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之叁 1

  

認識人生之叁(1/6)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1月3日 中)

  【要點導讀】:

  ◎ 爲什麼我們入禅入定會有障礙?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是什麼樣的境界?

  ◎ 如何少花功夫對治嗔心?

  

  一、修行障道諸煩惱·依律行持善防護

  1、如理聽聞作病想·殷重前行善用心

  【如理思維】:

  ——聽聞佛法,怎麼聽聞才比較容易有收獲、入心?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師父強調!

  ——“聽聞”這個名詞呢,我們也是常常會說到,也是常常會聽到。

  ——當然在論典當中對聽聞也有要求,“希于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于自安住,如病想者。”

  ——“希于遍知,專注屬耳”,就是獲得智慧、大智慧、正遍知,非常的專注,“意善敬住”,我們的第六意識心善于恭敬,安住在法義上頭。然後是以整個的心來思惟聽聞,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那對自己來講,“如病想者”,

  [喻]:猶如我們得了大病,到醫院裏邊請名醫爲我們看,醫生告訴某某人得了什麼病,什麼原因引起的,你現在要吃什麼藥,今後還要注意些什麼問題,旁邊的人,朋友啊、家人啊應該如何護理,這醫生講完了之後,我們病人也好,照顧的人也好,會記得清清楚楚不會忘記的。

  ——爲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爲他是以一切心來思惟聽聞。

  

  【指斥問題】:

  ——那我們學佛法不容易以一切心來思惟聽聞,就是現前一念心都是在飄乎不定的。

  ——他不能自己作意:我要去“意善敬住”,思想上面沒有這樣子的准備、要求,作意說:我聽了佛法以後不能忘記,要受持、執持、信受奉行。沒有這樣子一個前行的准備。

  [喻]:就尤如我們好多同修,今天從城裏跑到這裏來共修一樣。目的一個,要來參加共修。那有開車的,有坐車的。那一早就自己開著車過來,或者坐了車好幾個小時來到寺院裏頭、但是自己在路上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這個車怎麼走過來,回憶不起來,印象不深,也就是這一兩個小時自己怎麼過來的,自己心念是一個什麼變化的過程不清楚。因爲你自己只是想,我到了這個廟就可以。那麼有些人他來的時候,他可能會想,今天家裏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安排好,沒有處理好,現在還沒有交代妥當,要打電話回去說、交代;那麼有些人他就會在思考過去的事情,昨天的事情,前幾天的事情,他一直在那邊思考,然後不知不覺車也就到廟裏頭。

  ——所說的這個話的意思就是,同樣一個過程,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心。

  ——那麼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作用。

  

  2、粗細分別障禅定·欲修先辨煩惱相

  【如理認識】:

  ——打坐也好,坐禅也好,首先要面對的“覺”跟“觀”,或者說“尋”跟“伺”,用現在的話來講,粗的分別心、細的分別心。

  ——粗的分別心,細的分別心,對我們打坐,對我們用功、聽聞、專注,就是會有很大的妨礙。

  

  【法相辨析】:

  ——粗的分別就是,看到比較具體的、有形象的、比較明顯的這些境界在起分別。比如我們從佛堂到雲水堂,走出去看到旁邊很多的樹木啊,很多的花草啊,很多的飛禽啊,等等,還會遇到人啊,聽到聲音啊,那這些都是比較粗的分別。

  ——細的分別(就是),走到路上我們就會關心這個磚頭好不好啊,什麼顔色,這路什麼時候修的,這路好走不好走等等,甚至會非常注意外境的變化,寺院的變化,發生事情的不同,都是非常的敏感。

  

  【認識煩惱】:

  ——這就是我們凡夫心的不同,要麼就是粗分別,要麼細分別,要麼有些粗分別、細分別都是有的。

  ——我們打坐的時候尤其的明顯,你坐在這裏,自己想的事情,自己的心念,相對來講就比較分明,不會那麼混濁。

  ——當然另外一種人,很散亂的人,他坐在這裏,坐坐坐,坐得昏沈了,暈頭轉向,瞌睡來了,他的念頭就模糊。

  ——那這昏沈掉舉都是人心念上面的問題,隨煩惱,都是煩惱,都是心態的毛病。

  ——那麼粗分別、細分別也是影響我們入禅入定的障礙,

  

