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要點筆記(4/7)
四、離有漏善趣佛道·發菩提心審自心 (7月4日) 1、世出世善明辨析·圓滿善法自心求 【世間之善】: ——世間上面所有的事情,如果根據佛法的標准來判斷的話,它在本質上面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 ——爲什麼這麼講呢? ——世間上面很多的“善”,它其實只是一種外在的、局部的、有局限性的,並且是受很多條件、因素左右和影響的。也就是,這種行爲,或者說行爲的結果,是根據環境和一定條件來決定的。 ——一旦離開了這些條件,缺乏了這些環境,就不再是一件好的事情、善的行爲了,所以,世間上面的善都是相對的,都不是究竟的。它可能對某些人來講,是善的,但是對另外一部分人來講,也有可能就變成惡的。 【佛法之善】: ——但是,佛法對善惡的概念就不是這樣來界定的。 ——佛法的善惡是跟自己的苦和樂聯系在一起,是和自己內心自在、不自在聯系在一起的,內心安樂、不安樂聯系在一起。 ——佛法裏邊所談到善、惡的這個“善”,它是要讓我們對終極目標建立信心。 【比照思維】: ——大家在社會上面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但是,常常聽到不少人說,“好人沒有好報”。 ——爲什麼“好人沒有好報”呢? ——如果根據佛法來講,好人肯定有好報;但是根據世間法來講,好人就不一定有好報。 ——爲什麼呢?因爲世間上面的“善”,它是有漏善。 ——所謂有漏善,它對某一部分人有好處,但對另一部分人就不一定有好處,所以就是好人不一定就有好報。 ——但如果根據佛法來講,好人就有好報,因爲佛法是從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來下手的。 【世法局限】: ——而世間上面則是根據行爲的結果來判斷。以行爲的結果來判斷就不一定那麼公平,那麼公正。 ——世間上面有時候是公平的,有時候也會不公平。當不公平、不公正的時候,你就覺得,單位或者社會對自己不公,這是常常會發生的事情。 ——公平和公正在世俗社會上面,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公正,相對公平。 【依法自省】: ——我們去幫助別人,做好人,做好事,本身就不能求回報,不能帶有條件。 ——如果我們去做一件好事,還要帶有條件,我們還要求回報,那算什麼好事呢? ——因爲我們的動機不純正,我們附加了很多條件進去,這都是在世間有漏善、有局限的善裏邊打轉、打滾。這樣的話,雖然自己也做了很多好事情,但結果往往自己不是很滿意。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所有的一切要從內心上面開始去追求人生究竟的目標、圓滿的善法。 2、世出世法難兩全·生命意義善取舍 【顯正破邪】 ——當一個人能夠體驗到世間上面種種的成就、名譽、地位、財富、魅力,所有這一切都不是自己生存的目標,不足以引起自己的興趣的時候,我們真正對佛法的信心才能夠培養起來。 ——如果我們一方面對世間上面所認爲的種種成就非常有興趣,非常地執著,另一方面又說我們要對佛法很有信心,而且還要把它們結合起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就是,我們既要把世間上面的成就作爲追逐的目標,又要把佛法上面的成就作爲追求的目標,還要把佛法和世間法結合起來。你既想在世間上面有成就,又想在佛法上面有成就,這怎麼有可能呢? [喻]:如果有可能的話,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出家呢?那他一邊當國王,一邊成佛,豈不更好嗎?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成佛,就不能當國王;要當國王,成佛就很難。因爲,你當國王,就要去理政,就要管理國家。管理國家,管理社會,它有另一套的管理辦法,這和成佛是從內心解決問題是不一樣。 ——所以,你在世間上面要去做事,要去處理問題,它需要根據外在一些實際狀況去處理,它很難從內心著手。 ——也就是說,你要把內心的境界和外在的境界圓滿統一起來,是非常不容易的。 ——尤其你在世俗社會上面,有個一官半職,你就要根據職務來處理事情,而不是從你本人出發來處理事情,而且你的職務本身又會受到其他很多職務影響、左右。所以,很多情況下你都是無能爲力的,不是說你想怎麼辦就能怎麼辦的。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學佛法必須要放下?它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這裏。 ——當然我們學了佛法以後,內心當中的佛法是會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有幫助,也是能夠指導的,但是這種指導是有限的,絕對是有限的,不可能說,能夠做到圓滿。 ——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們要真正在佛法上面去用功,都必須要全身心、全過程、完整的投入,才有辦法成就。 【世法過患】: ——世間上面做事情,目的也是爲了要成就。成就什麼呢? ——就是剛才所談到的名譽、財富、地位,事業上面的成功以及自己在家庭社會上面所肩負的種種責任的完成,這是世俗社會上面人做事情的目的。 ——這些的目的不是究竟的目的,僅僅是世間的目的,它們頂多只是讓我們自己的生活能夠更好一點的工具條件而已。 ——也就是,這些所謂的世俗社會上面的種種成就,僅僅是一個誘餌而已。 ——所以,你如果不很好地對待這個誘餌,就會被它鈎住,就會毀了自己,也會非常的可怕。 【如理認識】: ——我們如果對世間上面的種種成就沒有真正的興趣,或者說興趣越來越淡,不再把它作爲自己生活所追求的目標的時候,那我們生命的層次才能夠引向更深。 ——也就是,我們生命層次的深處有了一種更高的渴求,需要一種精神上面的價值和意義。 [喻]:一個人沒有錢的時候,他可能想擁有錢、擁有財富,但到一定的時候,當他成爲大企業家、億萬富翁的時候,財富對他來講就不是很重要了,他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面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他去做的善事,更能夠體現出一種精神。 ——但我們一個人如果要等到自己有了很多很多的財富,達到很高很高的地位的時候,才去追求精神上面的價值和意義,那顯然是來不及了。 【如法思維】: ——因爲世間上面,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在一生當中會有那麼多物質上面的累積,更何況他今生今世當了大企業家,當了大的老板,並不是因爲今生的福報,而是前生福報累積下來的。因爲他過去造了善業,所以今生今世才有這麼大的福。 ——同樣大家都是人,都是在一個社會當中出生、長大,那爲什麼有些人當國王,有些人當乞丐,有些成了億萬富翁,有些人卻身無分文呢? ——這都是跟人的福報,跟人的業有關系的,而不是說我們這一輩子去努力就能夠得到的。 ——我們這輩子的努力僅僅是一個緣分而已,一個次要的條件而已,它不是主要的條件。 3、學佛種因識自心·把握根本重發心 【如理認識】: ——我們要把主要的精力、主要的時間用在種正因、種成佛之因,要在這方面去思索、去努力、去造作。 ——所以,我們對自己周圍這些人所作所爲的價值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周圍人的這些行爲是如此的相同,如此的美妙,如此的清淨、莊嚴的時候,那麼我們對佛法的體會也就比較深了。 ——因爲你內心是一個什麼境界,你就會跟外在什麼境界去相應。 【對境觀心】: ——我們內心如果是清淨的,那麼我們就非常容易同這些清淨的境界相應。 ——我們內心如果是比較不清淨的,那我們就容易與不清淨的境界相應,就不容易與清淨的境界相應。 ——當我們不容易同叁寶、同佛法、與同行善友相應的時候,就說明說我們內心還有煩惱,內心還有汙濁的地方。 ——我們相應不相應,自己會非常清楚。相應,就是佛法;不相應,就是世間法。 【把握根本】: ——所以,我們常常都要強調,自己的所作所爲要跟佛法相應,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強調我們自己的發心,要把動機安立在菩提心這個點上。 ——爲什麼這麼強調呢? ——就怕我們偏離到做事上,忽視了對我們內心的把握。 ——在寺廟裏邊,辦法會也好,大家交流也好,做事情也好,常常說做事情的目的不是爲了要做事情,做事情的目的是要我們積資糧,做事情的目的也是在實踐法,把法在自己身心上落實體現,做事情的過程是在凝聚共業。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根據佛法的標准來判斷,世間的善在本質上面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呢? 2.佛法是如何來界定善、惡的? 3.爲什麼世間常有“好人沒有好報”的現象?按佛法講,爲什麼好人就有好報? 4.爲什麼我們學佛法必須要放下世間的欲求?爲什麼二者難以兩全? 5.如何正確看待世間上面的種種成就? 6.爲什麼追求世間的成就,我們這輩子的努力僅僅是一個緣分,一 個次要條件而已呢? 7.我們在寺院做事情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要如何安立自己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