛教出世善法的存在,如“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等,淨土法門就是可行的, 因爲回向此出世善即成爲淨土之行故。乃至人世間雖已沒有佛教出世善法的存在,只要還有世間善法的存在,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淨土法門仍然是可行的,因爲回向此世間善即成淨土之行故。乃至人世間佛法世法兩種善法都不可行時,淨土法門仍然是可行的,因爲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環境因緣,無不可行故。《觀經》中,造作五逆十惡重罪,臨終地獄相現,一切世出世善皆不可行之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十聲,莊嚴往生極樂。《無量壽經》中,萬年之後,法滅之時,人民純惡無善,一切世出世善皆不存,唯稱南無阿彌陀佛,隨意所願,皆得往生。
探其因由,源于極樂教主阿彌陀佛,于因地爲法藏菩薩之時,深達法性衆生性,舍難取易,舍劣取勝,建立弘誓:以六字洪名總攝萬德,令五濁凡愚有稱皆往。
佛教法門無量,還有哪一個法門,能如淨土法門這樣普遍、永久地存在于人間、教化于人間、利益于人間嗎
若如其他法門,聖智可行,凡愚不可行;上古可行,近世不可行;則其人間性,有限。淨土法門人間性,無限。
彌陀誓願,本爲凡愚。這是淨土法門第二重人間特質。
人類由于自身的缺陷,不能保證他的需要及行爲都是合理的、有益的,反而充斥著非理性、有害的因素。就以厭苦求樂這種人人本具的意願來說,人類的文明進步本乎此,而人間的黑暗罪惡也本乎此。這是因爲對于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怎樣離苦、怎樣得樂,沒有正確的認識,缺乏有效的方法。或者爲了一己、一家、一國之樂,而損害他人、他家、他國之樂;或者滿足現前短暫之樂,而損害將來長遠之樂。觀察現實人間存在的種種不平等現象、犯罪事實、危機沖突,亟需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多種努力,以導正人們的認識,規範人們的行爲。佛教淨土法門就此早就作了徹底明了的揭示,並提供了根本可行的方法。
如《阿彌陀經》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劫,故名阿彌陀。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究竟徹底的安樂境界,以及達到如此安樂境界的方法,就在淨土法門旦暮口稱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人類的一切痛苦不幸,皆根源于生死無明,而表現爲無常流轉;人類的究竟幸福快樂,即是豁破無明——無量光,永超生死——無量壽。而達致此種境界的途徑,就是歸命阿彌陀(無量光、無量壽)佛,口稱彼佛名號。淨土法門不僅爲人間所需,人間可行,它還保證了這種需要及行爲合于真理,于自于他,于國于民,于現在于未來,于今生于永劫都有著切實、圓滿、究竟的利益,而絲毫沒有自與他、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利益沖突。
淨土法門,人人可行,行之于家國世界,皆有圓滿利益,此爲淨土法門第叁重人間特質。
叁、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使命
佛教向來注重契理契機的發展,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國民性交融彙合,至隋唐時期終于綻開中國大乘八宗的燦爛之花,此後傳承相續,利益無邊衆生,無不曲順當時的時代、衆生。
迄宋以降,諸宗法門漸漸衰落,最後皆潛融于淨土法門之中,獨有淨土一門,巍然壯大,曆久彌新。如果從法門的佛教特質與人間特質兩方面來分析,諸宗法門與淨土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味真教,都是教導衆生出世解脫、究竟成佛,也就是說其佛教特質完全相同。但由于諸宗法門不如淨土法門普遍、持久地適應于任何時代、任何衆生,即因法門人間特質的差異性,導致最終出現“諸宗悉衰,淨土獨興”的局面。可見,法門的人間特質對于法門的興衰存亡是如何的重要!曆史已經證明,淨土法門能普遍、持久地適應于人世間。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要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淨土法門必然要擔當自己的責任。
現今時代,科技高速發展,一方面人的創造力得到極大發揮,另一方面種種物欲的貪求也日益膨脹,各種沖突危機日益加劇,良心約束日見削弱,道德價值日見淪喪。有識之士,無不憂心于此。所以呼籲完善法律、提升道德、加強對話、尋求合作,這如同加固爐壁;開展文化娛樂、修身養性、陶治情操,這如同向爐壁吹風敷冷,散熱降溫。這些在一定的範圍內雖然都有其效,但非根本解決之道。
