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P2

  ..續本文上一頁。謂諸神通。由極勤方便令他信解故。甚深者。謂無分別智。由難行故如其次第。一爲成熟衆生。二爲成熟佛法。即說此二爲無上菩提方便。此二方便即是無上乘體。問若爾有人于中怖畏。過失雲何。偈曰。

   不應怖而怖  由怖被燒然

   怖引非福故  長時過患起

  釋曰。若人非怖畏處妄生怖畏。是人即墮極熱惡道而被燒然。何以故。由此怖畏引大非福聚生。由此罪故能令是人經無量劫受大熱惱。問彼人複有何因生此怖畏。偈曰。

   非性非法朋  少慧少因力

   怖此深妙法  退失大菩提

  釋曰。若人生怖由四因緣。一非種性。離菩薩性故二非法朋。離善知識故叁少慧力。未解大乘法空故。四少因力。先世不種諸波羅蜜自性善根故。由此因緣于甚深妙法橫生怖想。由此想故于大菩提福智二聚應得不得。是名爲退。汝今應知。此退過患最極深重。已說怖過及怖因。次說不應怖畏因。偈曰。

   無異即互無  有異即險處

   無譬種種說  續說多門說

   非有如文義  諸佛甚深體

   聰慧正觀人  應知不應怖

  釋曰。無異即互無者。若汝言聲聞乘即是大乘無異大乘體。若如是者。即聲聞辟支佛乘複無有體。何以故。由得佛故。如是一切皆是佛乘。何因怖耶。有異即險處者。若汝許有異大乘體。此體即是一切智道。最爲第一險處。由難度故此應仰信。何因怖耶。無譬者。于一時中無二大乘並出可以相比。何因怖一不怖二耶。種種說者。今此大乘非獨說空。亦說大福智聚。應解此意。何因獨怖空耶。續說者一切時中決定相續說空汝非乍聞。何因怖耶。多門說者彼彼經中多門異說顯大要用。破諸分別得無分別智。若異此說無大用者。如來但應言空不說如法性實際等。既說有多門何因獨怖空耶。非有如文義者。大乘甚深不如文義。何因隨文取義而怖空耶。諸佛甚深體者。佛性甚深卒難覺識應求了別何因怖耶。由如是等因緣故。聰慧正觀人于此大乘不應怖畏。已說不應怖畏因。次說能行此法智。偈曰。

   隨次聞思修  得法及得慧

   此智行此法  未得勿非毀

  釋曰。若人最初依善知識能起正聞。次于正義能起正憶。次于真實境界得生正智。次從彼彼得證法果。次從彼後起解脫智。是人此智隨深入遠能行此法。汝若自無此智。不應決定言非佛語。已說能行此法智。次遮怖畏此法句。偈曰。

   不解解不深  深非思度解

   解深得解脫  諸怖不應爾

  釋曰。不解者。若汝言如是深法非我所解。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解不深者。若汝言佛解亦不深。如其解深何故說深。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深非思度解者。若汝言何故此深。非思量境界。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解深得解脫者。若汝言何故獨解深義能得解脫。非思量人能得解脫。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如是已遮怖畏此法句。次以不信成立大乘。偈曰。

   由小信界伴  不解深大法

   由汝不解故  成我無上乘

  釋曰。小信者。狹劣信解故。小界者。阿梨耶識中熏習小種子故。小伴者。相似信界爲眷屬故。此叁若小則不信別有大乘。由此不信則成我所立是無上法。已說成立大乘次遮謗毀大乘。偈曰。

    隨聞而得覺  未聞慎勿毀

   無量余未聞  謗者成癡業

  釋曰。汝隨少聞得有覺悟。不應隨聞複生謗毀。汝于未聞無信可爾。何以故。不積善故未聞者多慎勿謗毀。汝無簡別若生謗毀更增癡業。壞前聞故。已遮謗毀。次遮邪思。偈曰。

   如文取義時  師心退真慧

   謗說及輕法  緣此大過生

  釋曰。師心者。謂自見取。非智者。邊求義故。退真慧者。如實真解未得退故。謗說者。毀善說故。輕法者。嫉所聞故。緣此非福次身受大苦報。是名大過起。已遮邪思。次遮惡意。偈曰。

   惡意自性惡  不善不應起

   況移于善處  應舍大過故

  釋曰。惡意者。是憎嫉心。自性惡者。此心是自性罪。尚不可于過失法中起。何況于非過法中起。是故急應須舍大過患故。成宗品究竟。

  歸依品第叁

  釋曰。如此已成立大乘。次依大乘攝勝歸依。偈曰。

   若人歸叁寶  大乘歸第一

   一切遍勇猛  得果不及故

  釋曰。一切歸依叁寶中。應知大乘歸依最爲第一。何以故。由四種大義自性勝故。何者四義。一者一切遍義。二者勇猛義。叁者得果義。四者不及義。此義後當說。由此四義多有留難。諸歸依者或能不能。能者爲勝。已說歸依勝。次勸勝歸依。偈曰。

