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改變臺灣——專訪臺灣高僧慧寬法師

  “人間佛教”改變臺灣

  ——專訪臺灣高僧慧寬法師

  臺灣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特使慧寬法師在參加“重走唐僧西行路”宣傳活動時稱,佛教在臺灣正處于最興盛時期。這些變化和星雲大師推行的人間佛教思想密不可分。他稱,臺灣的轉型可爲大陸佛教界借鑒。

  文/記者 張婷

  2006年1月16日,“重走唐僧西行路”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據悉,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機構主辦,兩岸四地佛教組織共同參與的這一大型曆史文化國際交流活動,將于2006年3月啓動。屆時由大陸、臺灣各選拔一名僧人,香港、澳門各選拔一名中華文化使者,4人沿當年唐僧西行印度曾經走過的路線,從西安出發,用半年的時間,徒步經過中國的陝西、甘肅、新疆及境外的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6個國家,最後抵達印度。

  隨隊同行的還包括文化學者、攝影師、畫家、記者等,專業的電視攝製車隊將沿途拍攝玄奘之路的曆史遺迹、風土人情,采訪相關人士,這些拍攝素材將用于與活動同步進行的電視專題節目的實況轉播和系列電視片的製作。

  作爲臺灣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的代表,佛光山慧寬法師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36歲的慧寬法師是臺灣佛光山9位宗務委員中最年輕的一位,在臺灣頗富盛名。近日,《鳳凰周刊》專訪了慧寬法師。

  人間佛教在臺處于興盛時期

  《鳳凰周刊》:您怎麼看當年玄奘和尚去印度取經?1000多年後重走這條路,您覺得意義何在?

  慧寬法師: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宗教大事。因爲那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需要有堅毅不拔的精神,將經典帶回祖國,弘揚佛法。現在佛教界的很多法師也去留學,玄奘是一個楷模。

  如今,印度的佛教發展規模不是很大,以前是玄奘去印度取經,這次能從中國把佛法的意義傳回印度,希望能對印度佛教的發展有所幫助。

  《鳳凰周刊》:臺灣佛教界了解這次活動麼?他們怎樣評價?

  慧寬法師:臺灣佛光山作爲協辦單位,了解這次活動,其他的現在還不太了解。因爲策劃出來才幾個月,隨著宣傳,尤其是參加徒步走的人選出來後,了解和關心的人會越來越多。《西遊記》裏面唐僧的形象和真實曆史差距很大,所以臺灣佛教界也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活動,爲玄奘正名。

  《鳳凰周刊》:臺灣那邊徒步的僧人選出來了麼?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慧寬法師:還在選。這個人的佛法修行要很好,要能吃苦耐勞,要善于溝通,要能拓展視野,是學習型的人。年齡不超過40歲,佛光山的弟子都有機會,我也有。

  《鳳凰周刊》:預計這個活動對臺灣佛教界將産生什麼影響?

  慧寬法師:這是第一次用兩岸四地合作的模式來做佛教文化活動。應該說,對臺灣和大陸的互動交流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鳳凰周刊》:臺灣佛教發展現狀如何?

  慧寬法師:佛教在臺灣可以說是處在最興盛時期。二叁十年前,臺灣人是不好意思對別人提自己信佛的,因爲感覺佛教不夠人情化、不夠生活化,是邊緣的、山林的。信基督教的人會覺得自豪,因爲和洋人接觸,還可以學英語。但是,現在願意告訴別人自己是皈依哪位大師的民衆已非常多。2005年11月,星雲大師在臺灣全島開展了10多天的皈依活動,就有5萬人皈依他,皈依的意思不光是去聽大師講佛法,而且要成爲佛教徒。目前臺灣有800萬佛教徒。佛光山的出家人有1300人,信衆上百萬。

  《鳳凰周刊》:産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慧寬法師:這和星雲大師推行的人間佛教思想密不可分,即佛教和民間生活息息相關。這不是大師所創,而是佛陀的本意,佛教不能脫離生活。以前講佛法,總是拿佛經經典來講,普通人聽不懂,所以會排斥。而星雲大師用非常生活化和現代化的語言,講解那些來源佛法的道理,比如說到對待金錢的態度,他說你可以賺錢,但是要學會布施,“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是智慧”,這句話得到很多企業家的贊同,錢用得對才是自己的錢。人家會覺得生活中就能用到佛法,而不是要念了《金剛經》之類的才是佛教徒。

  《鳳凰周刊》:您和星雲大師是怎麼結緣的?

  慧寬法師:我15歲開始學佛。十六七歲第一次見到星雲大師,聽他說法,覺得他的理念很好,學佛很快樂。19歲時我決定出家,那時候還在上大學,穿著袈裟在學校修完大學學業後,跟隨星雲大師學佛。27歲我開始做佛光山第6屆宗務委員,現在是第7屆,是星雲大師給了我學習的機會。

  《鳳凰周刊》:星雲大師對您影響最大的是什麼?

