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佛教戒律的形成及其弘揚

  試論佛教戒律的形成及其弘揚

  在佛陀成道後的頭幾年裏,是沒有戒律的,因爲初期的佛弟子們都以好心出家,且其根基特別深厚,幾乎一經點化,都能證入聖位聖果。“小乘初果已斷邪淫,叁果斷一切淫”,至于偷盜,妄語就更不會有了,所以佛時初期的僧團,是用不著製訂戒律來進行約束的。但隨著僧團的日漸擴大,成分也趨于複雜,爲了防範于未然,維護僧團的清淨莊嚴,佛教的戒律也隨著需要而逐漸製訂起來。

  戒律是僧團的防腐劑,更是佛子了脫生死之正道,因爲戒律正是爲了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而製訂的。如說:“欲知過去世,今世受的是,欲知未來世,今世作的是”。因此,佛在臨將入滅時,告誡後世弟子要與戒爲師,這顯然是基于這個道理。

  佛入滅後,迦葉尊者在萬分悲痛中想到:爲了佛教的精神及其救世的工作不至于因佛的滅度而陷于停頓,根據佛臨滅前的:“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遺教經》的教誨,決心召集當時的大弟子們,編輯律藏。

  據傳說,律藏初次結集後即由迦葉尊者傳阿難尊者,再傳末田地、舍那波提、優婆崛多等。由于優婆崛多的弟子們對律藏內容的取舍不同,律藏便分成五部。即:昙無德部《四分律》、薩婆多部《十頌律》、迦葉遺部《解脫戒本經》、彌沙塞部《五分律》、婆粗富羅部《未傳》。

  部派時期,各派對佛陀的教義見解不盡相同,故又形成了戒律的多種版本。對初次結集的律藏本來面目,現在我們已經無法看到了。但縱觀諸律本以及各派自己所傳的戒律,無非是有所取舍而已,不管是南傳巴厘文系的《善見律》,還是北傳藏、漢文系的有部律,四部廣律,其精神及其根本原則,大體上是一致的。可以肯定,第一次結集的律藏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兩千多年過去了,佛陀的教義由南亞次大陸傳遍了小亞細亞,甚至全世界。今天,佛教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弘揚,可以說,律藏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只要佛教的戒律存在,佛教弟子及其僧團的本質,也必將與世長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