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二(4/5)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0月28日 【要點導讀】: ◎ 爲什麼我們聞思經論不能融會貫通? ◎ 爲什麼會修來修去,修不上去呢? ◎ 如何才能得到廣大的智慧? 四、直下承擔開智慧·斷疑除慢發大心 【指斥要害】: [宗]:那麼我們如果學佛法沒有這種廣大的承擔心不可能得到廣大的智慧。 ——佛,是一個究竟圓滿覺悟的境界。 ——那我們要發心成佛,你沒有廣大的心,你不敢成佛啦。就是不會認爲說自己哪一天會成佛。 ——也就是,雖然說我們在學佛法,但是自己對學佛所要走過的路子,修行最後成佛沒有信心。 沒有絕對的信心說,自己通過修行以後也能夠成佛。 ——就是缺乏一種直下承擔的信心和能力,這要培養起來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們常常說建立宗旨,說一說是可以的,但是等一下說過了就忘記掉了,實際上面,我們沒有這種信心了。 [喻]:在世間上面我們常常聽到說人人都有選舉權、被選舉權。也就(是),在法律上面來講,你只要是一個國家的國民,你都有可能當國家的主席.但是真正讓你去當的話,你能不能 你敢不敢當呢?很少人有這種廣大的志向,你(原稿:一)從小學生開始就說,“我以後要當國家的總理。”很少(人)有這種抱負,大部分也就是說以後當官可以當大一點啊,錢賺多一點啊,日子好一點啊,他這個目標都是很模糊的。 ——他爲什麼不敢有那種心呢? ——因爲大部分的人覺得這不太現實,不太可能,但恰恰就是因爲很不容易,但不等于說不容易的事情他就沒有機會,他就沒有可能。 【如法思維】: ——那我們要成佛,同世間上面的成就比起來,那更是遙遙無期了,那還不得經過多少劫了,多少萬年都數不清了,那怎麼來對證? ——這就要憑信心了,就是要憑直下承擔的能力、當下承擔的能力。 ——我們如果沒有這種當下承擔、直下承擔的能力,自然而然,我們所想的事情只是我們自己個人的事情,只是想我們自己個人今天怎麼過,明天怎麼過,後天怎麼過,今年怎麼學,明年怎麼學,後年怎麼學。 【如理認識】: [喻]:就如世間上面讀書一樣,一年級讀什麼課程,二年級什麼課程,叁年級什麼課程,四年級什麼課程;小學,初中,高中讀什麼課程,大學讀什麼課程。但是我們沒有很真切注意到這些小孩子讀的課程,他不僅有老師那邊引導,有學校,有社會、國家做保障,同時有許許多多的專家在研究,研究什麼時間這些小孩要讀什麼書,要安排什麼課程,安排這些課程的目的何在,爲什麼要讀這些科目。這有好多教育的專家在研究,也就是他是有用意的,是有他的道理的。也就是說,你只有照著這些課程去安排、去學習,最後才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國家需要的人才出來。 ——那我們學佛法也是一樣的道理了。 ——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說,現在學的這些內容跟我們最後要成就的目標是有關聯的,自然而然,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我們很多的學習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就會沒有目標、盲目。 【對比認識】: ——那麼照道理所有的經論已經就是非常有體系了,非常完整了,我們只要去看去學習,慢慢慢慢,就會有成就,有比較大的成就,甚至有很大的成就。 ——它不同世間上面一般的知識,支離破碎,千頭萬緒。 ——世間上面的知識,它表面看起來很好學,實際上面也很不好學。爲什麼呢?學科太多,頭緒太多,沒有最後的結論。 ——世間上面,假設一個結論,然後來研究它能夠成立。 ——但佛法看起來難學,實際上面好學。爲什麼呢?千經萬論都彙歸一心,都跟我們的心有關,並且都是結論,都有最後的結論。所以學佛法都是結論後的研究。 ——這(原稿:在)佛法已經給你做了(原稿:顯著)結論了,你只要給人家講這個結論怎麼好就可以了,讓人家相信,相信(原稿:尊重)這個結論。 ——這是不同的,一個是研究一個結論出來,一個(是)結論後的研究。 【師父策勵】: ——但是我們這種承擔心不容易培養,這種責任心不容易培養,那不是一朝一夕短時間能夠培養起來的。 ——世間上面的那些英雄也好,那些豪傑也好,那些聖賢也好,他們的胸懷只是跟常人不同,他們所關心的是衆人的事情,他不是只關心個人的。 ——那麼我們學佛法所關心的是,一切衆生都關心,六道衆生都關心,更寬廣,種類更多。 ——所以我們要逐步逐步在用功的過程當中,讓內心越來越寂靜,這種懷疑的心、我慢的心、汙濁的心越來越少,做每一件事情,說每一句話,都非常的明確。 ——這樣久而久之我們的功夫就會逐步逐步在長進了。 『附錄·思考題』: 1.如何才能得到廣大的智慧?爲什麼我們沒有成佛的信心? 2.佛法和世間學問的差別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