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園說法
演培法師
王舍城是摩竭陀國的首都,佛法在這兒迅速發展,佛陀的聲譽很快傳到遠近。當時北方拘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中,有一位商人名叫須達多,是很富有而又樂善好施,特別是喜歡濟助孤獨無援的人,所以被世人尊稱爲給孤獨長者。由于他經常因商事到摩竭陀國的王舍城來,且多數住在首羅長者的家中,彼此的感情自是非常融洽。
首羅長者在王舍城受了佛陀的教化,真誠歸依了叁寶,對叁寶的信心亦極虔敬。有天特備豐盛的筵席,恭請佛陀及諸弟子到家中應供。須達多長者爲了他的第七公子向首羅長者的小姐求婚,剛好在這天的前夕到來。看到他家中上下忙碌不已,不知要辦什麼重大的喜事,心裏好像有個疑團在盤旋著,不問清楚總是不大舒服的樣子。于是在閑談中就問首羅長者道:“你府上今晚這樣忙碌不已,是不是有什麼慶典要在明日舉行
”
首羅長者聽到須達多這樣問,就欣慰地回答:“我家明天沒有什麼特別重大喜事,只是恭請佛陀及其弟子到寒舍來應供。佛是人間的覺者,亦是衆生的福田,我得有機緣供養佛陀及其弟子,真是我平生最大的幸事,世間沒有比這供養更爲重大的喜事,所以我家上下歡天喜地地准備明天供佛。”第二日,佛陀于應供後,爲首羅長者等說法,須達多聽了深受感動,立刻對佛生起高度的敬信,誠心誠意歸依了佛陀,做了叁寶弟子。但他不爲個人得到的法益滿足,于是想起舍衛城中的大衆,亦應得到佛陀的教化,使他們都能沾染法益,因而就向佛陀誠懇說道:“拘薩羅國是個大國,舍衛城中人口衆多,我想敬請佛陀到那兒,宣揚覺者真理之音,喚醒那些尚在迷夢中沈睡著的人群,使他們亦能過著真理的生活。吾佛是大慈大悲的,懇祈不吝慈悲,接受我的禮請。到了那裏,佛及弟子們的一切生活費用,我會完全負責供養,只求佛陀說法度生,這些都不需要佛陀操心!”
佛陀看到須達多這樣的誠摯,不忍拂逆他的善意,自己是以度生爲己任的,當然接受他的請求。不過佛陀還對須達多這樣說:“我去說法度生是不成問題的,但不是我獨自一人去,我的很多弟子亦會隨我去的,不知那兒有沒有可供居住的房舍
如這問題可以解決,隨時我會去舍衛國一行的。”須達多聽佛這樣說,知佛已慈悲應允,就回答佛陀說:“住處不成問題,我回國後,會覓一幅適當的勝地,建造一座宏偉的精舍,供佛及僧衆們居住,同時亦作爲弘法的基地。總之,只要佛陀慈悲允許,我會盡我的力量做到盡善盡美,讓佛安心的說法度生,使僧安心地精進修道。”佛陀被須達多的真誠所感,終于答應了他的請求,而須達多所得到的喜悅更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所以禮佛辭退,即日就要回國。佛爲慎重起見,並派舍利弗與他回國,協助他在舍衛城外覓地建寺。這一方面是爲安定須達多的心,另方面也是爲將來可以在那兒展開長期的弘化工作。
須達多在舍利弗領導下回到拘薩羅國的舍衛城,立即到處尋覓適當地點,以期作爲佛陀弘化的聖地。可是找了很多地方,不是舍利弗覺得不適合,就是須達多亦認爲不理想,最後發現離城不遠不近有座園林,確是一個最爲理想的地方,舍利弗與須達多均感滿意。這座園林是屬祗陀太子所有,而且太子亦很愛這座園林,能不能夠到手成爲一大問題。不過這個理想的弘化的地方與僧衆的修道之所,不能因爲是屬于太子的,就不設法將之爭取過來,建築精舍供養佛陀。于是須達多不顧一切,親自到太子處向他求讓,最初太子是不願意的,但經長者的一再懇切要求,太子對須達多戲說:“你覺得這個園林不錯,並要以金錢買下建立精舍,請佛來此說法度生,這當然是極爲難得的。爲了滿足你的心願,我的園林可讓給你。但你要以黃金布滿園地,然後園林才可屬你,如有寸地沒有鋪上黃金,你就休想得到這座園林,興建弘法度生的精舍!”