    難起亦難成  應須大志意

   爲成自他利  當作勝歸依

  釋曰。難起者。所謂勝願。由弘誓故。難成者。所謂勝行。由經無量劫故。由如此難應須發大志意。何以故。爲欲成就他利與自利故。他利者。所謂願行。由願行是名聞因故。自利者。所謂大義。由大義是自體果故。前說四義。今當先說一切遍義。偈曰。

   衆生遍乘遍  智遍寂滅遍

   是名智慧者  四種一切遍

  釋曰。大乘歸依者有四種一切遍。一者衆生一切遍。欲度一切衆生故。二者乘一切遍。善解叁乘故。叁者智一切遍。通達二無我故。四者寂滅一切遍。生死涅槃體是一味。過惡功德不分別故。已說一切遍義。次說勇猛義。偈曰。

    悕望佛菩提  不退難行行

   諸佛平等覺  勇猛勝有叁

  釋曰。大乘歸依有叁種勝勇猛。一願勝勇猛。歸依佛時求大菩提多生歡喜知勝功德故。二者行勝勇猛。起修行時不退不屈難行行故。叁者果勝勇猛。至成佛時與一切諸佛平等覺故。複次由此勇猛。彼諸佛子恒得善生。偈曰。

   發心與智度  聚滿亦大慈

   種子及生母  胎藏乳母勝

  釋曰。菩薩善生有四義。一者種子勝。以菩提心爲種子故。二者生母勝。以般若波羅蜜爲生母故。叁者胎藏勝。以福智二聚住持爲胎藏故。四者乳母勝。以大悲長養爲乳母故。複次善生者。由勇猛故恒得勝身。偈曰。

   妙相成生力  大樂大方便

   如此四成就  是名爲勝身

  釋曰。菩薩身勝有四種。一者色勝。得妙相嚴身勝轉輪王等相故。二者力勝。得成熟衆生自在力故。叁者樂勝。得寂滅上品佛地無邊樂故。四者智勝。得救一切衆生大巧方便故此四成就是名佛子善生。所謂色成就力成就樂成就智成就。複次由此勇猛得與王子相似。偈曰。

   光授法自在  巧說善治攝

   由此四因故  佛種則不斷

  釋曰。由四因緣王種不斷。一者入位受職。二者增上無違。叁者善能決判。四者分明賞罰。善生佛子亦爾。一者蒙光授。謂一切諸佛與大光明令受職故。二者法自在。謂于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他無違故。叁者能巧說。謂對佛衆中善說法故。四者善治罰謂于學戒者過惡能治功德能攝故。複次由此勇猛得與大臣相似。偈曰。

   入度見覺分  持密利衆生

   由此四因故  得似于大臣

  釋曰。有四種因是大臣功德。一者入王禁宮。二者見王妙寶。叁者秘王密語。四者自在賞賜。勇猛菩薩亦爾。一者常得善入諸波羅蜜。二者常見處處經中大菩提分寶。由不忘法故。叁者常持如來身口意密。四者常能利益無邊衆生。已說勇猛義。次說得果義。偈曰。

   福德及尊重  有樂亦苦滅

   證樂證法陰  習盡有滅舍

  釋曰。大乘歸依者得此八果。一者信解時得大福德聚。二者發心時得叁有尊重。叁者故意受生時得叁有中樂。四者解自他平等時得大苦聚滅。亦得滅一切衆生苦力。五者入無生忍時覺證最上樂。六者得菩提時證大法陰。法陰者所謂法身。如此法身名爲大。名爲勝。名爲常。名爲善聚。是無邊修多羅等法藏故名大。一切法中最上故名勝。永無有盡故名常。爲力無畏等善法積聚故名善聚。七者得熏習聚盡永滅無余。八者得有滅舍。有舍者不住生死。滅舍者不住涅槃。已說得果義。次說不及義。偈曰。

   大體及大義  無邊及無盡

   由善世出世  成熟神通故

  釋曰。大乘歸依者。所有善根由四因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一者大體。二者大義。叁者無邊。四者無盡問此雲何。答大體者。謂世間善根。已得超過二乘故。大義者。謂出世善根。二乘出世但自利故。無邊者。謂成熟善根。能成熟無邊衆生故。無盡者。謂神通善根。至無余涅槃亦無盡故。已說歸依勝義。次說歸依差別。偈曰。

   希望及大悲  種智亦不退

   叁出及二得  差別有六種

  釋曰。歸依差別有六種。一自性。二因。叁果。四業。五相應。六品類。悕望爲自性。至心求佛體故。大悲爲因。爲一切衆生故。種智爲果。得無上菩提故。不退爲業。行利他難行行不退不屈故。叁出爲相應。具足叁乘出離行故。二得爲品類。世俗得法性得粗細差別故。已說功德差別。次說行差別。偈曰。

   歸依有大義  功德聚增長

   意悲遍世間  廣流大聖法

  釋曰。大義謂自他利行。自利行者。謂功德增長複有多種。若思度。若數數。若時節。皆無有量。由不可思度故。不可數知故。畢竟恒行。時無分齊故。他利行者。作意及悲遍一切衆生故。廣勤方便流大聖法故。大聖法者大乘法故。歸依品究竟。

