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翻彼不能忍受。悉能爲之忍受故。言翻彼謂菩薩。偈曰。
于他行等愛 利彼不退轉
希有非希有 他利自利故
釋曰。于他行等愛利彼不退轉者。菩薩于一切衆生行。平等愛心無有差別。若求樂利益。若行樂利益。若求行時。利益之心無有退轉。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者。此不退轉事于諸世間希有最上。然此希有亦非希有。何以故。他得益時即是菩薩自得益故。偈曰。
余地說修道 二智勤修習
無分別建立 淨法及衆生
釋曰。余地者。謂後九地。問余地何所修。答二智勤修習。二智者。一無分別智。二如所建立智。無分別智謂出世智。如所建立智謂後得世智。問此二智有何功能。答淨法及衆生。此中無分別智成熟佛法。是其功能。如所建立智成熟衆生是其功能。偈曰。
修位二僧祇 最後得受職
入彼金剛定 破諸分別盡
釋曰。修立二僧祇最後得受職者。二僧祇謂第二及第叁大劫阿僧祇。最後謂究竟修。于此修位方便受職。問受職已更何所作。答入彼金剛定破諸分別盡。問因何義故名金剛定。答分別隨眠此能破故。是故此定名金剛喻。偈曰。
轉依究竟淨 成就一切種
住此所作事 但爲利群生
釋曰。轉依究竟淨者。謂永離一切煩惱障及智障故。成就一切種者。謂得一切種智由無上故。住此所作事者。謂住此位中乃至窮衆生生死際。示現成道及現涅槃故。問此事何所爲。答但爲利群生。如此等事一向但爲利益一切衆生故。自下次明因大教授得大義利。偈曰。
牟尼尊難見 常見得大義
以聞無等法 淨信資養心
釋曰。此偈明菩薩因大教授常得現前見佛常聞無等正法。常起極深淨信遍滿于心。此明初時得大義利。偈曰。
若于教授中 法門如欲住
如人拔險難 佛勸亦如是
釋曰。若于教授中法門如欲住者。有諸菩薩于教授時中。或于如來法門。心欲樂住也。如人拔險難佛勸亦如是者。譬如有人墮在深坑。有能捉發懸擲高岸。佛勸亦爾。若彼菩薩樂住寂滅深坑。諸佛如來。強能置之佛果高岸。此明次時得大義利。偈曰。
世間極淨眼 勝覺無分別
譬如大日出 除幽朗世間
釋曰。若諸菩薩成佛時。永退一切世間法故眼得最極清淨。爾時名得無分別勝覺。譬如日輪大出能除幽暗照朗世間。此明畢竟時得大義利。如是廣說已。次以一偈總結前義。偈曰。
佛子善集滿 成就極廣定
恒受尊教授 能窮功德海
釋曰。此偈義如文顯現。教授品究竟。
業伴品第十六
釋曰。已說如來大教授。菩薩起業以方便爲伴。今當說。偈曰。
譬如大地種 任持四種物
如是叁種業 建立一切善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集起業方便。譬如大地種任持四種物者。何謂四物。一者大海。二者諸山。叁者草木。四者衆生。是謂四物。如是叁種業建立一切善者。海等四物譬一切善法。如是菩薩叁業能聚集一切諸善。所謂檀等諸波羅蜜。及一切菩提分法。偈曰。
難行業能行 應形無量劫
身口心自性 拔彼不退轉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救他業方便。難行業能行應形無量劫者。何謂難行業。謂衆生欲得小乘出離。菩薩于彼極生大苦。欲令彼轉異乘心故。變種種形。于無量世界經無量劫數。而能久受勤苦作種種難行業。身口心自性拔彼不退轉者。謂菩薩爲拔彼故。雖複處處久受勤苦。叁業自性終無退屈。偈曰。
如人怖四害 深防爲自身
菩薩畏二乘 護業亦如是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自護業方便。如人怖四害深防爲自身者。何謂四害。一者毒物。二者兵仗。叁者惡食。四者怨仇。是謂四害。深防者爲利益自身故。菩薩畏二乘護業亦如是者。毒等四害譬二乘人諸業方便。菩薩怖畏此故。深自防護起二乘心。何以故。由斷大乘種故。大乘善根未起令不起故。已起複令滅故。及與佛果作障礙故。偈曰。
作者業所作 叁輪不分別
得度淨業海 功德無有邊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清淨業方便。作者業所作叁輪不分別者。何謂叁輪。一者作者。二者業。叁者所作。是謂叁輪。不分別者。此叁不可得故。由此故叁輪得清淨。叁輪清淨故業清淨。得度淨業海功德無有邊者。到業彼岸故。功德無邊者由無盡故。業伴品究竟。
度攝品第十七之一
釋曰。已說起業方便業所聚集諸波羅蜜。今當說。此中先說憂陀那偈。偈曰。
數相次第名 修習差別攝
治障德互顯 度十義應知