  慧寬法師:是他包容的性格,非常有人間性格。他是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精神,但是不會忘記世間的聯系。佛光山有句話“以出家人的心,做入世人的事情”。所以我們在佛光山很幸福,學習的空間很大,並非只能讀佛教書,我們還可以讀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書。佛光山有很多道場,可以到很多地方去聽演講,可以去學校和老師交流。我今天還在北京王府井書店,買了一本關于大長今生活智慧的書。我看過《大長今》電視劇,很精彩。有好的片子比如《雍正王朝》之類,佛光山會集體播放給大家看。

  快樂就在你的尾巴上

  《鳳凰周刊》:佛教給臺灣社會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慧寬法師:一是民衆對佛教的認識很正確;二是人心得到一個精神支柱。很多佛教語言已經融入臺灣人的生活中。比如現在臺灣人不講“死”了,會講“往生”,如果你講“死”字,別人會覺得你粗魯。以前人們以爲拿香拜拜,就是佛教,現在人們知道什麼叫慈悲。

  《鳳凰周刊》:現代人的幸福感都很低,佛教中怎樣教人得到快樂?

  慧寬法師:第一要知足。滿足現狀不是說懶惰不努力,而是不要多想你現在所沒有的。我出去演講,信徒常常感歎說,法師你的時間好緊啊,還有很多名勝沒有去。我就說,如果我都去過了,下次就不會來你們這裏了,所以要留一點。

  第二要感動。常常對一些事情感動,就容易快樂。星雲大師說感動是最美的世界。現在很多人是麻木不仁,覺得人家做了好事都不感動,覺得不夠啊,應該再對我好一點。這樣的人,怎麼會快樂?我常舉一個例子說,一只小狗一直往前追,尋找快樂,別人告訴它,快樂就在你的尾巴上,你往前走,快樂就一直跟著你。

  第叁,要多關心別人,關心社會。現在的人不快樂,就是太關心自己。看到別人發生火災地震,要有憐憫之心,而不是說沒關系,死一些人,可讓社會不那麼擁擠。現在很多年輕人會這樣想,但是如果是你的親人,你就不會這樣想了。

  還有,正面思考,這是情緒管理很重要的部分。比如下雨,你覺得美,但是一般人覺得討厭,出太陽不是很暖和麼,補充點維他命D,但是許多人又怕曬黑,永遠往負面想,怎麼會快樂?比如說塞車,全世界哪裏不會塞車,塞一下正常嘛,如果是半夜,就不會塞了,對不對

  抱怨也沒有用啊,抱怨的時候,車子也不會飛過去。

  我講的這些也是靠自己看書,然後結合自己對佛法的體驗,世間法和佛法的東西融合在一起,講給大衆聽。

  大陸佛教界可借鑒的是觀念

  《鳳凰周刊》:您講的這些的確很現代。那天參加“重走唐僧西行路”研討會,我看到只有您一個人始終在用電腦記錄,現代手段的應用也是佛光山弘法的特點麼?

  慧寬法師:呵呵,用電腦直接記錄,回到賓館,我就可以直接用網絡傳回佛光山了。佛光山弘法的方式一直很現代,是臺灣的標杆。幾十年前,星雲大師就用投影機講課,去廣播電臺說佛教故事,組織居士去電視臺演佛教話劇。50年前,星雲大師還成立了合唱團,他填詞,請別人譜曲,演唱佛教歌曲,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來唱歌。

  還比如,我現在負責的那個佛光山道場,就在臺北一家百貨公司的對面,很繁華的地方。我們的道場不是你們想象中翹角的那種建築哦,就是大樓,因爲我們希望它變成文教大樓,不是只要信衆來拜佛,還要他們來上課學習。佛光山的這些做法,在當時社會上也有批評的,現在呢,都學習這樣做。

  《鳳凰周刊》:我注意到佛光山的網站上,還有專門給兒童開設的窗口。

  慧寬法師:對,佛光山對教育很重視,我們成立佛光童軍團,就是七八歲的小朋友,因爲現在小孩子上網也很普及,我們就讓他多看一點好的,而不是不好的內容。童軍團的孩子每個禮拜去道場參加一次課程培訓,有佛教課程,生活禮儀課程,中華文化的課程,與學校的不一樣,學校教怎麼考試,我們那個不考試的。

  佛光山的夏令營種類也非常豐富,大學生、中學生、國小、幼稚園、老人、政府官員、企業家等全都有。

  《鳳凰周刊》:有些佛教道場給人的感覺很商業,甚至有些住持都被視爲CEO,您怎麼看?

  慧寬法師:商業化的定義看你怎麼看,CEO也不是不好。臺灣有人曾贊美星雲大師,說他如果沒有出家,可能也是像王永慶那樣的“經營之神”。佛光山一開始也有很多人質疑,怎麼蓋這麼大的樓,電燈這麼亮,還用地毯,法師用電腦、手機。後來隨著人們對佛法的了解,就不見怪了,這些都只是手段而已,目的是弘揚佛法。

  《鳳凰周刊》:您感覺大陸和臺灣的佛教發展有哪些不同?大陸應該借鑒些什麼?

  慧寬法師:大陸佛教界還是保守些。但是我看好大陸的佛教發展,因爲大陸這些年經濟快速增長,變化很大,我這次來北京感覺特別明顯。所以,宗教的力量也會隨之增長。

  大陸佛教發展要借鑒臺灣的主要是觀念問題。大陸的法師也要與時俱進,走出去,讓佛教更人間化、社會化,將現在已有的佛教夏令營、生活禅等推廣到更多的道場去,配合社會政策的開放,大陸佛教也會發展到臺灣那樣一個盛況。大陸太大了,不像臺灣一下子傳播速度很快,所以需要的時間也長一些。這中間會有很多困難,但是只要是正道,總會得到肯定的。現在能舉辦“重走唐僧西行路”活動,就很了不起。

  

《“人間佛教”改變臺灣——專訪臺灣高僧慧寬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