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29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二十九)

  

(10月11日 上)

   [課堂筆記之二十八]

  

  叁、如何培養能夠感得八種圓滿異熟功德果報的習氣

  (一)怎樣不爲佛法名言所束縛

  1、剛才談到我們從世間名言進入了佛法名言,我們剛才的討論就是在往八種異熟功德果報裏面套。那學佛的人是自私的嗎?學佛是爲了得到這些果報嗎?

  2、讓大家討論,大家很老實地往裏面套,很機械。通過討論發現這八種因很難造圓滿,因爲不會善用其心。真正會用心的人,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就能造集圓滿的因。

  3、我們討論的只是一種期許,我們所做的事怎樣真正成爲我們所期許的那樣,就看我們怎麼用心。

  ----比如早起洗漱,洗幹淨一點讓人看到生歡喜心、洗幹淨一點去恭敬上殿,在這種正念下將來就能感得形色圓滿,若是順著習氣,收拾打扮自己,愛著自己的容貌,沒有正念,就是輪回的業。

  ----這只是一個例子,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個相,就看你怎麼去用心。

  

  (二)做事的叁個層次:勉而行之、利而行之、安而行之

  做任何事情,也就是造業的狀態,不外乎叁種情況:

  1、勉而行之即勉強去做,自己並不想做、不喜歡做,還是去做了;利而行之是看到利益好處才去做;安而行之,安然坦然去做。

  勉而行之是廣論中所講的十種不感果的業之一。廣論P138頁:“增長業者,除十種業,謂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叁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害,十對治所損。”勉而行之即是七非樂欲所作。

  

  2、剛才我們所作的分析屬于利而行之,也就是看到好處才去做,安而行之大家還不容易體會。做一件事樂在其中是一種真實而有力量的造業意樂,造的善惡業就非常強大,大家也都曾有過樂在其中的經驗。

  3、觀察一個人爲什麼會很聰明呢?

  聰明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愛多聞和思惟,碰到一件事就會去思維它的前因後果,或者喜歡鑽研文字、讀書、背書。有的人就不愛動腦子,腦子經常處于停止運轉的狀態,比如午睡後可以呆坐半個小時。聰明的人不是看到利益而行,而是他形成習慣了。這樣的人如果不通過佛法的引導就會容易散亂,他的身口不一定散亂,但他思惟不斷,躺在那裏還會睡不著,腦子一直在轉,這是內散亂,修禅定的大忌。再觀察長得健壯、大力具足的人,往往愛幫助別人;謙虛的人,他往往感得族姓高貴,不一定出生在高貴的家庭,但可能他讀的學校很好、遇到高貴的師長。

  

  4、我們就要照著八因叁緣去培養習慣,任運地去種因。

  ----有的人他不一定做很多布施,但是他寬廣、慷慨的心性能讓他感得大福德,福薄的人往往愛斤斤計較。

  ----我們調整自心,讓其變成我們的習氣就不會給人自私的感覺,形成習慣就能安而行之。

  ----所謂的意樂就是意中所樂,廣論P141頁:“如是八因,若具叁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于其叁緣,心清淨中待自有二,謂修彼因所有衆善,將用回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

  (一) 如何用心培養感得八種圓滿異熟果的習氣

  1、大家有沒有想明天我要怎樣去用心?有沒有想我們常爲什麼事而陶醉?

  吃飯時我們陶醉其中,吃得香,旁邊有什麼人在都不知道了;打電話給別人開示時我們陶醉其中,一講就是半個小時。我們上殿是陶醉其中還是坐立難安、痛苦不堪?

  2、你要想辦法看到承擔事情的利益,見其殊勝,樂在其中。

  修行時安住在這種狀態中就是破煩惱現行,煩惱不會現起,而相應的佛法會現起,這是很殊勝的忏悔,在廣論裏面講就是破現行力。比如,念佛,一句佛號念得非常專注、有味道,不會被別人的吵鬧幹擾影響,很專注、造的業就很真切。不但破壞現行,對治、遮止都在其中了。

  3、我們做事做得越來越沒有味道了,還美其名曰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是很有味道的。----做事沒有意樂造的業就很微弱,還是隨著煩惱習氣;意樂提起來了,你的命運才真正開始改變,你樂在其中,才能體會到法喜禅悅。

  ----我們要讓這八種因成爲我們深刻的習氣,這會成爲我們無限生命中的保護。

  

  4、剛才講大家被佛法名言束縛了,就是說大家活在名相概念中,知道不能殺生、偷盜,不能怎樣,但實際上對佛法沒有樂受。

  (1)比如有的人雖然出家一段時間了,做夢還是夢到世間的事情,就是內心的業力沒有改變、習氣沒有改變。

  (2)又如大家在寺院裏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若把你放到世間幾天,給你足夠的錢,沒有人認識你了解你,你會做什麼?在寺院裏呆得覺得沒有意思了,讓你下山你會做什麼?大家自己去觀想一下你會做什麼。

  (3)更多的時候我們是搞不清楚、是迷茫的。覺得這裏沒有味道了,可能別的地方有味道,就去了,結果去了之後還是沒有味道,這就是內心裏面有問題,我們用外在的變化刺激讓自己産生快樂的感受,就是習氣沒有改變、業沒有改變,所以我們就要從內在去改變,讓佛法從內心生起,從而産生樂受。當然,樂受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有了法喜進一步修行才更加容易。

  5、有同學問許多高僧大德爲什麼這一生開悟前的一段時間會很貧苦呢?他應該是有大福德的啊?《大智度論》中講有幾種原因:過去生以小因緣感得貧窮,這一生受這個報;他本來很有福德,因爲離家,把資具都布施了,所以會暫時貧窮。

  6、如果能對這八種異熟因緣生歡喜心,産生感覺,就會很歡喜地去種因。在這種狀態下再去做DVD、博客書、基金會施衣、施粥等等,都會感得很好的果報。我們這樣去種因、依戒定慧修行,就會比較快速進步和提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