祗陀太子這樣說,以爲可以阻止須達多購地,哪知不但沒有阻止得了,反而真的立刻行動起來,回家打開金庫寶藏,親自督導象馬車乘,搬運黃金去鋪園地。太子看他這樣認真行事,深受感動。于是向須達多建議說:“你請佛陀來說法度生,相信佛定是一個偉大的聖者,不然不會使你爲宗教而這樣犧牲。園地你既鋪滿了黃金,就算你供佛及僧,但爲表示我對佛的尊敬,園中的樹木就算我奉獻佛陀。”精舍的基地問題解決,于是舍利弗設計藍圖,監督興建壯麗的精舍。到了精舍竣工,佛陀爲之取名祗樹給孤獨園,亦即一般說的祗洹精舍。這精舍據有部律說,佛在世時,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十二遊經則說,有十二佛圖,七十二講堂,叁千六百間屋,五百樓閣。不但是個可容千人的大精舍,而且是個堂皇莊嚴的佛寺。不但長者對這精舍的建造很滿意,就是祗陀太子亦因自己的名字放在精舍的稱號上,更是感到滿心歡喜,大家均認爲佛爲精舍定名,是最大智慧的表現。
祗樹給孤獨園建成以後,須達多很快迎請佛陀及諸僧衆到來,展開佛教的弘化工作。當佛及諸弟子安定住下,首先來禮谒佛陀的是拘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他久聞佛是人間的覺者,但從未見過佛,在他的心目中,以爲佛是很年老的,但一見後,只不過是個叁十多歲的青年,不免對佛的覺悟感到懷疑,認爲年輕人不可能證覺的。于是對初來時的崇敬心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佛爲挫抑他的高傲狂態,特地開示他對年輕人不可蔑視。蔑視青年人或看不起任何人,都不是做人之道,做人應很謙虛平等看待一切。貴爲國王更要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少,一視同仁,爲全體人民謀取最大的福利,讓人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番開示,覺得佛陀的法音的確是不同凡響,不愧爲人間覺者,實是人類的救星。于是對佛生起真誠的信仰,請求做佛的弟子,發心歸依叁寶,從此成爲佛教最有力的護法,使佛教的聲勢播及四方。
從此,佛以摩竭陀與拘薩羅二國爲南北兩大中心,往複遊化于恒河兩岸的中印度諸國,用巧妙的譬喻,廣博的事例,興趣深長的因緣談等,不擇僧俗賢愚,不嫌貧富貴賤,不問男女老少,不別根性利鈍,向所有的不同階級,不同人衆,說其各各適應的正法,教化社會的每個人。使得受化的人群不論是接觸到佛陀的圓滿而崇高的人格,不論是聽聞到佛陀的甚深而微妙的說法,無不感到心滿意足,歸投到佛的座下,成爲佛陀的弟子。諸在俗弟子到處奉獻精舍或林園。如毗舍離在東園奉獻鹿子母講堂,或赴王舍城對岸吠舍離城,在城外大林建立重閣講堂,或在西方僑賞彌城,建立瞿史羅園精舍等。因而使得教團更爲擴大發展,聞風來歸的信徒更爲衆多,各國國王信奉叁寶的,亦不在少數。這固得力于佛陀的完美人格,而佛所宣揚的真理之音,尤爲廣大人群所信服,認爲真理在佛陀一面,唯有依止佛陀和奉行正法,才能得到真理的消息,所以紛紛歸依叁寶信奉佛陀。
佛于成道後,弘化的道場除了竹林、祗園二大精舍經常說法,還有如上所說的各個精舍和講堂,亦是佛陀止住的說法處。其外如王舍城外的靈鹫山和溫泉林,吠舍離城外的牛角林、拘屍那揭羅城外的娑羅林、迦吡羅衛城外的尼拘律園等,甚至很多的山崗和林園,皆是佛陀隨緣化度之所。總之,當時印度、東自瞻波,西自至僑賞彌,摩偷羅,南自摩竭陀。北至迦毗羅衛,皆是佛陀遊化的區域,聖迹遍于恒河兩岸。受到法益群衆真是無法估計。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的教團是怎樣有力的向四方發展,成爲印度最具威勢的教團,亦是一個一無所有的教團。教團在佛陀領導下,不論遊化到什麼地方,所需要的一切,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乃至一般日用品,都能得到信衆的無私供奉,甚至有時一日達數百車之多,不能不說這是佛陀偉大的感化力!
摘自《人間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