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中邊論卷下▪P2

  ..續本文上一頁倒。所依幻等喻無分別。本性清淨雜染清淨。虛空喻無減無增。爲攝如是十金剛句有二。頌言。

   應知有非有  無顛倒所依

   幻等無分別  本性常清淨

   及雜染清淨  性淨喻虛空

   無減亦無增  是十金剛句

  且初安立十金剛句。自性者。謂自性故。所緣故。無分別故。釋難故。自性故者。謂叁自性。即圓成實遍計所執及依他起。是初叁句如次應知。所緣故者即叁自性。無分別故者。謂由此無分別即無分別智。及于此無分別即本性清淨。如次應知安立境智。謂叁自性及無分別。釋難故者。謂所余句。且有難言。遍計所執依他起相。若實是無雲何可得。若實是有不應諸法本性清淨。爲釋此難說幻等喻。如幻事等雖實是無而現可得。複有難言。若一切法本性清淨。如何得有先染後淨。爲釋此難說有染淨及虛空喻。謂如虛空雖本性淨。而有雜染及清淨時。複有難言。有無量佛出現于世。一一能度無量有情。令出生死入于涅槃。雲何生死無斷滅失。涅槃界中無增益過。爲釋此難說染及淨無減無增。又有情界及清淨品俱無量故。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頌言。

   亂境自性因  無亂自性境

   亂無亂二果  及彼二邊際

  如是已說隨法正行。離二邊正行雲何應知。如寶積經所說中道行。此行遠離何等二邊。頌曰。

   異性與一性  外道及聲聞

   增益損減邊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與斷滅

   所取能取邊  染淨二叁種

   分別二邊性  應知複有七

   謂有非有邊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並無用

   不起及時等  是分別二邊

  論曰。若于色等執我有異。或執是一名爲一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無我乃至儒童。見有我者定起此執。我異于身或即身故。若于色等執爲常住是外道邊。執無常者是聲聞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色等非常無常定執有我。是增益有情邊。定執無我是損減有情邊。彼亦撥無假有情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我無我二邊中智。定執心有實。是增益法邊。定執心無實。是損減法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于是處無心無思無意無識。執有不善等諸雜染法。是所治邊。執有善等諸清淨法。是能治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于二邊不隨觀說。于有情法定執爲有。是常住邊。定執非有是斷滅邊。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即于此二邊中智執有無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若執有明所取能取各爲一邊。如是執有所治諸行能治無爲。乃至老死及能滅。彼諸對治道所取能取各爲一邊。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別。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明與無明無二無二分。乃至廣說。明無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雜染有叁。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煩惱雜染複有叁種。一諸見。二貪嗔癡相。叁後有願。此能對治。謂空智無相智無願智。業雜染。謂所作善惡業。此能對治。謂不作智。生雜染有叁種。一後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叁後有相續。此能對治。謂無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如是叁種雜染除滅說爲清淨。空等智境。謂空等法叁種雜染。隨其所應。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來性無染故。若于法界或執雜染或執清淨各爲一邊。本性無染非染淨故。爲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廣說。

  複有七種分別二邊。何等爲七。謂分別有分別非有各爲一邊。彼執實有補特伽羅以爲壞滅。立空性故。或于無我分別爲無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中道行。謂不爲滅補特伽羅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際亦空後際亦空中際亦空。乃至廣說。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爲一邊。執有所斷及有能斷。怖畏空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虛空喻。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爲一邊。執有遍計所執色等。可生怖故。執有從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畫師喻。前虛空喻爲聲聞說。今畫師喻爲菩薩說。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爲一邊。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幻師喻。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複舍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要。托所緣識方生故。由斯所喻與喻同法。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爲一邊。執如實觀爲正爲邪。二種性故。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兩木生火喻。謂如兩木雖無火相。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還燒兩木。此如實觀亦複如是。雖無聖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正性聖慧。如是正性聖慧生已。複能除遣此如實觀。由斯所喻與喻同法。然如實觀雖無正性相。順正性故亦無邪性相。分別有用分別無用各爲一邊。彼執聖智要先分別方能除染。或全無用。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初燈喻。分別不起分別時等各爲一邊。彼執能治畢竟不起。或執與染應等時長。爲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後燈喻。如是已說離二邊正行差別。無差別正行雲何。頌曰。

   差別無差別  應知于十地

   十波羅蜜多  增上等修集

  論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隨一增上而修集者。應知說爲差別正行。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羅蜜多。如是正行名無差別六正行總義者。謂即如是品類最勝。由此思惟如所施設大乘法等。由如是品無亂轉變修奢摩他。及無倒轉變修毗缽舍那爲如是義修中道行而求出離。于十地中修習差別無差別行。如是已說正行無上。所緣無上其相雲何。頌曰。

   所緣謂安界  所能立任持

   印內持通達  增證運最勝

  論曰。如是所緣有十二種。一安立法施設所緣。二法界所緣。叁所立所緣。四能立所緣。五任持所緣六印持所緣。七內持所緣。八通達所緣。九增長所緣。十分證所緣。十一等運所緣。十二最勝所緣。此中最初謂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別法門。第二謂真如。第叁第四如次應知。即前二種到彼岸等差別法門。要由通達法界成故。第五謂聞所成慧境。任持文故。第六謂思所成慧境。印持義故。第七謂修所成慧境。內別持故。第八謂初地中見道境。第九謂修道中乃至七地境。第十謂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類差別分分證境。第十一謂第八地境。第十二謂第九第十如來地境。應知此中即初第二。隨諸義位得彼彼名。如是已說所緣無上。修證無上其相雲何。頌曰。

   修證謂無阙  不毀動圓滿

   起堅固調柔  不住無障息

  論曰。如是修證總有十種。一種性修證緣無阙故。二信解修證。不謗毀大乘故。叁發心修證。非下劣乘所擾動故。四正行修證。波羅蜜多得圓滿故。五入離生修證。起聖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證。堅固善根長時集故。七淨土修證。心調柔故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種所退轉故。九佛地修證。無二障故。十示現菩提修證。無休息故。無上乘總義者。略有叁種無上乘義。謂正行無上故。正行持無上故。正行果無上故。何故此論名辯中邊。頌曰。

   此論辯中邊  深密堅實義

   廣大一切義  除諸不吉祥

  論曰。此論能辯中邊行故名辯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邊能緣行義。又此能辯中邊境故名辯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邊所緣境義。或此正辯離初後邊中道法故名辯中邊。此論所辯是深密義。非諸尋思所行處故。是堅實義。能摧他辯非彼伏故。是廣大義。能辯利樂自他事故。是一切義。普能決了叁乘法故。又能除滅諸不吉祥。永斷煩惱所知障故。

   我辯此論諸功德  鹹持普施群生類

   令獲勝生增福慧  疾證廣大叁菩提

  

《辯中邊論卷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蘊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