若以佛教通途法門而言,能熄貪嗔之火,能契無生之證,則外火既熄,內水澄凝,了無壓力可得,自是解決的門徑。但現世凡夫,無人可行,則雖是一門,其門已閉。佛教淨土法門叫人情厭娑婆,欣求極樂,如同爐底撤火,爐頂開孔,即雖貪嗔火未熄,智慧水未凝,而能迅速解壓,安樂無憂。
現世淨土行人,內心雖也沒有熄滅貪嗔的火焰,但由于他對因貪嗔造成的自身及他人、家國及世界種種痛苦不安,有深切的體認,所以他已經根本厭棄了,再也不願隨著個人的欲望而與自己、他人及周遭世界發生激烈的沖突,因爲那樣只會令自他更加痛苦。從根本上來說,他對這個世界無所求、無所追逐、無所愛、無所恨,好壞無所執取。他已經放下了,他的心已經平淡,已經清涼,他以安和的眼睛看著自己、看著他人、看著周遭世界,他想,我能爲他人真正做點什麼呢?這就好像爐底之火移出爐外,溫暖他人。
淨土行人,他的心已經安住在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極樂淨土,在那裏獲得歇息,獲得安慰,獲得能量。他的眼也看向那裏,他已經不屬于這個世間,他不想占有此世的一草一木,他是另一世界的人。好像即將調任遠方的人,已不屬此,他會真心地說:“曾經多多得罪大家,非常抱歉,請多多原諒!在我走之前,還能爲各位做些什麼嗎?”行將就亡的人,想到一生傷害了許多人,他會覺得很慚愧,而起真實忏悔;想到一生得到那麼多人的好處,他會很不過意,而生真心感謝。他要說:“我要去了!謝謝各位!並請原諒!祝福你們!”欲求淨土的人,就是以這樣感恩、慚謝、謙卑的心,對待周遭的一切。他的心和平不暴,慈悲有容,謙卑善讓,寂靜有喜。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對于人內心之緊張壓力,世間之一切危機沖突,正如密封鍋爐的減壓安全閥,它把我們的心導向清淨莊嚴、光明和平的淨土,由此而舒緩此界的種種苦難,獲得究竟的安樂。
煩熱苦惱、紛爭沖突的人世間,需要慈悲清涼、和平莊嚴的佛教以安慰與拯濟。智慧光明、寂靜喜樂的佛教,本來就是爲了破除人世間的迷暗,而施以永恒的安樂。而這不正是淨土法門的使命嗎
四、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實踐
淨土法門以其本具的特質,法爾自然地即爲究竟圓滿的人間佛教。大力弘揚淨土法門,即是根本落實人間佛教。淨土法門,直暢如來出世度生之本懷,普契群生厭苦求樂之願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遍一切人無不可行,貫未來時無不得證;不廢世間産業,達成出世妙果;現世安穩利樂,未來永出輪回;以決定往生心,行人間菩薩道;自他等益,世界同光。探其立教之源,考其弘傳之迹,在在顯示了其“人間所必需、人間可實行、人間有大利”的人間佛教特質。
我們只要把握淨土法門的真義,循著往聖前賢的足迹,在現實人間大力弘揚淨土法門,蔭熱惱世間以清涼慈雲,雨饑渴衆生以不死甘露,即雖不冠人間佛教之名,而爲行人間佛教之實,是即爲人間佛教之根本落實處。
具體要求是:
(一)建立以淨土法門爲主導,諸宗法門爲輔助,一音百和,共同推進人間佛教事業的格局。
(二)加強“念佛圓滿現當二益現當二益。現世的利益,與當來的利益。,淨土法門關注現實人生”的宣傳,導正人們關于淨土念佛“只求來生,無益現世”的誤解。
(叁)弘揚“現生業成”現生業成。現生之時,往生之業事已經成辦,不必等待臨終。昙鸾《往生論注》上曰:“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正定之業”正定之業。決定往生之業,行此行業,往生一定,毫無不定。善導《觀經疏·散善義》雲:“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的淨土教義,現生即可達成往生決定,不必等待臨終;導正人們關于淨土法門“往生必須臨終才能決定”的偏見。
(四)刪繁就簡,舍難取易,弘揚“一向專稱”的淨土根本行,普契繁忙工商時代之群機,消除人們“必須勇猛精修,以求心無妄念,不然不能往生”的恐懼。
(五)引導廣大淨土行人,以決定往生心,行世間菩薩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普結淨緣,同歸極樂。
(六)引導世人,深信因果,敦守倫常,點滴諸善,回向極樂,究竟解脫,圓滿菩提。
(七)普與世間一切政治的、法律的、哲學的、文化的、科學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善行力量合作,共同扶持人心向善、向淨,共挽劫運,共創未來。
千裏之行,始于足下;和諧世界,從我做起。知不能一時普及于世界,先求普及于一國;知不能普及于一國,先求普及于一方;知不能普及于一方,先求普及于一家;又不能普及于一家,必先落實于自身。由身而家,由家而國,潛轉劫運,默移世風。從一至十,由十而百,輾轉勸化,利益無窮。一人往生,一人不退;十人往生,十人成佛。成佛則遍九界機,攝十方界,無不自在;而不忘本處,回入娑婆,必以人間爲先,因人道衆生最堪修持正法故。即以佛教化人間,將見人間佛教化;即五濁刹土,現七寶蓮池;偕九品善惡,入一真不退。是又何難!
《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對建設和諧世界的作用(淨宗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