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敢毀傷”,以此來批評僧侶披剃舍俗,割愛辭親,是爲大不孝。其實翻開佛教的經典,從佛陀“爲父擔棺”(《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爲母說法”(《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不但克盡人子之道,成爲孝親的典範,甚至在《賢愚經》及《睒子經》都說:佛陀是因仁孝故,成叁界之尊。
此外,目犍連尊者救母于幽冥之苦(《盂蘭盆經》);舍利弗入滅前,特地返回故鄉,向母辭別,以報親恩(《賢愚經》);明朝蕅益大師四度割臂,爲病危的母親求壽(《蕅益大師傳》);民國的虛雲和尚,叁年朝禮五臺山,以報父母深恩(《虛雲和尚年譜》)。乃至道明織蒲供母、師備悟道報父、道丕誠感父骨、宗頤念佛度母(《缁門崇行錄》)等等,都說明出家人雖然在人倫關系上有了不同的內容,但並未放棄孝養父母的人子之道,因此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感人事迹。例如惠心沙彌之母,勉其用功道業,不以皇帝賞賜爲榮,不以母親一人爲念;洞山良價以〈辭北堂書〉表明志在求道的決心,其母雖然“日夜常灑悲淚”,仍抑製愛子之情,回書勉勵其修道證果,尤其感人肺腑。
佛教對孝道的提倡,不但把“孝順父母”與“供養沙門、尊重梵行”,同樣列爲“人法”(《摩诃僧祇律》),尤其《心地觀經》更說:“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如是報父母恩。”甚至《父母恩重難報經》認爲:“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足見佛教對孝道的重視。
在一般社會上,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人倫關系;佛門裏,僧團也有師徒與師兄弟的關系。《四分律》說:“和尚看弟子,當如兒意看;弟子看和尚,當如父意。展轉相敬,重相瞻視,如是正法便得久住。”《太平禦覽》雲:“師者,發蒙之基,學者有師,亦如樹之有根也。”《忠心經》雲:“道成乃知師恩。”佛教裏,師徒之間的情誼有時更甚于世間的親情,如晉朝昙印罹病危笃,弟子法曠七日七夜爲其虔誠禮忏(《西天目祖山志》);元朝印簡遇兵難,猶一如平常事奉其師中觀沼公,深受元兵敬重(《佛祖曆代通載》);布毛侍者依止鳥窠禅師十六年方受點撥,了悟自家面目(《景德傳燈錄》);宋朝懷志謹遵老師真淨克文的遺訓,堅拒住持領衆,抛名利于腦後(《五燈會元》)。
此外,也有的師徒之間教學相長、互爲師表,例如道真長老接受作住持的徒弟之命令爲客人倒茶、切水果,卻甘之如饴;如果今日社會大衆都能學習道真長老這種“老做小”的精神,必能消除許多“老少問題”與“代溝問題”。
世間上一切事都是靠因緣和合而存在,緣聚則有,緣滅則散,即使親如父子母女,一旦緣盡,終要分離,所以人要把握有緣時,好好相攜相助。《心地觀經》說“悲母在堂,名之爲富;悲母不在,名之爲貧。悲母在時,名爲日中;悲母死時,名爲日沒。”堂上雙親健在,是人間最幸福的事,因此爲人子女,當父母健在時就應該好好孝順,千萬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徒留遺憾。
孝順父母是人子之道,人而不孝,何以爲人?佛經中除了處處指陳“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心地觀經》)的孝親思想之外,尤其進一步要吾人“視一切人猶如佛想,于諸衆生如父母想”(《觀普賢行法經》)。所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梵網經》),更把眷屬的範圍擴大到一切衆生。
吾人薄地凡夫,不見得人人都能做到視一切衆生如父、如母,甚至如佛想,但對于家中眷屬,例如親子之間、夫妻之間、親族之間、主仆之間,甚至出世的師徒之間,至少應如《長阿含經》所說:
子女應以五事敬順父母:一者供養侍奉,無使匮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父母正業,承繼光大。
父母複以五事養育其子:一者教導子女,不使爲惡;二者指示教授,趣向善處;叁者慈愛照顧,入骨徹髓;四者妥爲子女,求善婚娶;五者正當用度,隨時供給。
丈夫敬妻應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媟;叁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
妻子複以五事恭敬于夫:一者體貼敬愛;二者家務整潔;叁者溫柔親切;四者誠實毋欺;五者贊歎恭維。
爲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一者給施;二者善言;叁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親族亦以五事親敬于人: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叁者護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
雇主應以五事對待僮使: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叁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假。
僮使複以五事奉事其主:一者早起;二者爲事周密;叁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
弟子敬奉師長複有五事: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叁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
師長複以五事敬視弟子: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未聞;叁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
