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要義 第一品 雙品 獵象人和比丘提婆達多 沒有資格穿袈裟

  獵象人和比丘提婆達多

  沒有資格穿袈裟

  1-9

  若人穿著袈裟

  未除煩惱垢穢

  缺乏誠實克己

  不配穿著袈裟

  1-10

  若人除滅垢穢

  持戒內心平靜

  能夠誠實克己

  有資格穿袈裟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比丘提婆達多。

  有一天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在王舍城接受供養後,有信徒捐出一件很有價值的布料給這次供養大會的主辦人,告訴他們如果缺乏經費就可以賣掉這塊布料,如果不缺經費,就將它供養給最值得擁有它的比丘。由于不缺經費,所以主辦單位決定把這件布料供養給比丘。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只是偶爾到王舍城,所以他們就把它供養給長住在王舍城的提婆達多尊者。

  提婆達多把這塊布料做成袈裟穿在身上,大家看到他穿上這塊布料做成的袈裟時說:“這袈裟不適合提婆達多穿著”。有人向佛陀提及此事,佛陀說:“這不是提婆達多第一次接受不應該得到的布料,”于是佛陀說了以下的故事:

  提婆達多的某一前世是獵象人,那時在某處森林住了很多大象,有一天他發覺這些大象看到辟支佛(自己證悟四聖谛並且斷除所有煩惱的人,但辟支佛不教導衆生,只在佛不出現世間時出現)時會下跪,于是他趁辟支佛洗澡時,偷走了袈裟,跑到大象往來必經之路坐著,以袈裟蓋頭,手持長矛,准備射殺大象。當這些大象出現時,誤以爲他就是辟支佛而向他下跪行禮,他因此輕易地獵殺了大象。

  當象王發現大象失蹤時,決定調查原因。它小心避過獵人的長矛,並用象鼻纏住獵人,正准備將這個獵人摔死在地時,驚覺到獵人身上穿的黃色袈裟,經過一陣猶豫,象王還是饒了他一命。

  當時的獵象人就是提婆達多,而象王就是佛陀的前世。佛陀以這個故事說明提婆達多穿上不適合他的袈裟,已經不是頭一次。

  袈裟是僧伽的代表,是佛弟子純潔的象征,身行不純淨穿上袈裟,是對神聖袈裟的亵渎。內心清淨無染的人,不管外表如何,都是真正的出家人。內心不清淨,光靠外表的象征並不具有任何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