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中佛教僧侶的腦部掃描研究
Brains of Buddhist monks scanned in meditation study
BBC新聞
BBC News
作者:馬特·丹茲克
By Matt Danzico
智悲翻譯中心/才讓桑珠 譯
卓然·約西波維奇在幫助一位佛教僧人進入磁共振成像儀。約西波維奇在他的研究中已經對20位有經驗的禅修者進行了腦部活動掃描。
觀測僧侶大腦的研究
美國紐約——在遠離紐約街頭喧囂的一間實驗室裏,一位柔聲細語的神經學家在將一位藏傳佛教僧人安置在一部轎車大小的腦部掃描儀內以便更好地了解古老的禅定修行。
約西波維奇在他的研究中,已經對20多位深富經驗的禅修者進行了腦部掃描。
這種不尋常的研究不僅能夠揭示和諧人生的秘密,也能昭示世界上更多的神秘疾病,是這樣嗎?
卓然·約西波維奇是一位研究科學家和紐約大學副教授,他說他一直從事觀測禅定中僧侶的大腦活動,旨在理解在打坐過程中他們的大腦是如何重組的。
從2008年起,他就開始用一臺5噸(5000公斤)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對傑出的佛教人物進行心智和身體上的研究。
這臺掃描儀可以跟蹤在其笨重牆壁內禅定的僧人頭部內的血流,機器運行時會發出有韻律的聲音。
作爲一名佛教徒,約西波維奇博士也兼職,他說他希望能夠發現某些禅修者如何能夠達到“無二元對立”或者是與世界“合一”的狀態,即一個人與他們外部環境融合的意識形態。
卓然·約西波維奇正在看腦部電腦掃描結果。他的研究特別關注大腦的默認神經網絡,這個網絡控製著自我反省的思想。
約西波維奇博士說:“對那些用大量時間打坐的人來說禅定所做的一件事情是培養注意力的技巧”,並且通過這些娴熟的技巧能使他們達到一個更甯靜和更快樂的存在方式。
“特別是過去的10年或更長的時間裏,關于禅定的研究已顯示出此項研究非常有前途,因爲它指出了大腦可能有某種能力,這種能力以某種以前我們並不知道的方式改變和優化我們的大腦。”
具體地觀察大腦默認神經網絡的研究,這個網絡控製自我反省的思想。
約西波維奇說:“當一個人放松並進入合一的狀態時,富有經驗的修行人,他的神經網絡就會改變,因爲他們打破了他們自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心理隔閡。”
並且大腦的這種重組可以導致某些禅修者所說的一種人與自然的深度和諧。
轉移注意力
約西波維奇博士的研究是更好地了解目前科學家稱爲大腦默認神經網絡的大量研究的一部分。他說大腦似乎被組織成兩個網絡:外部神經網絡和內部、或稱爲默認神經網絡。
當一個人正在專注外部活動時,如做運動或倒一杯咖啡,他大腦的外部神經網絡會活躍起來。
當人們反省涉及自己和自己情緒的事情時,默認神經網絡會改變。
但兩個神經網絡很少在同一時間內全部活躍,就像一個跷跷板,一頭起來的時候另一頭會下去。
這種神經網絡的設定使個體在任意時間都能更容易地專注一件事情,而沒有被諸如白日夢這樣的幹擾所分心。
約西波維奇博士說:“從基本上來說,我們正努力做的事情就是,當人的注意力在這兩種模式之間轉移時,去跟蹤大腦神經網絡的變化。”
約西波維奇博士發現某些佛教僧侶和其它有經驗的禅修者在禅定期間有能力保持兩個神經網絡在同一時間都活躍——也就是說,他們發現了讓跷跷板兩頭都翹起來的方法。
約西波維奇博士認爲這種大腦內部和外部神經網絡同時活躍的能力會使禅修者體驗到人與自然合一的和諧感覺。
自我反思
以前科學家認爲自我反省,大腦的默認網絡是簡單的,因爲當一個人沒有要關注的目標時它才活躍。
但是在過去十幾年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大腦的這部分神經網絡,當主體在考慮自己時它隨著活動而膨脹。
2001年當美國密蘇裏州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家馬庫斯·雷克爾博士開始對那些沒有給予執行任務的個體進行腦部掃描時,才出現了默認神經網絡的這種研究亮點。
患者會很快就厭倦了,然而,雷克爾博士注意到一個第二種的網絡,即一個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網絡開始活動起來。但研究人員不清楚爲何會出現這種活動。
其它科學家很快向雷克爾博士建議這種情況可能是博士的受試者實際上在考慮他們自己。
很快那些正在從事電影對腦部刺激研究的其他神經科學家,發現每當電影間歇時默認神經網絡開始活躍,這可能是研究的受試者因爲無聊開始了自我反思。
但是雷克爾博士說默認神經網絡的重要性,遠遠不止僅僅是在思考昨天晚上吃了什麼晚飯。
雷克爾博士說:“研究者開始考慮我們如何知道我們究竟是誰。默認模式的神經網絡可以解釋關于事物如何以他們所存在的方式出現(自然本性)”。
並且雷克爾博士指出默認神經網絡的研究將有助于揭開某些心理紊亂的秘密,如憂郁症,自閉症,甚至是老年癡呆病。
“如果你研究老年癡呆病,你就要研究它是否會對大腦那個特殊部位帶來傷害,使人驚詫的是它確實影響了默認神經網絡。”像約西波維奇博士一樣,雷克爾博士也認爲關于固有的神經網絡的研究能有助于解釋這個問題。
辛迪·勒斯蒂格,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副教授,也同意這個觀點。
她說:“默認神經網絡是大腦主要的和替代的網絡,似乎目前的研究都是涉及大量的神經障礙疾病,如自閉症,老年癡呆症等,而了解它與面向任務的網絡之間如何互動至關重要。它是其他已被忽略了太久的難題中的一種。”
爲了更好地了解這個神秘的神經網絡,約西波維奇博士已經對20多位禅修者做過腦部掃描,這些受試者包括比丘和比丘尼,他們主要是按藏傳佛教的傳承進行禅修。
他說他的研究成果很快就會發表,盡管沿著這個思路了解自閉症和老年癡呆症的進展會帶來一定可觀的獎勵,但他將繼續關注于解釋天人合一境界或入定的神經學的含義。
In a laboratory tucked away off a noisy New York City street, a soft-spoken neuroscientist has been placing Tibetan Buddhist monks into a car-sized brain scann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meditation. But could this unusual research not only unravel the secrets of leading a harmonious life but also shed light on some of the world”s more mysterious diseases
Zoran Josipovic, a research scientist and adjunct professor at New York University, says he has been peering into the brains of monks while they meditate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how their brains reorganise themselves during the exercise.
Since 2008, the researcher has been placing the minds and bodies of prominent Buddhist figures into a five-tonne (5,000k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machine. The scanner tracks blood flow within the monks” heads as they meditate inside its clunky walls, which echoes a musical rhythm when the machine is operating. Dr Josipovic, who also moonlights as a Buddhist monk, says he is hoping to find how some meditators achieve a state of nonduality or oneness with the world, a unifying consciousness between a person and their environment. One thing that meditation does for those who practise it a lot is that it cultivates attentional skills, Dr Josipovic says, adding that those harnessed skills can help lead to a more tranquil and happier way of being. Meditation research, particul…
《禅定中佛教僧侶的腦部掃描研究 Brains of Buddhist monks scanned in meditation study》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