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生活(星雲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等,都是對佛法的供養。

  3.供養僧:供養僧團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日用品等道糧,使僧伽們都能專心修道弘法,從事淨化人心的工作。

  在諸多的供養中,最上等的供養,莫過于如實奉行法義和至誠恭敬叁寶了。

  參

  結語

  若無四恩的因緣,我們便無法生存于世間,所以,對于父母、師長、衆生、叁寶,要時時懷著感恩的心。

  經雲:“知恩者,雖在生死,善根不壞;不知恩者,善根斷滅,是故諸佛稱贊知恩報德者。”知恩報恩就是做人的根本,我們身爲萬物之靈,如果不知感恩,連禽獸都不如,又如何出離生死呢?

  社會上一般的人往往以自己爲前提,只想獲得,不想付出,因此爾虞我詐,交相征利,産生許多無謂的痛苦。如果我們能時常懷抱一顆感恩的心,來看待這個世間,自能包容一切,善盡己責,那麼是非煩惱、嫉妒嗔恨自然會消失于無形,從而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第二篇 食存五觀

  壹

  前言

  王陽明有一首偈語說:“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修行本是如此,日常生活裏處處有禅味,吃飯睡覺中都能見出自己的清淨本性。

  如何吃飯睡覺才是修行,才能悠遊自在呢?從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簡樸,粗茶淡飯而怡然自得;現在的人豪華奢侈,山珍海味,卻煩惱無盡。這便是“修心”和“著境”的差別。

  就飲食而言,食物能夠滋養我們的色身,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許多人常過份貪著,沒有節製,隨著自己的喜好,暴飲暴食而傷害了身體。如何吃得健康衛生並且不離修行呢?佛教在進食時的心存“五觀想”就是一種不離修行的健康飲食法。

  貳

  食存五觀的內容

  佛教認爲進食時應存有五種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爲宗。

  4.正事良藥,爲療形枯。

  5.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古人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我們平時所吃的飯菜,都是由農人墾植、灌溉、施肥、鋤草、收成,然後經由商人販賣,再淘洗、炊煮,最後送到我們面前,不知已花費了多少人的功夫與心血。所謂“鋤禾正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當我們用餐時,應當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愛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物質豐裕,許多人已習慣奢侈浪費,飲食無節製,或任意糟蹋丟棄,暴殄天物,不知惜福。有一個故事說,有位富翁,家財萬貫,生活奢華,常常將米粒丟棄在水溝裏。有位節儉的出家人,每天從水溝裏將這些米粒撿起來曬幹,並加以儲存。後來遇到饑荒,富翁淪爲乞丐,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過去丟棄的米粒施舍給他,富翁知道後,覺得非常慚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當得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時時提醒自己要勤儉惜福。

  佛門中,飲食都是檀越所供養。《僧祇律》說:“皆爲信心檀越減損口腹,爲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謂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無修行,粒米難消。”“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汝若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一粒米是集合一切因緣所成,怎可輕易浪費?所以,做個佛弟子應該生慚愧心,對于飲食要知道惜福,是好是壞,都不生增減貪著的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身爲佛弟子,接受飲食供養時,要反省自己的行爲是否合乎道德戒行?能受得起供養嗎?如果具備勤修叁學、化導衆生的二利德行,稱之爲全,便可以承受供養;沒有具備的,則名之爲缺,受之當覺有愧。

  許多經典裏都提到,佛弟子受人信施,如不好好修行,會有無量的罪過。如《毗尼母經》記載:“若不坐禅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信施,爲施所墮。”

  《法句譬喻經》也說:佛陀在世時,有位比丘,每天吃飽飯後,就回去睡覺,只圖色身的舒適,不知精進修行。佛陀知道後,嚴厲地訓誡他,並以他的前世因緣果報來開導:“過去維衛佛住世時,你就出過家,但是由于貪圖利養,平時又不念經誦戒,不精進修行,後來你的神識便投生爲牛馬身上的蟲,一過就是五萬年,五萬年過完了,又投生爲螺絲蚌殼之類的水蟲,和樹木中的蠹蟲……。如今,你好不容易受完罪業的果報,又出家作沙門,爲什麼還如此貪戀睡眠呢?”

