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叁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叁

  行住品第二十叁

  釋曰。已說菩薩功德。次說菩薩五種相。偈曰。

   內心有憐愍  愛語及勇健

   開手並釋義  此五菩薩相

  釋曰。菩薩有五種相。一憐愍。二愛語。叁勇健。四開手。五釋義。憐愍者。以菩提心攝利衆生故。愛語者。令于佛法得正信故。勇健者。難行苦行不退屈故。開手者。以財攝故。釋義者。以法攝故。此五種相應知。初一是心。後四是行。已說菩薩五種相。次說菩薩在家出家分。偈曰。

   菩薩一切時  恒居輪王位

   利益衆生作  在家分如此

  釋曰。菩薩在家恒作輪王。化行十善離于十惡。此是利益。偈曰。

   受得及法得  及以示現成

   叁種出家分  在于一切地

  釋曰。菩薩出家有叁分。一受得分。謂從他受護。二法得分。謂得無流護。叁示現分。謂變化作受。得分謂信行地。法得分及示現分。謂入大地。偈曰。

   應知出家分  無量功德具

   欲比在家分  最勝彼無等

  釋曰。二分挍量出家分勝。由無量功德具足故。已說菩薩在家出家分。次說菩薩五種極大心。偈曰。

   愛果及善根  涅槃欲令得

   未淨淨極淨  謂在諸地中

  釋曰。五極大心者。一樂極大心。二利極大心。叁未淨極大心。四已淨極大心。五極淨極大心。愛果者。謂樂極大心。令諸衆生得後世愛果故。善根者。謂利極大心。令諸衆生現行諸善及得涅槃故。未淨者。謂未淨極大心。即信行地菩薩。淨者謂已淨極大心。即初地至七地菩薩。極淨者。謂極淨極大心。即後叁地菩薩。已說菩薩五種極大心。次說菩薩四種攝衆生。偈曰。

    欲樂及平等  增上與徒衆

   四心于諸地  攝受一切生

  釋曰。四種攝衆生者。一欲樂心攝。由以菩提心攝故。二平等心攝。由入初地得自他平等心攝故。叁增上心攝。由居主位以自在力攝故。四徒衆心攝。由攝成自弟子故。已說菩薩四種攝衆生。次說菩薩四種受生。偈曰。

   業力及願力  定力亦通力

   依此四種力  菩薩而受生

  釋曰。四種受生者。一業力生。二願力生。叁定力生。四通力生。業力生者。謂信行地菩薩業力自在隨所欲處而受生故。願力生者。謂入大地菩薩願力自在爲成熟他受畜生等生故。定力生者。謂得定菩薩定力自在舍于上界下受生故。通力生者。謂得神通菩薩通力自在。能于兜率天等示現諸相而受生故。已說菩薩四種受生。次說菩薩十一住相。偈曰。

    證空證業果  住禅住覺分

   觀谛觀緣起  無相無功用

   化力淨二門  及以菩提淨

   以此諸所說  立地相應知

  釋曰。十一住者即十一地。住者名地故。證空者顯初住相。多住人法二無我故。證業果者顯第二住相。證業及果不壞能護戒故。住禅者顯第叁住相。能生欲界而不退禅故。住覺分者顯第四住相。能入生死而不舍覺分故。觀谛者顯第五住相。以明教化惱唯惱心以我無故。觀緣起者顯第六住相。能不起染心而依緣起受生故。無相者顯第七住相。行雖功用而上參一道多住無相故。無功用者顯第八住相。雖淨佛土而無起作多住無功用故。化力者顯第九住相。四辯自在能成熟一切衆生故。淨二門者顯第十住相。叁昧門陀羅尼門極清淨故。淨菩提者顯第十一住相。一切智障斷究竟故。已說菩薩十一住相。次說菩薩依地立名。偈曰。

    初叁叁行淨  次叁叁慢斷

   後叁覺舍化  第十有四名

  釋曰。于十地中建立十菩薩名。初叁叁行淨者。初地名見淨。菩薩得人法二見對治智故。第二地名戒淨。菩薩微細犯垢永無體故。第叁地名定淨。菩薩諸禅叁昧得不退故。次叁叁慢斷者。第四地名斷法門異慢。菩薩于諸經法破起差別慢故。第五地名斷相續異慢。菩薩入十平等心于一切相續得平等故。第六地名斷染淨異慢。菩薩如性本淨客塵故。染能住緣起法。如不起黑白差別見故。後叁覺舍化者。第七地名得覺。菩薩住無相力。能念念中修叁十七覺分故。第八地名行舍。菩薩住無功用無相故。亦名淨土。菩薩方便行與不退地菩薩合故。第九地名化衆生。菩薩能成熟一切衆生故。第十有四名者。一名大神通。菩薩得大神通故。二名滿法身。菩薩具無量叁昧門陀羅尼門故。叁名能現身。菩薩住兜率天等示相身故。四名受職。菩薩于諸佛所得受職故。已說菩薩依地立名。次說菩薩隨地修學及學果。偈曰。

    隨次依前六  見性修叁學

   隨次依後四  得果有四種

  釋曰。隨次依前六見性修叁學者。菩薩于初地通達真如。第二地學增上戒。第叁地學增上心。第四第五第六地學增上慧。慧有二境。一法實。謂苦等四谛。二緣起。謂逆順觀十二因緣。此二境亦在第二第叁地中。是故彼地亦增上慧建立。然第四地中菩提分慧增上。第五地中谛觀慧增上。第六地中緣起觀慧增上。故此叁地建立增上慧學。隨次依後四得果有四種者。依第七地得無相有功用住。爲第一果。依第八地得無相無功用住。爲第二果。依第九地得成熟衆生。爲第叁果。依第十地得二門成熟。爲第四果。已說隨地修學及學果。次說菩薩隨地修習無流五陰。偈曰。