過去儒家有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今日人間佛教的居家之道,應該用智慧來處理人倫之間的感情,用佛法來淨化、美化、弘化、佛化家庭生活。對于老中青幼等份子,彼此之間要互相愛敬、慈孝、教育、規勸,因爲家人之間是一種連鎖關系,父母子女等眷屬就像鎖鏈一樣的環環相扣,絕不可分割,人人盡其在我,相敬相愛,個個身心健全,融洽和諧,家庭才有歡笑,家庭倫理也必然和樂美滿。 ↑
二、道德觀(修養之道)
道德,是人類社會應有的修養,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正是因爲人有道德的觀念。道德是維系國家的綱紀法令使之不亂者,一個國家社會,如果人民失去了道德的規範,則公務人員貪贓枉法,假公濟私;工商經營偷斤減兩,以假亂真;朋友之間猜疑嫉妒,中傷毀謗;鄰裏之間挑撥離間,搬是弄非;甚至人群裏,到處充斥著愚昧邪見、頑強固執、你爭我奪、寡廉鮮恥、自私自利、損人不利己的人。因此,有道德的觀念和生活,社會才能和諧,家庭才能安樂,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
何謂道德?凡是舉心動念,對社會大衆有利益的,就是道德;反之,對別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會安全的,就是不道德。佛教是以人爲本的宗教,佛教的道德標准涵蓋世間的理法綱常,例如《法苑珠林》說:“入朝輔王,立志存忠;居家事親,敬誠孝終。”又說:“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榮親。”
此外,《大寶積經》說:“終不望他衆,誰者能令和,給學者所乏,不離別衆生。”《無量壽佛經》說:“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彼我兼利。”乃至《出曜經》說:“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佛說須賴經》說:“欺爲衆惡本,自絕善行業,是故致痛聚,妄言何益人。”等等皆是人我之間的修養之道。
佛教以五戒十善做爲人本的道德標准,倡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侵犯別人的身體、錢財、名譽、尊嚴,徹底改造人心,令人倫綱常有序,導正社會善良的風氣。佛教以實踐六度做爲道德生活的准繩。六度中,持戒、禅定、智慧叁者,即所謂戒定慧叁學,可以對治貪嗔癡叁毒,能克製人類自私的念頭。如持戒就不會自私,不會自私,貪念就不會生起;如禅定就不會損人,不會損人,嗔恚就不會生起;如修慧就不會無明,不會無明,愚癡就不會存在。貪嗔癡一除,行布施度,則仁慈的悲心油然生起;行忍辱度,則堅毅的精神就可具備;行精進度,則勇猛的力量即能充實一切。
所以,佛教的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內心淨化、人格升華的“增上道德”;因果業報是世間不變的“善惡道德”;六度則是大乘菩薩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道德基礎。
《大戴禮記》雲:“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周敦頤說:“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又說:“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佛教和儒家相同的地方,都是重視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亂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標榜神奇靈異,而重視慈悲道德。佛教的四攝六度、五戒十善,以及正知正見、布施結緣、不念舊惡、慚愧感恩、守護六根、利樂有情、四恩總報、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愛語贊歎、守護正念、大公無私、舍己爲人、抑己從公等,都是有關道德的修行。
《禅林寶訓》裏,宋朝的明教契嵩禅師曾經舉喻說:一個人如果被人比作桀纣幽厲,則要生氣;比作伯夷叔齊,則會歡喜。桀纣幽厲,人君也,爲何比之則生氣?伯夷叔齊,餓夫也,爲何比之則高興?這就是有道德與沒有道德的差別。正如《六度集經》說:“吾甯守道,貧賤而死;不爲無道,富貴而生。”
宋朝汾陽無德禅師也說:“今之重學,古之重德;德學相扶,堪爲軌則。”人生世間,人人都應該負起化導社會的責任,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響大衆。
一般人以爲有了財富,人生就有了價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義,其實人生的真谛並不在此,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圓滿。佛經中,有關個人道德修養身心的教示,諸如:
“當愛樂人德,欣樂人善,不可嫉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密事,不向余說。”(《優婆塞戒經》)
“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悭吝。”(《大寶積經》)
“但修自己行,莫見他邪正,口意不量他,叁業自然淨。”(《曆代法寶記》)
“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露。”(《諸經要集》)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維摩诘經》)
“見善努力,聞惡莫親;縱居暗室,如對大賓。”(《缁門警訓》)
“常自觀察己…
《人間佛教的藍圖-上(星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