  比丘聽到自己的這段前生往事,又慚愧,又恐怖,五陰迷蓋頓然消除,證得阿羅漢果位。

  唐朝百丈懷海禅師一生躬親耕食,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到了八十多歲,每天還到田裏辛勞作務,弟子不忍心,于是將耕具藏起來,懷海禅師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飯。所謂“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

  一般人飲食常犯有叁種過失:

  1.見到上品美食,或對能使身體強壯、皮膚光滑的食物就生起貪心。

  2.對下品粗糙食物排斥嗔恨。

  3.對不好不壞的中品食物,不加分辨,不知來處不易,便是愚癡。

  飲食上如果産生上述的貪嗔癡叁種心,會使自己墮落,應該警惕防患。

  另外,對于飲食,如果食之過多,不知節製,也會産生許多疾病。《佛說醫經》說:“人得病有十因緣:一、久坐不臥,二、食無貸,叁、憂愁……。”《尼乾子經》說:“人食太過時,身重懈怠,于現在與來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惱他人,又迷悶難寐,故應時籌量食物。”由是可知,飲食過量有多睡眠、多病、多淫、不能精進、多著世間享樂等五種罪過。過度飲食既然有如此多過患,我們實在應當多加注意,善予節製。

  飲食貪多的另一個後遺症是“肥胖症”。過去波斯匿王便是由于貪著飲食而過份肥胖,甚至因爲行動不便,呼吸困難,而焦急地請示佛陀如何減肥。

  凡事以中道爲宜,飲食也是如此。《阿含經》裏記載:“若過份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調,使心壅塞,坐臥無安;又減少食,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可見飲食適中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用餐時我們要以慈悲喜舍的心來代替貪嗔癡等不淨的心,才能真正吃得身心歡喜健康。

  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

  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的。經中說:“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生。”身體真正的大病,便是饑渴,所以經上說:“饑爲第一病,饑苦難治,饑病而言,從生至終,永無暫息,余病不爾。”因此,飲食就如良藥一般,能治療形體饑渴的疾病。

  《遺教經》說:“受諸飲食,當如服藥……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

  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雜寶藏經》說:“是身如車,好惡無擇,香油臭脂,等同調滑。”車子有油才能發動,身體也是如此,有了食物的滋養,生命才能延續,道業才能成辦。所以飲食是重要的,只是不要在食物上起分別,就如車油,只要可以轉動,不一定要求最高品質。又如穿衣服,目的在保暖,而不在質料的柔軟舒適,顔色的華麗奪目與否。

  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對色身的愛護,在《那先比丘經》裏有這樣的記載:“彌蘭陀王問那先:“沙門甯能自愛其身不?”那先言:“沙門不自愛其身。”王言:“如令沙門不自愛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臥欲得安溫軟?飲食欲得美善自護視何以故?”……那先言:“沙門亦如是,不愛其身,雖飲食,心不樂,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體,奉行佛經戒耳。””

  一般人常被欲望牽縛,對身體總是費盡心思地保養愛護。但是對修行人來說,飲食只是用來滋養四大假合的色身,《行事鈔》卷下之二說:“爲成道業觀叁種:一、爲令身久住故,欲界之食,必假抟食,若無,不得久住,道緣無托故。二、爲相續壽命,假此報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叁、爲修戒定慧,伏滅煩惱故。”飲食是爲了維系色身,借著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實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能起貪著。

  參

  結語

  有學僧問大珠慧海禅師:“什麼是佛法大意?”

  大珠慧海禅師回答說:“吃飯睡覺。”

  學僧說:“平常人也會吃飯睡覺,又有何別意?”

  大珠說:“平常人吃飯,挑肥揀瘦,千般挑剔;平常人睡覺,反覆思惟,展轉難眠。”

  吃飯和睡覺自來就是佛門重要的修行,並且被定爲五堂功課,許多的戒律、清規也繞著飲食的問題而設立。

  我們的身體每天在新陳代謝,每天行住坐臥的活動都在消耗能量,如果沒有充份的飲食營養,生命便會枯竭而死,那裏還談得上修行辦道呢?只是在接受飲食時,不可以用不清淨的貪取心、嗔恚心、差別心、輕慢心去受食,去計較東西的好壞,揀別食物的精粗,而應該以惜福心、感恩心、精進心、平等心、慚愧心、忍耐心來接受供養。每餐進食前修持五觀想,思惟自己的道業,便能享受天下的“千家飯”,而不曾咬住“一粒米”。

  第叁篇 叁輪體空

  壹

  叁輪體空的定義

  在人間生活,有許多因緣來成就我們,因此我們要以感恩惜福的心,與他人廣結善緣。結緣之道,首在布施,因爲布施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一個真摯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個隨手的幫忙,可以濟人困難危急;甚至與人爲善、一句贊美、一瓣心香等等,都是殊勝的布施因緣。《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由于布施能令衆生安樂,是最容易修習的法門,有如大地一樣,一切萬物都依之生長,所以六度、四攝都以布施波羅蜜爲上首。

  布施可分爲有相布施與無相布施二種。有相布施,指世間上一般人心希果報,執著人我的布施,所以又稱爲世間布施;此種布施,只能得到有漏的人天福報,報盡又再墮落,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無相布施則與有相布施相反,在布施時,能體達施者、受者、施物叁者當體皆空,而無所執著,因爲能超越世間的有漏煩惱,所以稱爲出世間布施。又因爲此叁者有如車輪一般,能輾斷煩惱惑障,所以也稱爲“叁輪體空”。叁輪體空的布施,能使我們越過生死海,與衆生同登涅槃彼岸,因此稱爲“布施波羅蜜”。