    見性淨叁身  亦在前六地

   余地淨余二  遠離五障故

  釋曰。初地見性如前解。第二地中戒身清淨。第叁地中定身清淨。第四第五第六地中慧身清淨。後四地及佛地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清淨。由離五障故。五障者。第七地中以執相無知爲障。第八地中以功用無知爲障。第九地中以不能化生無知爲障。第十地中以未淨二門無知爲障。佛地中以礙障無知爲障謂此無知能礙聲聞緣覺境界智諸佛知一切境無礙。由解脫此障故。已說菩薩隨地修無流五陰。次說菩薩隨地成就未成就。偈曰。

   未成就成就  成複未成成

   如地建立知  分別無分別

  釋曰。未成就成就者。彼信行地是未成就。自余諸地是名成就。成複未成成者。于前成就地中複有未成就成就。七地已還名未成就。有功用故。八地已上是名成就。無功用故。問前說歡喜地亦是成就。此義雲何。答如地建立知分別無分別。此由于地建立中知唯分別。于此分別亦無分別。所執能執俱無體故。約此義故說名成就。偈曰。

    應知諸地中  修習及成就

   此二不思議  諸佛境界故

  釋曰。菩薩于諸地中各有修習及成就。應知地地皆不可思議。由諸菩薩內自證覺是諸佛所知非余人境界故。已說菩薩隨地成就未成就。次說菩薩入地十種相。偈曰。

   明信及無劣  無怯亦無待

   通達及平等  離偏亦離著

   及以知方便  亦在聖衆生

   如此十種相  地地皆圓滿

  釋曰。入地菩薩地地皆有十相。何者爲十。一明信。二無劣。叁無怯。四無待。五通達。六平等。七離偏。八離著。九知方便。十聖衆生。明信者。于自地得明。于諸法中除無知故。于他地得信。于後諸地生願樂故。無劣者。聞深妙法不驚怖故。無怯者。行難行行極勇猛故。無待者。起自地行不待教故。通達者。他地方便能起故平等者。普于衆生同自心故。離偏者。耳聞毀譽無高下故。離著者。得輪王等位無愛染故。知方便者。知諸法不可得爲佛方便故聖衆生者。諸佛徒衆恒在生故。此等十相地地皆具應知。已說菩薩入地十種相。次說菩薩地中十度相。偈曰。

   有欲無六障  其次無亂慧

   不漂亦不回  事友及供養

   回向將生勝  修善與戲通

   功德藏如是  佛子十六相

  釋曰。諸菩薩于諸地中得十度有十六相。何者十六。一有欲樂。行諸度故。二無悭。離施障故。叁無違。離戒障故。四無恚。離忍障故。五無懈。離進障故。六慈悲。離定障故。慈悲能與樂拔苦。是嗔惱對治。由定得故。七無惡慧。離慧障故。惡慧有叁。謂自性分別。隨憶分別。顯示分別。此能斷故。八無亂慧。離異乘心故。九不漂不爲人天勝樂醉其心故。十不回不爲不成就苦及難行苦退其心故。十一事友。依佛所示善知識聞大乘故。十二供養。供養叁寶故。十叁回向善巧方便故十四生勝。此顯願波羅蜜相。離八難處不離諸佛菩薩故。十五修善此顯力波羅蜜相。無間修諸善根故。十六戲通此顯智波羅蜜相。遊戲諸大神通功德故。菩薩若得此相。則爲一切衆中上首。是名佛子十六相。已說菩薩地中十度相。次說菩薩度度五功德。偈曰。

    地地升進時  度度有五德

   二及二及一  應知止觀俱

  釋曰。地地升進時度度有五德者。菩薩于一一地修一一度。于一一度皆具五種功德。何者爲五。一滅習。二得猗。叁圓明。四相起。五廣因。滅習者。一一刹那滅除依中習氣聚故。得猗者。離種種相得法樂故。圓明者。遍知一切種不作分段故。相起者。由入大地無分別相生故。廣因者。爲滿爲淨一切種法身福聚智聚攝令增長故。二及二及一應知止觀俱者。此中應知。初二功德是奢摩他分。次二功德是毗缽舍那分。第五功德是俱分。已說菩薩度度五功德。次釋菩薩十地名。偈曰。

   見真見利物  此處得歡喜

   出犯出異心  是名離垢地

   求法持法力  作明故名明

   惑障智障薪  能燒是焰慧

   難退有二種  能退故難勝

   不住二法觀  恒現名現前

   雜道鄰一道  遠去名遠行

   相想無相想  動無不動地

   四辯智力巧  說善稱善慧

   二門如雲遍  雨法名法雲

  釋曰。見真見利物此處得歡喜者。菩薩于初地中一見真如。謂見自利。昔曾未見今時始見。去菩提近故。二見利物。謂見利他。一一刹那能成熟百衆生故。由此二見起勝歡喜故名歡喜地出犯出異心是名離垢地者。菩薩于二地中出二種垢。一出犯戒垢。二出起異乘心垢。由出二垢故名離垢地。如十地經說我等應得應淨一切種智故勤精進。求法持法力作明故名明者。菩薩于叁地中得叁昧自在力。于無量佛法能求能持。得大法明…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卷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