  種性品第四

  釋曰。已說歸依義。次說種性差別。偈曰。

   有勝性相類  過惡及功德

   金譬與寶譬  九種各四種

  釋曰。種性有九種差別。一有體。二最勝。叁自性。四相貌。五品類。六過惡。七功德。八金譬。九寶譬。如是九義一一各有四種差別。此偈總舉。余偈別釋。此中先分別有體。偈曰。

   由界及由信  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別  應知有性體

  釋曰。種性有體由四種差別。一由界差別。二由信差別。叁由行差別。四由果差別。由界差別者衆生有種種界無量差別。如多界修多羅說。由界差別故。應知叁乘種性有差別。由信差別者。衆生有種種信可得。或有因力起。或有緣力起。能于叁乘隨信一乘非信一切。若無性差別則亦無信差別。由行差別者。衆生行行或有能進或有不能進。若無性差別則亦無行差別。由果差別者。衆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若無性差別則亦無果差別。由此四差別。是故應知。種性有體。已說種性有體。次說種性最勝。偈曰。

   明淨及普攝  大義亦無盡

   由善有四勝  種性得第一

  釋曰。菩薩種性由四種因緣。得爲最勝。一由善根明淨。二由善根普攝。叁由善根大義。四由善根無盡。何以故。非諸聲聞等善根如是明淨故。非一切人善根攝力無畏等故。余人善根無他利故。余人善根涅槃時盡故。菩薩善根不爾。由此爲因。種性最勝。已說種性最勝。次說種性自性。偈曰。

   性種及習種  所依及能依

   應知有非有  功德度義故

  釋曰。菩薩種性有四種自性。一性種自性。二習種自性。叁所依自性。四能依自性。彼如其次第。複次彼有者。因體有故。非有者。果體非有故。問若爾雲何名性。答功德度義故。度者出生功德義。由此道理。是故名性。已說種性自性。次說種性相貌。偈曰。

   大悲及大信  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  是名菩薩性

  釋曰。菩薩種性有四種相貌。一大悲爲相。哀愍一切苦衆生故。二大信爲相。愛樂一切大乘法故。叁大忍爲相。能耐一切難行行故。四大行爲相。遍行諸波羅蜜自性善根故。已說種性相貌。次說種性品類。偈曰。

   決定及不定  不退或退墮

   遇緣如次第  品類有四種

  釋曰。菩薩種性品類。略說有四種。一者決定。二者不定。叁者不退。四者退墮。如其次第。決定者遇緣不退。不定者遇緣退墮。已說種性品類。次說種性過失。偈曰。

   應知菩薩性  略說有四失

   習惑與惡友  貧窮屬他故

  釋曰。菩薩種性過失。略說有四種。一者習惑。功德不行煩惱多行故。二者惡友。離善知識狎弊人故。叁者貧窮。所須衆具皆乏少故。四者屬他。系屬于人不自在故。已說種性過失。次說種性功德。偈曰。

   功德亦四種  雖墮于惡道

   遲入複速出  苦薄及悲深

  釋曰。菩薩種性。雖有如前過失。若墮惡道應知于中複有四種功德。一者遲入。不數墮故。二者速出不久住故。叁者苦薄。逼惱輕故。四者悲深。哀愍衆生亦成就故。已說種性功德。次說種性金譬。偈曰。

   譬如勝金性  出生有四種

   諸善及諸智  諸淨諸通故

  釋曰。勝金性者所出有四義。一者極多。二者光明。叁者無垢。四者調柔。菩薩種性亦爾。一者爲無量善根依止。二者爲無量智慧依止。叁者爲一切煩惱障智障得清淨依止。四者爲一切神通變化依止。已說種性金性譬。次說種性寶性譬。偈曰。

   譬如妙寶性  四種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  大定大義故

  釋曰。妙寶性者四種成就依止。一者真成就依止。二者色成就依止。叁者形成就依止。四者量成就依止。菩薩種性亦爾。一者爲大菩提因。二者爲大智因。叁者爲大定因。定者由心住故。四者爲大義因。成就無邊衆生故。已廣分別性位。次分別無性位。偈曰。

   一向行惡行  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脫分  善少亦無因

  釋曰。無般涅槃法者。是無性位。此略有二種。一者時邊般涅槃法。二者畢竟無涅槃法。時邊般涅槃法者有四種人。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叁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畢竟無涅槃法者無因故。彼無般涅槃性。此謂但求生死不樂涅槃人。已說無性。次說令入。偈曰。

   廣演深大法  令信令極忍

   究竟大菩提  二知二性勝

  釋曰。廣演深大法者。爲利他故。謂無智者。令得大信。已大信者令成就極忍能行不退。已極忍者令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二知者。謂諸凡夫及諸聲聞。若得如是彼諸二人。則知自性性德圓滿性最爲殊勝。問雲何勝。偈曰。

   增長菩提樹  生樂及滅苦

   自他利爲果  此勝如吉根

  釋曰。如是種性能增長極廣功德大菩提樹。能得大樂。能滅大苦。能得自他利樂以爲大果。是故此性最爲第一。譬如吉祥樹根。菩薩種性亦爾。種性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