  貳

  叁輪體空的內容

  空,是宇宙萬象的真理。叁輪體空正是空理的最高體證與實踐,我們可以概略的就叁方面來說明其中的妙義:

  1.人我二空:衆生之所以常常感到煩惱,是因爲來自內心的執著妄想,以爲六塵境界是實有的,因此産生我、我所的觀念,使身心成爲五欲六塵的奴役。布施行善,心存貪念,結果因爲心有所系縛,不但功德減少了,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受者、施物等外境的影響。其實,五蘊和合的身心是假聚之有,刹那生滅,所以那裏有能施的我呢?既然能施的我了不可得,當然也就沒有受施的對象,這就是“人空”。又因爲諸法是五蘊和合而成,所以施物當體即空,法執也就跟著去除了,這就是“法空”。叁輪體空的布施,使我們從二空裏去除對人對法的執著,是自他二利的菩薩道。

  2.一切皆空:做到人空和法空還不夠,還必須把“空”也完全空掉。因爲佛教說空是要我們蕩除執著,如果執著有一個“空”的存在,根本法執未除,反而病上加病,須知在分別思惟上所執的空,它的自性也是空的。叁輪體空就是要我們釜底抽薪,從根本上破除一切顛倒妄想,從體性上斬斷一切執著。

  3.真空妙有:雖然本無一法可得,但是諸相宛然,不可說無。當我們以智慧觀察諸法無相無我、畢竟空寂以後,般若慧現前,這時我們的心與外界合而爲一,自然而然地就能隨順幻“有”,以善巧方便,大作佛事,布施行善,這時才可以說是真正的通達法性。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日光明照,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終日布施而不見布施相,不著空有相,這就是叁輪體空的布施了。

  以上叁種層次的分析,可以青原行思禅師的一段話來形容: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平常我們對于現象界的森羅萬象都僅止于一般感官的看法,所以當我們仰觀山色,俯視溪澗時,只覺得它就是高高的山,潺潺的水,這時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心隨境轉的一種分別境界。等到我們學佛修行有了心得的時候,一切假有在清朗的心境上無所遁形,這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已觀照到諸法虛妄,但是還沒有到達畢竟皆空的地步,這是第二種層次的境界。進而到完全開悟的時候,“是”與“不”、“心”與“物”之間的對立,在悟者的心中已經合而爲一,所以真俗可以兼容,理事可以圓融,這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只是這山和水與剛開始學佛時的山水在意境上已經大不相同了。此時,大千世界充滿無限美好的風光,潺潺的流水是諸佛說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崗是諸佛清淨的法身。

  參

  叁輪體空的應用

  泯除了經驗世界的“有”與“無”以後,我們的世界變得遼闊了,因此,不但是施與受之間無所差別,我們在這個世間上的一切修行,也能真正做到隨緣不變,和光同塵,即俗而真的最高境界。以下就六波羅蜜的余五波羅蜜爲例,概略解說叁輪體空在修行上的應用:

  1.持戒波羅蜜:如果能擁有般若空慧,雖然自己堅持淨戒,無有毀缺,卻不會執著于“能持”、“所犯”之相,所以菩薩恒以平等心廣度衆生。

  2.忍辱波羅蜜:如果能擁有般若空慧,雖然自己安住于忍力,度化有情,卻不會執著于“能忍”、“所忍”及度化衆生之相,自然不起嗔愛之心。

  3.精進波羅蜜:如果能擁有般若空慧,雖然勇猛精進于學佛修行上,卻不見有精進修行之相,能不畏生死,不斷煩惱,任勞任怨,忍疲忍苦,以化導有情爲己任。

  4.禅定波羅蜜:如果能擁有般若空慧,雖然享受禅悅法喜,卻能不生味著,故能恒以大悲心、自在力,安穩衆生。

  5.般若波羅蜜:如果能擁有般若空慧,則能照了諸法本性空寂,而知佛魔不二、生滅不二,乃至煩惱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故能隨緣不變,處處行道,無有挂礙恐怖。

  此外,擁有“叁輪體空”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享有隨緣不執著的快樂、解脫不企求的快樂;心中有了“叁輪體空”的觀念,人情的冷暖淡薄,不能動其心;物質的匮乏貧困,不能挫其志。心中常懷“叁輪體空”的人,不企求他人的愛護、關懷,能將溫暖、慈悲布施給別人。因爲心中本來無所求,所以不曾失去什麼,縱有所得,也視爲多余的幸福。所以,“叁輪體空”是真空妙有的具體表現,是知足常樂的最高意境,是隨手可修的人間佛法,是悲智雙運的菩薩道行。

  

  

《人間佛教的生活(星雲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