釋曰。此中六波羅蜜應知有十種義。一製數。二顯相。叁次第。四釋名。五修習。六差別。七攝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顯。此中有六偈製立六波羅蜜數唯有六。偈曰。
資生身眷屬 發起初四成
第五惑不染 第六業不倒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自利叁事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一者增進。二者不染。叁者不倒。彼初四波羅蜜。如其次第能令四事增進。一資生成就。由布施故。二自身成就。由持戒故。叁眷屬成就。由于忍辱。行忍辱者多人愛故。四發起成就。由于精進。一切事業因此成故。第五禅波羅蜜。能令煩惱不染。折伏煩惱由此力故。第六般若波羅蜜。令業不顛倒。一切所作如實知故。偈曰。
施彼及不惱 忍惱是利他
有因及心住 解脫是自利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二利六事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初爲攝利他叁事故。立前叁波羅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施彼。二者不惱。叁者忍彼惱後爲攝自利。叁事故須立。後叁波羅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有因。由依精進故。二者心住。由心不定令定故。叁者解脫。由心已定令解脫故。偈曰。
不乏亦不惱 忍惱及不退
歸向與善說 利他即自成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利他六事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菩薩行六波羅蜜時。如其次第。于彼受用令不乏故。不惱彼故。忍彼惱故。助彼所作令不退故。以神通力令歸向故。以善說法斷彼疑故。菩薩如是利他即是自利。爲他所作即自所作。由此因緣得大菩提故。偈曰。
不染及極敬 不退有二種
亦二無分別 具攝大乘因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大乘四因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一者不染。二者極敬。叁者不退。四者無分別。菩薩修行施時于財不染無顧戀故。受持戒時于諸學處起極敬故。行忍辱精進時。此二不退。忍于衆生非衆生所作苦得不退故。精進于修行善時得不退故。行禅定般若時。此二無分別。奢摩他毗缽舍那平等所攝故。如此四因攝一切大乘因盡偈曰。
不著及不亂 不舍亦增進
淨惑及智障 是道皆悉攝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大乘六道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問道者何義。答有方便者爲道。此中檀波羅蜜。于諸資財不著爲道。由施時于境離染著故。屍波羅蜜。于諸境界不亂爲道。由求受戒時一切心亂攝令住故。及比丘住護者。求境界時。一切業亂不能轉故。羼提波羅蜜。于諸衆生不舍爲道。由一切不饒益事不生厭故。毗梨耶波羅蜜。于修諸善增長爲道。由精進發起令增上故。禅波羅蜜。于煩惱障令清淨爲道。般若波羅蜜。于智慧障令清淨爲道。如是六種道攝一切大乘道盡。偈曰。
爲攝叁學故 說度有六種
初叁二初一 後二二一叁
釋曰。此偈顯示爲攝叁種增上學故。立波羅蜜數唯有六。此中立初叁波羅蜜。爲攝初一戒增上學。戒有二種謂聚及眷屬。屍羅爲聚。檀及羼提爲眷屬。何以故。施于求受時資財不吝故。忍于護持時打罵不報故。此中立後二波羅蜜。如其次第。爲攝心慧二增上學。此中立第四一波羅蜜。應知具攝叁增上學。由一切叁學精進爲伴故。已製六波羅蜜數。次顯六波羅蜜相。偈曰。
分別六度體 一一有四相
治障及合智 滿願亦成生
釋曰。諸菩薩修諸波羅蜜。一一皆有四相。一治障。二合智。叁滿願。四成生。治障者。檀等六行。如其次第。對治悭貪破戒嗔恚懈怠亂心愚癡故。合智者。悉與無分別智共行。由通達法無我故。滿願者。施于求財者隨其所欲而給與之。戒于求戒者隨其所欲以身口意護而教授之。忍于悔過者與之歡喜。精進于作業者隨欲助之。定于學定者隨欲授法。智于有疑者隨欲決斷。成生者。先以施攝。後以叁乘法隨其所應而成熟之。先安立于戒等中。後以叁乘成熟亦爾。已顯六波羅蜜。相次說六波羅蜜次第。偈曰。
前後及下上 粗細次第起