  3、如理忏悔離惡作·心緣善法勤對治

  【如理認識】:

  ——所謂說不定法,不定法也就是它也有可能是善的,也有可能是惡的,看你怎麼去分別,也可能是無記的。

  ——那麼惡作、後悔呢,它對人的用功專注依然影響很大。

  [喻]:打比講,你過去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妥當,那麼這種心會一直持續下去、一直放不下。

  打比你來出家,或者來山上當義工,那麼有些人剛好家裏某個人不同意,父親不同意啊,母親不同意啊,他不敢對他講,怕有障礙。那本來這是一個境界了,但是你天天在擔心,那你天天在等流,那業增長廣大,就變成很大的問題,是不是?那最後這樣子對自己家裏人很不好,那回去呢?自己又不願意回去,就是不知道怎麼辦好了,總之,回去也不對,不回去也不對,不知道怎麼做好。

  ——那你就好好到佛菩薩面前忏悔。忏悔,忏除前愆了,就是你過去有做錯就把它忏除幹淨,把它忘記掉,幹淨。

  [喻]:就猶如一件衣服很髒了,拿去洗,拿漂白粉漂白,再看不出這個痕迹,這樣才叫做洗幹淨了。

  ——那忏悔也是一樣,你如果內心當中的這些影像去不掉,就說明是沒有忏悔幹淨了。

  ——這個前愆,過去的、做錯事的這些種子一直還在留在我們的心裏,對我們還是會有很大的障礙,也就是沒有真心實意下功夫去忏悔。

  [喻]:那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兩個朋友,好朋友,很好,那忽然之間一天産生了誤會,那可能誤會很深,那麼你不知道怎麼辦好。但是有一天,你給他解釋說,某一天,什麼事情,這什麼原因啊,怎麼回事,那對方理解了,那這個心結就消掉。因爲對方已經理解你的意思了,那你也看得出來,對方理解我的意思,也就沒有問題。

  ——那麼我們造了業呢,做了錯事呢,我們對佛菩薩啓白,對佛菩薩忏悔,佛菩薩不會誤會,肯定不會誤會,有大智慧、大慈悲。

  ——那只是我們自己沒有忏悔好了,所以忏悔不掉,沒有真正很認真去忏悔,那麼這些對我們的心,對我們的意識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如理思維】:

  ——我們學佛法的人,照道理應該要讓善法增長廣大。

  ——爲什麼要念佛、念法、念僧?就是要把這些善業天天放在心裏,不能把這些麻煩的事情,頭疼的事情天天放在心裏,那你天天都頭疼。

  ——你不要說很多,一個事情,你放在心裏,你都難過得要死。

  ——某個人、某一件事想不開,心裏就會很大的負擔,佛法就學不進去,更不要說很多了。

  

  【學修指要】:

  ——那麼這些都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會遇到、碰到,並且必須要去對治的問題。

  ——不去對治,不去想辦法,那麼這些關卡就會過不去。

  ——所以爲什麼要聽聞佛法來對治呢?它必須靠一個更強、善的力量來對治我們內心的這些散亂、這些掉舉、這些分別心。

  ——我們忏悔以後,還要防止、悔防。

  ——那我們如果說沒有預防,沒有防止,它就會再發生,這些業的習氣也是會在等流了。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忏悔幹淨,一方面還要懂得如何來防護自己的心,如何來根據佛法戒律行持,就是很重要的。

  

  

  『附錄·思考題』:

  1.依照經論,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情來聽聞佛法?

  2.如何認識粗分別心和細分別心的心相?它們對我們用功專注有何影響?

  3.怎麼才算忏悔幹淨?那我們在忏悔中出現的問題是什麼?

  4.爲什麼我們要聽聞佛法來對治煩惱呢?

  

✿ 继续阅读 ▪ 認識人生之叁 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