如是說六度 不亂有叁因
釋曰。六波羅蜜次第有叁因緣。一前後。二下上。叁粗細。前後者。謂依前後得起。何以故。由不顧資財故受持戒。行持戒已能起忍辱。忍辱已能起精進。精進已能起禅定。禅定已能解真法。下上者。前者爲下後者爲上。下者施上者戒。乃至下者定上者智。粗細者。前者爲粗後者爲細。粗者施細者戒。乃至粗者定細者智。何故粗易入易作故。何故細難入難作故。已說六波羅蜜次第。次釋六波羅蜜名。偈曰。
除貧亦令涼 破嗔與建善
心持及真解 是說六行義
釋曰。能除貧窮故名施。能令清涼故名戒。由具戒者于境界相中煩惱熱息故。能破嗔恚故名忍。忍破嗔恚能令盡故。能建善故名進。建立善法由此力故。能持心故名定。攝持內意故。能解真法故名慧。曉了第一義谛故。已釋六波羅蜜名。次說修習六波羅蜜。偈曰。
物與思及心 方便並勢力
當知修六行 說有五依止
釋曰。諸菩薩修習諸波羅蜜有五依止。一者物依止。二者思惟依止。叁者心依止。四者方便依止。五者勢力依止。物依止修諸波羅蜜有四種。一者依止因。依種性力而修習故。二者依止報。依自身成就力而修習故。叁者依止願。依昔願力而修習故。四者依止數。依智慧力而修習故。思惟依止修諸波羅蜜亦有四種。一者信思惟。于諸波羅蜜相應教而生信心故。二者味思惟。于諸波羅蜜中見功德味故。叁者隨喜思惟。于一切世界一切衆生所有諸波羅蜜皆生隨喜故。四者悕望思惟。于自身及他未來所有勝波羅蜜起悕望故。心依止修諸波羅蜜有六種。一者無厭心。二者廣大心。叁者勝喜心。四者勝利心。五者不染心。六者善淨心。何謂修檀六種心。若菩薩以滿恒河沙數世界七寶及以身命。于一刹那施一衆生。如是乃至盡衆生界。所願成熟無上菩提者以此門施心無厭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檀無厭心。若菩薩如是相施。從初相續乃至成佛。無刹那頃有絕有減。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廣大心。若菩薩以施攝他時生極重歡喜。過于受者得財時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勝喜心。若菩薩以施攝他時。見他受物極饒益我。非我自用爲極饒益。何以故。由施攝他令我成就無上菩提因故。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勝利心。若菩薩如是廣施不求報恩及以果報。如是相心是名修檀不染心。若菩薩如是廣施所生福聚所得果報。願施一切衆生非爲自受。又與一切衆生共之回向無上菩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善淨心。何謂修戒等六種心。若菩薩有恒河沙數自身。一一身複有恒河沙數劫壽。一一壽中複乏一切資生。于此乏中複有火聚。遍滿叁千大千世界。菩薩以此多身經此多壽在此火聚起四威儀。于一刹那但修一戒。如是乃至盡諸戒聚。乃至盡諸智聚。能得無上菩提者。菩薩修之心無厭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無厭心。若菩薩從初修戒乃至修智。極坐道場無有間斷。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廣大心。若菩薩修戒等攝他時生極重歡喜。過于受攝者得利益時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勝喜心。若菩薩修戒等攝他時。見他得利極饒益我。非我自利爲極饒益。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勝利心。若菩薩修戒等時。不求報恩及以果報。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不染心。若菩薩廣修戒等所生福聚所得果報。願施一切衆生非爲自受。又與一切衆生共之回向無上菩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善淨心。方便依止修諸波羅蜜有叁種。叁種者即是叁輪清淨。此清淨由無分別智爲方便故。以此方便一切作意悉得成就。勢力依止修諸波羅蜜亦有叁種。一者身勢力。二者行勢力。叁者說勢力。身勢力者。應知是佛自性身及受用身。行勢力者。應知是佛化身。以此化身于一切相爲一切衆生示現一切善行故。說勢力者。謂演說六波羅蜜一切種時無滯礙故。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